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

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

龙源期刊网
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作者:李小霞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07期
【摘; 要】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学前教育。

在这种环境下,学前教育院校也面对严峻的办学压力,逐渐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学前教育价值的迷失,致使很多教育机构过度重视幼儿的智力教育和知识的传授,导致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现象,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

所以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并分析其形成因素,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对策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仿小学教育方法,利用传授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授课,并利用考试和测评的方式评定学生的成绩,这种完全照搬小学教育的教学方式违背幼儿天性,影响幼儿人格健全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正常发展有较大的危害。

具体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致幼儿产生厌学心理。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教育部门提供乐学教育模式,特别是对于幼儿的教育更应该遵循其天性,实施快乐教育。

幼儿阶段的学生天性就是玩乐,他们从玩乐中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他们在大人的帮助下学会直立行走、学会语言沟通和穿衣吃饭。

所以,教师必须对幼儿采取乐学的教育方式。

乐学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听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学生不是进行计算、写字等枯燥的学习,而是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从而构建积极的自我,养成良好的习惯,积累宝贵经验,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2.剥夺幼儿快乐。

学前教育必须要顺应幼儿天性,同时在学习中构建幼儿自主的人格,但是幼儿教学“小学化”现象压抑了幼儿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甚至导致一些幼儿早熟。

学前教育不遵循儿童发展次序,人为地打乱这种次序,使儿童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导致儿童郁郁寡欢,生活压抑。

3.打击幼儿自信心。

自信心是健全人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构成。

自信心对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等都比较重要。

幼兒的自信心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必须要帮助幼儿提高自信心。

而幼儿自信心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成年人的评价,所以在这个时期必须要让幼儿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和成功的体验,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较强的自信心。

二、学前教学“小学化”现象的成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