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第9章
• 晚晴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社会上引起的轰动效应“似一颗炸弹
炸裂了中国士人‘唯中国有文学’的狭隘地域观念”,开启了清末民初小说翻译
的高潮序幕。
二、林纾等人的翻译改变了清末“唯中国有文学”的文化优越感 • 此后,林纾又陆续翻译了180多部文学名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活跃的学 者和文学家都提到过林纾译作对他们的影响; • 林纾之后涌现了大量的译者和刊登翻译小说的刊物。
• 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提倡通过翻译外国小说才能建立“新小说”,清
末民初的小说翻译高潮由此开启;
• 五四后,译介西方文学的译者把目光从域外通俗小说转向文学名著,希望能从 中为中国现代文学找到借鉴,中国现代小说在翻译与创作的密切借鉴和转换中 形成并发展。
• 例证: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深受佛经影响。 • 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他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一、严复等人的翻译改变了中国社会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态度 • 明末清初,随着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中国曾兴起过一阵科技翻译的小 高潮,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并没有受到关注,西方的科技也仅仅是被看做 “枝末技艺”,翻译的动机最多是“师夷之长”;
• 等韵图表
• 2、佛经典籍翻译对中国句法的影响:
• 佛经翻译使用了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和解释句 • 引入助词“于”的被动句式也始于佛经翻译,如:供养于诸佛 • 汉魏六朝时的佛典中还出现由“把、将、着、了、便、就”等构成的新兴语法成
分
二、佛经典籍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 了土壤 • 3、佛经典籍翻译对中国文体的影响:
• 中国的现代小说叙事手法也是通过翻译得以向西方学习,引入了第一人称以及倒叙
等多样的叙事手法; • 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作家写小说不再仅仅为 了讲故事,而是为了表现一种情绪或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翻译在中国现代诗歌形成期的影响 • 五四运动时期的诗歌翻译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形成时期的创作母体。
• 例如被胡适当作诗歌创作收录在《尝试集》的一首诗《关不住了》本身就是根 据美国女诗人的诗翻译的一首诗。
• 此时期“译作合一,甚至以作代译”的倾向普遍存在
•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通过翻译对中国现代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 • 冰心、宗白华等人采用的“小诗体”还受到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的影响。
三、翻译在中国现代话剧形成期的影响 • 话剧,这个中国传统戏剧中没有的文学形式,可以说完全是通过翻译才引入 的。
化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
• 5、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翻译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翻译与创作 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界限?当翻译活动直接影响译入语文学创作时,译入语文化与 源语文化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强弱关系?
•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他们发现仅仅翻译西方的
科技著作远远不够,部分有条件的知识分子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社会体系和
思想体系,然后利用翻译使整个社会开始接受“必须学习和引进西方社会、
思想、文化、文学”的观念,严复所译《天演论》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是 最好的一个例证。
一、严复等人的翻译改变了中国社会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态度 • 严复随后在1898年至1909年又陆续翻译了西方的经济学著作、社会学著作、 逻辑学著作。在严复的影响下,更多的西方思想作品被陆续译介。《新民丛 报》《新小说》等杂志纷纷创刊,成为刊登译作的平台。
• 佛经翻译使用了一种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的口语化文体,在佛教中称为“变文”, 即把佛经内容演为便于讲唱的通俗文词;
• 为阐释所译佛经需要,还出现了一种记录禅师们谈话和开示的特殊文体——语
录体。
• 要言之,佛寺禅门成为了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三、佛经典籍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译者亦追求语言的文学性
• 两宋时期出现的“话本”甚至把佛经的文学结构囊括入内。
三、佛经典籍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3、从文学语言方面证明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佛经翻译对于中国文学语言产生很大影响,一部分归功于佛经原文独特的文学 性,还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译者译笔的文学性。
• 佛经对于中国文学语言的影响,还在于很多诗人和文学家都在思想和文学观上
果报应”“生死轮回”“人生是苦”等宣传佛经的观念。
三、佛经典籍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2、从文学结构方面证明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 佛经译本不仅影响了唐传奇的内容,还影响着唐传奇的文学结构; • 自唐代起,佛经翻译还因讲经的方式,衍生出一种韵散交错的变文形式,即说
与唱结合,散文体中间穿插诗词;
译入语中的可用词汇;
• 玄奘:“五不翻”原则,规定了五种使用音译的情况; • 梁启超:佛经翻译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两种,而且每种构词方式在数量上都“各以
千记”:
• 缀华语而别赋新义,如:真如、无明;存梵音而变为熟语,如:涅槃、般若 • 当代学者指出的佛经翻译的五种构词方式:
• 汉词佛意;意译词汇;梵汉合璧词;利用新造汉字组成的词;成语与熟语
• 3)刹那、瞬间、弹指、须臾:佛语中表示不同时间长度,现都表示时间短。
• 4)具有派生能力的佛教创词,如:佛、魔、心。
• 5)四字成语和熟语,如:天花乱坠,作茧自缚,随机应变。
一、佛教典籍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 4、佛经翻译在词汇和语言方面的意义
• 为汉语语言增加了很多新词汇; • 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的发展:
想象力,从而以译者都无法预想的各种方式丰富着中国的文学题材;
• 佛经中还有很多寓言,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又一个题材源泉; • 中国明代的白话小说《西游记》更是文学题材受佛经翻译影响的典型代表; • 中国古典小说代表《红楼梦》也体现出很深的佛家观念; • 随着佛经的普及,中国很多文学即使不直接取材于佛经,也都或多或少带有“因
三、翻译改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道德观 • 1、爱情小说的翻译有助于打破当时的封建礼教束缚
• 如《女狱花》《迦茵小传》《巴黎茶花女遗事》《茵梦湖》《俄国情史》
• 2、侦探小说的翻译有助于引进西方的法制观和人权观
• 如《福尔摩斯探案集》:着重于紧张悬疑的情节、科学的思维方式、细致的现
象观察、严密的逻辑推理
二、林纾等人的翻译改变了清末“唯中国有文学”的文化优越感 • 明末清初,部分耶稣会传教士只翻译过《伊索寓言》和《天路历程》等屈指 可数的几部文学作品,在中国社会也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 即使在中国社会面临亡国危机的清末,中国士大夫阶级仍然存在牢不可破的 民族文学优越感; • 晚清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这种盲目文化优越感的危害;
• 3、科学小说的翻译有助于破除迷信,增强科学意识
• 以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作品为代表的科幻小说,向读者展 示了科学发明的伟大力量
• 4、文学翻译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革命”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 1917年胡适提出的八项文学改良意见《文学改良刍议》:
•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 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第九章
翻译与民族语(下):
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典籍翻译对中国现代语言与文学的影响
一、佛教典籍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 1、译者对翻译的思考
• 道安:“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提倡尽量保持佛经原文的词汇形式; • 鸠摩罗什:“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强调在保持和发扬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寻找
一、佛教典籍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 2、佛经译者的贡献
• 汉语语言中出现了很多佛教意味很浓的词汇。
• 清末编写的《佛教大辞典》收录了35000多个常用词汇;
• 当代学者统计,四字成语中90%以上源于佛教。
一、佛教典籍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 • 3、佛教意味词例举
• 1)缘起:佛语中表示同时的或异时的互存关系,现表示事情起因。 • 2)世界:佛语中表示时间与空间,现表示所处环境。
• 促使双音词和多音节词得到进一步发展;
• 四字格成语更是明显增加。
二、佛经典籍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 了土壤 • 1、佛经典籍翻译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 四声:平上去入是西域输入的技术(陈寅恪) • 字母: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字的拼音方式
• 译作如《玩偶之家》
四、翻译在中国现代散文形成期的影响 • 五四运动时期,小品文(essay)这种随笔式散文通过翻译被介绍到中国。
• 如鲁迅翻译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 • 梁遇春翻译的《英国小品文选》
思考题
• 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 2、举例说明,佛经翻译在词汇层面的音译和意译分别对中国语言和文学产生了哪 些不同影响? • 3、以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为例,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选材影响译入语社会思想观 念的? • 4、以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为例,译者对于译入语语言规范的选择与当时的社会文
•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 推倒雕琢的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这些主张拉开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幕,白话文应运而生。
一、翻译在中国现代小说形成期的影响 • 晚清时期,知识分子在政治维新失败之后,开始希冀过小说达到思想维新的 目的。
• 严琮在八备说中就有一条关于文学性的论述:“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 其四备也”,即要求译者通晓中国经史,擅长文学;
• 鸠摩罗什:以重视译本的“文藻”著称,有“嚼饭与人”的著名比喻
三、佛经典籍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1、从文学题材方面证明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