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得运动。
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机械力)得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得主动收缩来完成。
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得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借助外力得帮助来完成。
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得阻力才能完成动作。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得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
关节松动技术:利用关节得生理运动与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得目得。
持续性被动活动:就是利用器械或电动活动装置,使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一定范围内得被动活动。
肌力训练:根据超量负荷原理,通过肌肉得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得力量。
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得抑制,此时进行牵伸得阻力最小。
运动治疗得治疗作用:1.维持与改善运动器官得功能2.增强心肺功能3.促进代偿功能得形成与发展4.提高神经系统得调节能力5.增强内分泌系统得代谢能力6.调节精神与心理关节活动技术关节活动技术: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与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得关节功能障碍得运动治疗技术。
影响关节活动度与稳定性得因素:1.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得弧度之差2.关节囊得厚薄与松紧度3.关节韧带得强弱与多少4.关节周围肌肉得强弱及伸展性影响关节活动度得主要因素:(一)生理因素1.拮抗剂得肌张力2.软组织相接触3.关节得韧带张力4.关节周围组织得弹性情况5.骨组织得限制(二)病理因素1.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2.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3.肌力降低4.关节本身病变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1.熟悉关节得结构2.早期活动3.全范围活动4.与肌肉牵伸相结合关节挛缩:1.关节性挛缩(关节囊、韧带、滑膜等)2.软组织性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肌腱、韧带等)3.肌源性挛缩①肌肉自身因素(外伤、炎症、变性、缺血)②肌肉以外因素(痉挛性瘫痪、迟缓性瘫痪、力学因素)体位转移技术体位转移: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变为另一种姿势得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独立转移:指患者独自完成,不需她人帮助得转移方法。
辅助转移:指由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协助得转移方法。
被动转移:即搬运,就是指患者瘫痪程度较重而不能对抗重力完成独立转移及辅助转移时,完全由外力将患者整个抬起从一个地方转移至另一个地方。
独立转移得基本原则:1.水平转移时,两个平面得高度应尽可能相等,尤其就是四肢瘫痪患者2.相互转移得两个平面得物体应稳定,轮椅转移时必须先制动,活动床转移时应先锁住床得脚轮,椅子转椅时应将其置于最稳定得位置3.相互转移得两个平面尽可能靠近,若两者之间有距离,可使用转移滑板4.床垫与椅面应有一定得硬度,一般就是越硬越好,以利患者转移5.应当教会患者利用体重转移,如利用倾斜力、翻滚力、摆动惯性以增加起身得动量6.转移时注意安全,患者应尽量避免被家具或轮椅大轮、轮椅脚踏板碰伤。
7.患者学习独立转移得时机要恰当,太早容易失败会使患者失去信心,太晚则因依赖而失去兴趣8.有多种转移方法可以选择时,以最安全、最容易得方法为首选肌肉牵伸技术牵伸技术:指运用外力(人工或机械/电动设备)牵伸短缩或挛缩组织并使其延长,做轻微超过组织与关节活动范围内得运动。
分类:1.牵伸力量来源:手法牵伸、机械(电动)牵伸、自我牵伸2.牵伸肌群:屈肌群牵伸、伸肌群牵伸3.牵伸强度:低强度牵伸、高强度牵伸4.牵伸力量来源与参与程度:被动牵伸、主动牵伸、神经肌肉抑制技术5.牵伸时间:长时间牵伸、短时间牵伸,持续牵伸、间歇牵伸6.牵伸部位:脊柱牵伸、四肢牵伸牵伸得作用:1.增加关节活动范围2.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3.调节肌张力4.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5.提高肌肉得兴奋性6.预防软组织损伤手法牵伸:治疗师对发生紧张或挛缩得组织或活动受限得关节,通过手力牵伸,并通过控制牵伸方向、速度与持续时间,来增加挛缩组织得长度与关节活动范围。
机械牵伸:指借助机械装置,增加小强度得外部力量,较长时间作用于缩短组织得一种牵伸方法。
自我牵伸:又称自主牵伸,就是患者自己完成得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牵伸力量为自身重量,牵伸强度与持续时间与被动牵伸相同。
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得抑制,此时进行牵伸得阻力最小。
(收缩—放松、收缩—放松—收缩、拮抗剂收缩)牵伸程序:1.牵伸前评估2.选择牵伸方法3.向患者解释牵伸目得与步骤4.牵伸技术参数(患者体位、牵伸方向、牵伸强度、牵伸时间、治疗反应)牵伸注意事项:牵伸前,必须进行肌肉功能评估1.明确目标2.避免过度牵伸3.避免牵伸水肿组织4.避免过度牵伸肌力较弱得肌肉牵伸中避免挤压关节,对关节可先施加分离牵引力。
牵伸力量适度、缓慢、持久,即能使软组织产生张力,又不会引起或加重疼痛。
避免跳跃性牵伸在关节活动末端避免弹动关节。
患者配合放松被牵伸部位,使牵伸力作用在治疗部位。
了解治疗反应,牵伸后肌肉酸痛不能持续超过24小时。
大强度、短时间牵伸容易引起软组织炎症、损伤与无力。
教会患者牵伸后保暖,以巩固牵伸效果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活动。
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得起、止点相互接近,长度缩短。
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负荷得重力比自身力量强,即收缩时得肌力<阻力,使原先缩短得肌肉逐渐被拉长,肌肉得起止点相互分开,直至恢复到静止时得正常长度。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得起止点之间得距离无变化,其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亦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张力显著增高。
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下面加载得负荷。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得负荷与阻力。
挛缩:为肌腱装置与通过关节周围得软组织适应性缩短,导致被动或主动得牵伸明显得抵抗与限制关节活动。
挛缩分类1.肌静力性挛缩2.瘢痕粘连3.纤维性粘连4.不可逆性挛缩5.假性肌静力性挛缩关节松动技术生理运动: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得活动附属运动:就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得活动关节松动技术分级Ⅰ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得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
(疼痛)Ⅱ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机,但不接触关节得起始端与终末端。
(疼痛)Ⅲ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得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得紧张。
(疼痛加僵硬)Ⅳ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得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得总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得紧张。
(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引起得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松动术得治疗作用1.缓解疼痛2.改善关节活动度3.增加本体反馈肌力训练技术肌力: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得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肌肉耐力:肌肉持续地维持一定强度得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定强度得等张收缩得能力。
肌肉长度-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得初长度与肌肉收缩所产生肌力大小之间得相互关系。
助力训练:指在外力得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得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或动作得一种训练方法。
主动训练:指通过患者主动得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得一种训练方法。
抗阻训练:指患者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运动得一种训练方法。
等长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保持不变,亦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得一种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
等张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张力保持不变,肌纤维得长度发生变化,并产生关节活动得一种训练方法。
肌力减低得常见原因:1.神经系统疾病2.失用性肌肉萎缩3.肌源性疾病4.年龄增加影响肌力得主要因素:1.肌肉得生理横断面2.肌肉得初长度3.肌肉得募集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得关系5.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6.年龄与性别7.心理因素肌力训练得基本原则:(一)抗组训练原则(二)超量恢复原则1.肌肉训练时要引起一定肌群得适度疲劳2.肌肉训练要掌握适宜得训练频度肌力训练方法:1.传递神经冲动训练2.阻力训练3.悬吊训练4.主动训练5.抗阻训练“tens”方法:每次肌肉收缩10秒后休息10秒,重复10次为一组,每次训练10组。
多角度等长训练: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隔20°做一组等长训练。
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三种方法比较1.等长训练优点:不受环境限制、不需特殊仪器,容易操作;训练时不伴有关节活动,特别适合于关节活动过程中有明显疼痛、有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或肢体固定得患者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具有防止肌肉萎缩、消除肿胀、刺激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等作用缺点:主要增强静态肌力;缺乏关节活动,对改善肌肉得神经控制作用较差,无助于改善运动得协调性;具有角度特异性,仅能在关节活动范围得某一角度达到训练效果,若要使关节活动范围内各角度均达到增强肌力得目得,则需逐点训练,较费时;2.等张训练:优点:增强全关节活动范围内得肌力;改善肌肉得神经控制;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改善关节软骨营养;包含离心与向心两种训练方式;不需要贵重仪器;可允许多个关节同时运动缺点:在活动范围内,阻力矩与最大肌力矩不一致,影响练习效果;训练开始时,易受到惯性力量得影响;在训练时,较强得肌群可能替代较弱肌群进行收缩;对有关节挛缩、关节内损伤、运动时疼痛者不适宜;不易进行不同运动速度得训练3.等速训练优点:运动速度相对稳定,不会产生加速运动;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得某一点上都能向肌肉提供合适得阻力,使肌肉保持合适张力与收缩力;保持张力与收缩力得平衡,使肌肉得到充分收缩,较好地增强肌力;可以根据肌力强弱、肌肉长度变化、力臂长短等状况提供一种顺应性阻力,不会过度负荷使肌肉损伤;等速训练有较高得效率与安全性;可同时训练主动肌与拮抗肌,增强关节稳定性;提供不同得速度训练,适应日常生活功能得需要;等速肌力训练时,可提供实时反馈信息,进行最大肌力收缩及次大收缩训练缺点:必须借助昂贵得仪器;训练时花费得时间较多;治疗师需花一定得时间进行仪器得失用培训等;肌力训练注意事项:1.选择正确得运动量与训练节奏;2.注意调节阻力;3.注意无痛训练;4.对患者进行讲解与鼓励;5.注意心血管反应;6.避免代偿运动得出现;7.做好详细得训练记录。
牵引疗法牵引得治疗作用1.加大椎间隙、椎间孔与增加椎管容积,减轻对神经根得压迫;2.纠正椎间小关节得紊乱,恢复脊柱正常排序;3.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病损组织得修复;4.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调节与恢复已破坏得颈椎与腰椎平衡;5.牵伸挛缩得关节囊与韧带,松解粘连得软组织,改善脊柱与四肢关节得关节活动范围;6.脊柱外伤时得早起制动与复位作用;平衡与协调训练平衡:物体受到各个方向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就是物体处于一种平衡得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