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基础指标解释

统计基础指标解释

统计知识统计为什么要计算平均数?解读:统计学上的平均数有数值平均是和位置平均数。

前者是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后者是指中位数、众数。

为什么要在统计上用平均数?既可以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此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

因为对于一组庞大的数据,无法分析所有数据,此时就需要选取合适的代表值来表达这组数据的特征,平均数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这里所介绍的平均数主要是算术平均数,它反映了数据集中趋势,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简单算术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如将各个地块的小麦产量直接相加得到总产量,再除以总亩数,得到平均亩产量。

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将变量和权数求出标志总量,把权数相加求出总体总量,然后用前者除以后者,它适用于对分组的统计资料计算平均数。

如将各个地块的产量按不同产量水平分成若干组,先将各组产量成一个组的地块数求出各组的总产量后,相加求得全部地块的总产量,再除以地块总数,这样计算的平均亩产量称为加权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的优点是利用了所有数据的特征。

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正是因为它利用了所有数据的信息,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和众数也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前者是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后,居于数列位置的那个数据,它刻画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后者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有时众数在一组数中有好几个,它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

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是能够避免极端数据。

在数列是正态分布的情况下,它们和平均数具有相同的值。

什么是绝对数和相对数?解读:绝对数通常反映一定时间、地点条仵下的规模、水平,带有各种单位,比如某个区域的粮食产量、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而相对数通常以增长幅度、增长速度、指数、倍数等表现形式出现,比如各类价格指数、GDP增长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等。

相对数往往是绝对数进行的加工后取得的。

在统计中,绝对数和相对数的组合运用技能反映水平,也能反应速度,以此来全面地描述经济社会现象,比如咸阳2016年夏粮产量100.23万吨,这是绝对数;同比下降3.0%,这是相对数。

相对数和绝对数在反映同一领域的现象时,各有优势。

比如国家统计局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建立的主要食品价格旬报,公布的是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变动情况,是一种绝对数,直观地反映了价格水平。

而每月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的是由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各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商品组成的综合价格变动情况,是一种相对数。

什么是基数与基期?解读:基数是用作对比基础的数值。

例如,以我国人口总数作基数,就有人均GDP、人均可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等数据。

基期是比较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数列时选定的对照时期;被确定的“基础”时间、“基础”时段可以是某一年、某一月和某一天,也可以是若干年的数据。

确定某个数据为基数,或确定某个时刻、某个时段为基期,能恰当表现数据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趋势。

比如2016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1月份相比,环比上涨1.6%;与2015年2月份相比,同比上涨2.0%。

再比如,为了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中规格品德可比性,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进行五年一次的例行基期更换,从2016年1月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开始计算以2015年为对比基期的价格指数序列。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因没有弄清楚基数和基期的概念而导致的错误结论。

比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一路下滑,到11月份跌至谷底5.4%;到了2009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2%。

如果忽视对比的基期是5.4%这一谷底,只看到19.2%这一增速,大家会得出当时经济增速偏快的结论。

关于基期,统计领域还有特殊的春节因素现象:在春节期间,社会经济活动会发生变化,对社会经济指标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于每年纯洁的日期并不固定,多数在2月份,少数在1月份,有的甚至横跨两个月份,往往会造成1、2月份各主要指标的波动幅度较大。

为应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实际统计中,往往统一比较1-2月份总体水平,这样能避开1、2月份春节日期变动引起的数据波动。

现价、可比价与不变价有什么不同?解读:在经济统计和分析工作中,有些指标如农产品产量、工业产品产量可以直接用实物量表示,而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则是用价值量表示的,在计算这些价值量指标时就设计到采用什么价格计算的问题。

实际应用中,采用的价格主要有现价、可比价和比变价。

现价又称当年价格,顾名思义,也就是报告期当年的市场价格,如工业品出厂价格、农产品收购价格、商品零售价格等。

用当年价格计算的一些以货币表现的价值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能够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便于考察同一年份中不同指标之间的联系和进行对比。

因此,当我们需要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时就应采用当年价格,如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44127亿元,就是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它反映了2016年在我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可比价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可进行不同时期总量指标的对比。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以货币表现得指标,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后,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

按可比价格计算总量指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以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另一种是直接用价格指数换算。

例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就是那可比价计算,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

不变价是将不同年份之间用价值量表现得实物量进行综合对比,以单纯反映实物量变化而采用的价格形式。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它是固定不变的价格,因此也叫固定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产值,目的是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指标之间的可比性。

在计算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指标时,所用的基期是不同的,所以在使用不变价格时,前面需要注明是哪一时点或时期的价格。

例如,GDP不变价核算每五年更换一次基期,2006―2010年是以2005年为基期,2006年不变价GDP为208381亿元,如按当年价格则为216314亿元。

统计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哦ss Domestic Product,以下简称GDP)是世界组织和各国官方普遍认可广泛采用的重要经济指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指标诠释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从不同角度观察生产活动的成果,GDP核算方法可以分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核算公式: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的最终成果:生产法消除了生产各环节之间的重复计算,从全社会来看,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之和就是生产法GDP总量。

收入法核算公式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收人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应得收入份额反映生产过程中最终成果的计算方法。

其中,个人所得为劳动者报酬,企业所得为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国家所得为生产税净额(扣除支付给企业的各类补贴)。

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就是收入法GDP总量。

支出法核算公式: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支出法是从最终支出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新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最终去向的计算方法。

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反映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货物与服务净出口是出口扣减进口后的差额。

GDP核算分为季度核算和年度核算,按照现价和不变价分别核算。

现价核算采用的是当期的价格,不变价核算采用的是固定基期的价格。

全市GDP数据经省统计局评估后对外公布。

热点解读问题一:怎样理解GDP与GNP的区别?解读: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由国内和国外所得到的最终成果的价值。

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是以GDP为基础计算GNP,用公式可以表示为:GNP=GDP+对外要素收入净额=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人-支付国外的要素收人) 其中,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是本国常住者从国外获得的资本和劳务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是本国对国外支付的资本和劳务收入。

GDP与GNP的差异表现在:首先,GDP核算遵循“在地原则”,不论常住单位的国籍属性,GNP遵循“国民”范畴,不论是否居住在国内;其次,GDP是个“生产”概念,从生产角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GNP则是个“收入”概念,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

一般而言,在分析常住者的生产成果时使用GDP,在分析常住者的总收入时使用GNP;在分析各国的经济增长时采用GDP,在分析各国贫富差异程度时更关注GNP。

问题二:为什么GDP总量用现价,增长速度却用不变价?解读:为反映指标的变动情况,在不同的经济研究目的下应该采用不同的价格标准,统计上常用的有现价和不变价。

现价是指当年的实际价格,用以反映当年总量规模。

按现价计算的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的变动包含价格变动和物量变动的因素,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后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动态。

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价格称为不变价格。

比较价格是以某年份现价作为基期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多用于计算与某指定年份相比的增长速度,如以200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

以GDP为例,每年公布的GDP总量是现价总量,为了真实反映GDP 增长情况,GDP增速为不变价可比增速,扣除了价格因素。

GDP不变价计算目前是以5年为一个周期,2006―2010年的不变价编制以2005年为基期,2011―2015年的不变价编制以2010年为基期。

如:2014年和2015年,某地生产总值分别为2918亿元和3327亿元,如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则分别为1511亿元和168O亿元;按照当年价格计算,2015年生产总值增速为14.0%,剔除价格因素后,可比增速为11.2%。

问题三:GDP指标有什么局限性?解读:第一,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比如,只要采伐树木,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后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GDP却不考虑相应的代价。

再比如,某些产品的生产会向空气或水中排放有害物质,GDP会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却不考虑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显然,GDP在反映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反映它所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