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最新版本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最新版本

整人格的形成。这就是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论”。
赫尔巴特的弟子齐勒(T.Ziller)、赖因(w. Rein)等继承并发展了赫尔巴特的“相关综合课程论” 。
齐勒主张把宗教性、道德性教材,即他所谓的“ 意念教材”作为统合所有学科的中心点,由此达到教 育的终极目的——道德性和宗教性的陶冶,在这一点 上,与赫尔巴特是完全一样的。不过齐勒也作出了发 展赫尔巴特理论的积极尝试。
• 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 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 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 自成一体。
分科课程悠久的历史
我国古代的“六艺”, 古希腊、罗马的“七艺”都 是古老的分科课程。近代分 科课程的出现是夸美纽斯提 出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课程的内容就是以获取知识 和技能为目标的自然科学体 系,如博物、化学、生理、 地理、数学、语法等。
要素主义课程流派
是现代分科课程的又一代表。它 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50年代达到 高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的 教授巴格莱(W.C.Bagley, 1874~1964年)等人。他们主张教 育要教授有严谨的学术体系的各门学 科,传授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把代 表人物遗传的最宝贵的要素传授给学 生。在课程实施上,要素主义主张以 严格的学校纪律处罚、表扬、服从为 手段,使孩子接受知识。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概念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优缺点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四、课程改革的趋势
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 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 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 分科课程与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分科课程强调的 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而学科课程强调的是课程内容 固有的属性。又称“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有较强的逻 辑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相对独立。
60年代以来,英国出现了“统合教学日”,即儿童 在具备有多种多样的教材、教具的环境中,自由的展开 自主的学习活动,探讨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以综合性的 课题研究的形式引进日课。
日本80年代出现了合科指导的思想,注重儿童自身 的主动探究,打破学科界限,他们现行的综合理科即是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的实践。综合课程在我国的研究也 方兴未艾,在广东等地已有了实验性的实施研究。
现代分科课程的重要流派
永恒主义课程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赫钦斯( R.M.Hutchins,1899~1977年)等。他 们认为基础教育应向学生传授永恒的“ 不变的”学问,课程的内容应包括有关 人类思想的永恒价值的理念和原理。对 于初等教育,永恒主义课程即“3R”( 读、写、算)训练的课程,后期中等教 育主要是人类的伟大文化遗传,主要用 永恒的科学进行理性训练。这一流派在 本世纪中期有过一定的影响。
齐勒通过倡导“文化史阶段说” 作出了解决这个 问题的尝试。在“文化史阶段说”看来,个人的发展 复演了种族文化的发展,因此可以把人生发展的阶段 与种族文化发展的阶段对应起来,以整合所有学科内 容。这就是齐勒的“中心统合法”。
综பைடு நூலகம்课程的代表人物
明确提出课程综合化问题并对之进行系统理论论
证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终
极目的是培养德性或意志。孤立的、支离破碎的教材不 利于以德性或意志为核心的完整人格的形成,教材应以 德性或意志为核心彼此关联起来,即是说要以儿童的 “思想圈”为出发点,选择相关的教材学习,从而使新 的观念群不断同化于已有的观念群之中,最终指向于完
儿童当下的生活与经验为核心,来组织课程活动,前面 所讲的“活动课程”即是这种类型的综合课程。
社会本位 以值得关注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核心,来组织和编排
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盛行的 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科学——技术——社会课 程”(简称STS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国际理解 教育课程”。STS教育主要关注“科学”、“技术”与“ 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相影响;“环境教育课程 ”主要关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试图唤起学生 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 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等;“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则主 要关注如何使学生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对其他国家 、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以促进国际交往与合作。
结构主义课程流派
是现代学科课程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 个,其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 (J.P.Piaget,1896~1981年)和美国的 教育家布鲁纳。他们从课程编制的角度入 手,主张按照学科的结构设计课程,只要 抓住了学科的结构,就可以使学生很好的 理解本学科,强调学科基本概念的掌握。 布鲁纳的一句名言即“任何知识都可以以 教育上诚实的方法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 童“。这一流派兴盛于二战后,特别是20 世纪60年代达到了高峰。
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 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 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 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综合课程历史起源
综合课程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合科教学,是针对 学科课程只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脱离乡 土的实际生活,忽视人的情感等心灵世界的种种缺陷提出 的一种课程类型。它主张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 习一定的课题。后来,在美国出现了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 ,即将具有逻辑相关性的一组学科归纳组成社会、理科、 美术、人文一类的若干领域。到二战前,综合课程理论进 行了10年的广泛讨论,并付诸实践。80年代在美国出现 STS课程、社会中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不同形式。
综合课程的研究对象
学科本位 又称综合性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特点在于,它试图
把那些具有相关性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 综合学科。比如,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 融合为生物学,将地质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 地理融合为地理学。
儿童本位 这种课程又称“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其特点是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