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闻翻译

论新闻翻译

新闻翻译
译者“信达雅”,这大概初中时便已熟记于心,大学以来,所学各科,凡涉及翻译者,其论述盖不能偏离此宗。

况且翻译之论述者,盖以文学翻译之论述为主导,谈及文学,论其“雅”,更是恰当不过。

商务翻译,旅游翻译也以此为信条,可谓是老生常谈司空见惯了。

然而说到“信达雅”,并不一定就是陈词滥调:翻译要“信”,早已深入人心,不“信”则是对原语不忠,不可取;翻译要“达”,也是耳熟能详,不“达”则失信乎读者;故而奈达,或者严复,其论述在新闻翻译中也能起到效果。

同者姑繁,且略,单谈其异者。

鉴于新闻翻译之更高的功能要求(传媒即传达之媒介,达者为先)与翻译特性,世人对新闻翻译者提出了更高更别具一格的要求,单就这点,新闻翻译给我的印象很深。

此文将以新闻翻译标准为纲,简要分析新闻特性和给译者带来的更具体的要求,并结合案例,浅析各章,以表我对新闻翻译的大体理解。

煤艺有别,其由在“新”
书中有言,媒体翻译与新闻翻译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新”。

以为新闻翻译由于不断涌出的各种词汇而与文学翻译不同。

对此,我深表不能苟同。

新闻翻译与文学翻译最大的不同是本质上的不同,一者为文,一者为信,服务的目的不同,其翻译标准也自然不一。

词汇新不新并不能成为区分“煤”“艺”的关键要素。

况且,新闻中固然有各种词汇新生幻化,文学(当然是狭义上的)里也不乏词汇的幻化新生。

例如,作家强调陌生感,故而常常造些词汇,作家之多,所造词汇当然也不少。

故二者有别,其由并不在“新”。

由此,本书给新闻翻译提出了三条清晰的标准:
注重传播效果——媒介的任务是传达,新闻翻译的任务是跨文化传达;
要求清晰易懂——传达,对象是给大众的,自然要清晰易懂;
受众内外有别——既是跨文化,对象的文化氛围不同,翻译自然要注意。

译技何其多,只谈再创造
由各种新闻翻译的要求而衍生的各种翻译技巧,如巧译新词,活用四字等,书中都有详解,并援引实例,内容太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新闻翻译对译者提出的基本功要求如政治,知识和语言等,也只略过不提。

有人对翻译持再创造的观点,且不论其细则,单就新闻翻译而言,其再创造是必须的。

新闻翻译,如前所述,是强调表达效果的翻译,为使新闻翻译在的语中取得它在源语中同样的传播效果,达到与译文读者的统一,实现翻译的目的,在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在与原文作者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换言之,译者需要在理解原义的基础上,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用译入语的认知和思维表达方式创造性的将原文转换成易于读者接受的译文。

例如:
Rather than dry speeches, smiles, and gestures seem more likely to win votes for the US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美国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时,微笑,姿势,而不是枯燥的演讲,更可能使他们获胜。

毫无疑问,这句译文非常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方式。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是直线型的,反映在语言上是谈话时直入主题,而且直截了当点出要害,非常具体明确。

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螺旋式的,反映在语篇上就是先不入主题,从很远谈起,在谈及要害是,半遮半掩,曲折委婉。

故而改译如下:
美国总统候选人变得气势夺人。

作为枯燥演讲的调味品,其面部表情和手势更能打动人心。

在原译的基础上加了一句英文中没有的主题句“美国总统候选人变得气势夺人”,继而未将“win votes”直接译成赢得选票,而是曲折译为“打动人心”,实际上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在内容上有所增减或改动,旨在以英语读者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将新闻信息转换成易于读者接受的新闻信息。

不过作为一个实例,这个译文是否可行,还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是“美国总统候选人”变得“气势夺人”,实在叫人费解。

其次“其面部表情”的“其”指代不明。

当我们尝试从改变思维来翻译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错误。

当然,至少这种翻译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能够帮助译者不一一对应,能巧妙处理各种译文。

建议翻译如下,仅供参考:
对美国总统候选人而言,面部表情和丰富姿势比起枯燥的演讲,更能够打动人心。

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必然有其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地方。

不同文化不可能完全相同,包含于文化之中的思维习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语言表达等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并不可能一一对应。

因此,要在译入语中找到所有与原文对等的表现形式是不可能的。

这也决定了翻译在基本符合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是必要的。

误译三千,只取熟词
书中在误译例析这一块涉及忽略原文,避实就虚,移花接木,欧式汉译,诘曲聱牙和熟词硬译等六种。

其中译者在学习翻译的道路上,接触最多,也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熟词的硬译。

对英语中常见词不加辨别的翻译,将单词的首要意思生硬地搬到译文中,结果造成误译。

只取熟词,概括的说,就是没有理解原文意思。

没有理解原文意思就翻译,当然是无法做到忠顺,故而忽略原文,故而避实就虚,故而移花接木,故而欧式汉译,等等等等。

熟词硬译的例子比比皆是:
June’s World Cup in Seoul will be a security nightmare for Japan as well as for South Korea.
六月份在首尔举办世界杯,对韩国和日本来说,都将是一场安全噩梦。

译者可能不知道,“噩梦”在汉语里,并不是指实际存在的事情,而“nightmare”这个英语单词却可以指实实在在的事情,表示“经常的恐惧”或“可怕的事物”。

这是因为译者对nightmare这个熟词不熟悉,不知道它的另一含义,造成误译。

然而,哪怕译者确实不知道nightmare的另一含义,按照常理,也应该不会乱翻,而造成误译。

这是因为,这一句的时态是将来时,will be提示了这一场nightmare是将来的事情,而噩梦都是做了噩梦才知道是噩梦,故而翻译成噩梦必然不符!再者,安全怎么会有噩梦之说此处说首尔举办世界杯,译者马上就应该联想到,举办活动要注意安全问题,对举办方来说,更是应该注重安全保卫工作,所以这里的nightmare应该是说安全问题可能会像做了噩梦一样,让人头痛。

改移为:
六月份在首尔举办世界杯,其安全保卫工作不仅对韩国,而且对日本都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可见,造成熟词硬译,或者其他误译的最根本问题,在于能否准确理解原文意思,原文理解准确,哪怕不通达,都不会造成误解。

不过这一句翻译,我认为确实不够通达,不仅而且用得牵强,试改译如下,仅供参考:
六月份在首尔举办世界杯,其安全保卫工作对韩国,甚或对日本都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学校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班级:2010级翻译一班
姓名:余雁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