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粗心问题的总结

关于粗心问题的总结

孩子“粗心”的N种解决方案
家长:明明都会,可是考试总是拿不到高分,考完下来一看卷子,全是算错的……
数学老师: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真是不知道说他什么好……
孩子:怎么又忘了?真郁闷……
其实,所谓“粗心”并不是孩子天生的缺点,我们所看到的“粗心”其实是存在于做题习惯中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原因综合起来后的表象。

简简单单的给孩子扣上一顶“粗心”的大帽子,除了留下心理伤害和消极暗示什么也解决不了。

在我们接触过学生,倾心交流之后,“粗心”,这个困扰学生和家长以及数学老师许久的幽灵,终于“显出原形”。

“粗心”的原因之一:审题不仔细。

数学科目考试的时候,学生一般的都比较紧张,生怕做不完。

所以往往简略看一下就匆匆动笔了,这个时候就会由于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或者没有理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而导致在后面的做题中出错。

举一个例子,下面这道题,就是因为学生平时关于“内角”的题做的多了,一时不小心把“外角”错看成了“内角”:
对策:
1)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态度上要端正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

2)审题技巧是审题这一关不流于形式的保证。

科学的方法是:拿到题目首先通读至少三遍,了解题目意图,接下来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结果是什么,进而探索解题的方法,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了做题环节,养成该习惯,
做题就有了章法,不但会提高做数学题的效率,而且“目标—条件—方法”的处事方式,对自己也是一笔宝贵财富呢!
“粗心”的原因之二:书写不规范。

对于过程相对比较复杂的题目,一般情况下是很难一气呵成的。

所以上一步骤的计算是进行下一步计算的依据,如果上一步骤没有一个规范清晰的书写,就很容易在下一步的计算式被自己前面糟糕的书写所误导。

这样的教训是比较多的:
对策:
1)遵循做题格式
2)克服考场紧张情绪,提高书写质量
3)“瞻前顾后”,伴随检查。

“粗心”的原因之三:运算能力不过关。

诊断:“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情况,确实有些是因为运算出错造成的。

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不等式运算中比较多见,因为不等式的计算是结果大多是一个范围,相对于一个确定的数值,确定一个范围需要考虑的因素要更加复杂一些。

问题主要集中在:
(1)x系数为负时,不等号的方向和常数项正负的变化.
(2)在涉及不等式的解的范围时出现范围方向错误的情况,以及出现不考虑端点的情况。

对策:
1)运算不是数学的本质,但确实是数学的根基,要求在这里有薄弱环节的朋友一定要进行专项强化训练,练就过硬的基本功。

2)对于有些类型的复杂计算,进行数据回代或者重算核查,是发现错误的一个简便途径。

“粗心”的原因之四:知识掌握不完整。

诊断:由于对相关知识点没有充分的理解,对于题目的分析就容易出现偏差,比如对于分类讨论的题目,应该分类讨论的时候不知道要进行分类讨论,或者分类讨论时,没有讨论到所有的情况。

这种情况大多数都是临场想不到,等到下来后看到别人的做题才恍然大悟,所以往往也会被归结到“粗心”。

对策:
1)平时对知识点注意随堂梳理和课后总结归纳,将知识点和做题方法分类整理,联系新旧知识点总结归纳,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免实战中考虑问题时丢三落四。

2)建立错题本,就遇到的典型题和平时的易错题进行积累,平时经常翻出来看看,对知识也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

“粗心”的原因之五:做题检查不到位。

诊断:事实上,50%以上的错误都可以归纳到所谓的“粗心”当中,而其中90%以上的“粗心”问题都是可以在检查中被更正的。

所以进行有效地检查是一个很重要的做题习惯。

对策:
1)审题、做题和检查是同等重要的做题环节,所以首先依然是思想上的重视。

2)常常有朋友倾诉自己检查效率低,查不出错误还浪费了大量做题时间,实际上是没有掌握有效的检查方法。

检查按照目的不同,方法也分几种:格式检查:主要检查书写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步骤或者(论证)流程是否完整。

数据检查:检查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不等于重做,考试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题目都重做一遍,即便在平时可以这么做,事倍功半,也不是可取的方法。

检查的方法很多,像“回代法”“估算法”“一题多解法”等等,一般的,核查一下重点步骤的结果,或者从解题过程内部找几个数据回代到上一步检验一下就足够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