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2_课堂笔记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高一地理必修2_课堂笔记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高一地理必修2 课堂笔记整理(背诵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日本(零增长)。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趋缓。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但我国已进入现代型。

(参考课本P6图1.6)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对策(课本P4笔记)2、(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我国人口迁移: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主要方向是由东部迁向西北、东北、内地。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发迁移的。

主要方向是由较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正比、正比、反比、正比。

)西亚地区,新疆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美国老年人口为什么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

(知道两者的不同)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1)我国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兰州、洛阳呈条带状,重庆呈组团状。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兼有其它(3)土地利用方式最广泛的功能区是住宅区,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 高、大、外、全、美(高中级和低级的区别,课本P19)(4)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

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形成中心商务区,它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5)工业生产有大量运输要求,应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

(6)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寸土地用于那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参考课本P23图2.8)2、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工厂外迁的原因:降低成本(主要),保护环境(次要)。

注意课本P24活动题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服务不同: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

等级越高的城市数目越少,距离越远。

城市服务范围的特点(见课本P25)3、(1)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产生了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和推力。

(举例,课本P3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城市化的三个表现或标志:(课本P31)(2)各国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呈稍被拉平的“S”型,(参考课本P33图2.20)初期阶段(25%~30%以下):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出现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60%~70%以上):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慢,,有些地区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表现、解决措施(课本P34)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在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1)改善城市环境,加大绿化建设,提高居民绿化意识(2)改善城市交通居住条件(3)控制城市规模,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课本P37)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水稻生产分布于季风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说明了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的立体农业说明了地形、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变迁说明市场和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分布在该国的东南和西南,东南部被称为墨累—达令盆地。

限制性因素是水分,原因是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雨影区),降水少,措施东水西调。

(该国不遗余力的发展水利灌溉工程,注意别和东水西调混淆了,根据题目要求灵活填写,该国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出口国。

混合农业的优点:(见课本P46笔记)2、(1)季风水田农业:该种植业作物主要是水稻,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主要分布区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区区位条件: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

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一大一小一高三低日本除外,日本的机械主要为小型机械)原因及对策:(参考课本P48)(2)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一般是家庭经营。

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农业,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参考课本P50图3.15,分清冬小麦、春小麦和玉米的分布,五大湖流域有乳畜带的分布,原因:市场和饲料)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存在问题:生产成本高,资源消耗高,生态环境恶化混合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共同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3、(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牧牛为主)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为主)等国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参考课本P51)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其他努力:改善交通、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划区轮牧、培育良种牛。

(2)乳畜业:随着城市发展而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

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特点: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①自然因素(饲料因素):具有广阔的平原和凉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因素):欧洲人以乳畜产品为主食,需求量大。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1)下列各种工业根据主导因素不同将序号填入相应的导向型工业:A.家具制造业B.啤酒厂C.制糖业D.罐头加工厂E.有色冶金业F.电子装配厂G飞机制造业H集成电路工业I普通服装工业原料导向型C , D、市场导向型A, B、动力导向型E、廉价劳动力导向型F,I 、技术导向型G, H 。

(2)鞍钢区位选择考虑的主导因素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宝钢考虑的主导因素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

(参考课本P59图4.3)这种变化说明由于科技和交通的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的工业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的依赖程度。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煤炭—铁矿—沿海。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与意大利塔兰托、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鲁尔区的钢铁公司建在荷兰的海边)(3)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污染大气的工业: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方向。

(不管什么风向,只要不让受污染的大气影响到居民区即可,根据题目灵活选择)污染水源工业:布局在河流下游,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2、(1)工业集聚的好处是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大型工业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发展为工业城市,如我国著名的石油城大庆、钢铁城鞍山、汽车城十堰。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往往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可以有生产工序或空间上的联系。

(2)工业分散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3、(1)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早优重大久)(2)鲁尔区(参考课本P65图4.9)区位条件: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无铁矿,距法国铁矿区近、水陆交通便利(铁路、水运、高速公路)、市场广阔、水源充足。

衰落的原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相对过剩,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与辽中南工业区的异同:(见课本P67笔记)(3)新工业区,出现在发达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以灵活多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如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慕尼黑)地区,以及美国“硅谷”、日本“硅岛”九州岛等。

(小轻同专散)(4)意大利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一字不能错)为独特的发展模式,以轻工业为主。

萨索洛以瓷砖生产为骨干企业。

发展的区位条件:(参考课本P69图4.15)与温州乡镇企业的异同(见课本笔记)(5)美国硅谷的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微电子工业是高技术工业的核心。

硅谷的几次创新:70年代半导体、80年代个人电脑、90年代互联网。

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参考课本P71图4.19)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1、(1)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的方向发展。

能够掌握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根据题目灵活选择(课本P78表5.1)(2)南昆铁路的起终点城市是南宁、昆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