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与结构
1.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的概念: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心理特点,是在学习
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
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
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唤起和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3、相关资料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 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 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并预言人们 将如何行为。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 在于个人。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程度等 都是环境原因。若是环境原因,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 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 等都是个人原因。若是个人原因,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 责。
(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 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②诱因是引发个体行为的外界原因。按内容 可分为:理智的诱因、情绪的诱因、社会的 诱因。按性质可分为积极的诱因和消极的诱 因。 学习诱因: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需要与学习诱因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 用决定学习动机。
3、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直接性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与学习动机直接相关的, 是为获得高分、赞赏、奖励、避免受惩罚而努力学习 的动机。间接性学习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于学 生对学习的社会意义的认识和自己长远目标的价值。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直接学习动机以外,还包括为 祖国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繁荣承担的社会责 任。间接性学习动机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强。 4、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5、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4、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内容的关系, 分为近景学习动机与远景学习动机
学生为尽可能好运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内 容、教学大纲,去争取好成绩,称为近景 学习动机。而为争取未来的理想工作,优 厚的待遇,较高的社会地位,为祖国的强 盛而努力的学习动机则为远景的。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学习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研究表明,大学生有四种主导性学习动机:求知探索的 动机、友情交往的动机、成就建树需要的动机、自尊自 主的动机。 2、学习动机的复杂性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四大类: 第一类是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 第二类是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的学习动机; 第三类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 第四类是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
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动机(M)、 学习行为(L)、学习效果(E)之间的关系为:
正向一致 M
行为 L 效果 E
+
+ +
—
— —
—
+ +
+
— —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 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的唯一条件。
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
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 标,从知识的获得上得到满足。这种内驱力主要 是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中派生出来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
获得响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交往(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
稳定性
内在性
可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 + + + + + + + +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不是唯一条件。
3.学习动机的结构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可分为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学习需要与诱因
①学习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
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 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学生的 兴趣、爱好、信念等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动机与需要是同一的,需要是动 机的基础,动机表现需要;2)动机与需要存在差异,由 需要转化而来。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认知动机 就可以了解并预测人的行为。但一种动机可引发多种行 为。
动机与活动的关系:动机与活动具有一致性。可通过活 动来推测个体的动机性质和水平,可以根据活动的对象 推测动机的内容,根据活动的显著性推测动机的强度。 但动机与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学习需要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就称为学习内驱 力。
学习需要可有三种因素构成,这就是认知需要
(need for cognition)、交往需要(need for
affeliation)和自我提高需要(need for egoenhancement)。奥苏伯尔在其《学校学习》一书 中提出,在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含三 方面内驱力的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交往内
其中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
(M),期望是个体某一课题上获得成功的可能
性或概率(P),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课
题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
T=M×P×I
个体的成就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 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 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 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 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 情感的倾向性。 求成动机倾向:Ts=Ms× Ps × Is 避败动机倾向:Ti=Mi ×Pi ×Ii
2、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为内部学 习动机(内在需要引发)和外部学习动机 (外部诱因引发)。 内部学习动机会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并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外部学习动 机虽然也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受 外部条件的影响,动力往往不能持久。
3、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相互关系, 分为直接性学习动机与间接性学习动机。 直接性学习动机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是 与学习动机直接相关的。涉及学习活动的 每一环节。但动机的稳定性差,易受环境 变化影响。 间接性学习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于 学生对学习的社会意义的认识和自己长远 目标的价值。动机比较深刻,稳定而持久, 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意 义。
(2)学习期待
期待是个体对于从事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 计,是客观的活动目标在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学习期待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基本要素。
大学生的学习期待是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大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对自 己力图达到的学习目标的自我评估与判断,是个 体对自己能力、经验、客观条件、目标难度等各 方面加以权衡、考虑之后的综合预想水平。
在海德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 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 归结为六个因素,即任务难易、努力程
度、能力高低、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以使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可分为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无论是外部强化还是内部强 化,都有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起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 负强化则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成就动机理论
认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阿特金森指出,规定一动机强度的因素有动机水 平、期望和诱因。
一、动机的含义
1.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 的内部动力。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 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 生动力作用。
具体来讲,动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是对人的行 为发动、维持和促进和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 果;2)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 视其他方面,从而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相同动机的人可有不同的行为和活动目的。
动机与活动的效果一般来说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 会出现不一致。
2.动机的形成
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生理和心理上感到缺失或不足时,就会产生需要。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转化为动机。只有达到一定的需要强 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 需要强度较弱时,人们只有模糊的认识,这样的需要称作意向。 达到一定强度,为人们清晰地认识到,需要形成愿望。 需要达到愿望的程度,就可以形成动机。 动机的形成还需要外部条件,即诱因。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它使个体的活动指向 具体的目标,从而引发个体的活动。 分为正负诱因。正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趋近它而满足需要的刺 激物。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一、本章重点: 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的功能与结构; 学习动机的种类; 学习动机的特点;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二、本章的难点: 学习动机理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学习动机理论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与结构 三、学习动机的种类 四、学习动机的特点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成就动机理论 三、归因理论
一、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通过S-R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 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 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为什么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 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强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