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第3卷第2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Vol.3 No.2M ar.,2004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赵剑民(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摘 要:作为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独特的主体和客体的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一种构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主体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具有内在的社会实践品性。
社会实践既是渗透在素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也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重要教育环节、教育步骤。
因此,高校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把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
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在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上还存在着误区。
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大学生;误区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4)02-0041-05近些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日益蓬勃开展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和大学生的欢迎。
但由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涵义及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功能、地位的认识理解还不够统一,甚至还有误区,因而在有些高校还存在着不少问题:(1)机构设置不一,职能各异,尚未形成统一、集中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2)社会实践的教学队伍和管理队伍还处于临时应付、流动性过高的状态;(3)经费来源有限,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有力;(4)对社会实践的评价和考核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5)对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比较重视而对学生个人自主性的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指导缺乏。
在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必须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和合理安排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其与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紧密结合,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品性素质教育是对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传统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当代形态。
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着眼全体,即着眼于全体学生,尊重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重视每个人的发展;二是强调基础,它重视传授给学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品质,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奠定以后再学习、再发展的良好素质和能力基础;三是关注全面,素质教育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人格的各个方面,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突出主体,它不仅重视教师的作用,而且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适应社会,主动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设计和承担社会责任;五是重视个性,帮助学生在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同时,在主体素质上构建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性品质和人格特征[1]。
总之,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和任务的教育形态。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呢?或者说素质教育以怎样的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启示。
它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需要条件的,首先包括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高度发展的收稿日期:2003-10-25作者简介:赵剑民(1973-),男,河北宁晋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社会关系。
马克思说: 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和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要达到这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成为生产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2]其次还包括教育。
恩格斯认为: 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3]在这样的意义下,教育 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4]。
那么,有了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发展的社会关系,从而也具有了适合人们需要的社会分工和社会需要,也有了一定的教育条件,人的发展的问题是不是就能全面解决了?回答是否定的。
条件要靠人去利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学生的发展,不是社会、外界和学校给予他们的,而是在自身参加的实际活动中逐步实现的。
学生在这种活动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内心活动和行为活动,在与教师、学习资料、学习环境建立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成长、发展,自己支配自己的学习、成长、发展,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在与自身和教师、学习资料、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创造中自我创造、自我生成、自我造就、自我丰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奠定 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不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持续不断地 自始至终地 完善他自己 [5]。
所以说,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能成为一种忽视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的灌输工程,而要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独特的 主体和客体的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 [6],成为一种构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主体的特殊实践(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社会实践品性。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误区及其矫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还指出:开展德育工作时要 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
开展智育工作时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开展体育运动时要 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开展美育活动时要注意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开展劳动教育时要重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
以上提出的这些要求和体现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品性,体现出对社会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地位的新的科学认识。
总结这些认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社会实践既是渗透在素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也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重要教育环节、教育步骤;素质教育中的社会实践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实践形式、教育形式;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社会实践的素质教育不是完整的素质教育;总起来看,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以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和重要环节,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形态。
当然,这是从素质教育的整体角度而言的,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高等教育来说,要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的结合,做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
因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指出: 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
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城乡支工、支农、支医和支教。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消极影响,不少人在认识或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误区一: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同于思想教育工作。
这方面的典型观点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针对高等教育在体制上存在的封闭性、保守性的弊端以及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混乱、价值标准模糊等情况,为了补充思想教育理论课程的不足,实现高等教育的德育目标而提出来的,其理论依据是青年大学生在与实际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实践中,在理论的指导下,思想轨迹将发生变化,从而在社会的天平上摆正自己的位置,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正因如此,有些人干脆提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门思想修养课程 ,其明确的课程目标是德育目标。
可以看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然片面化为参观、访问、服务、劳动锻炼等活动的代名词,具体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的专门工作,即使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的人员参与,也只是参加会议讨论方面的事。
由于没有对社会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在编制、政策、培训上的统一考虑,缺乏实践性教学(实习、实验等)对教师在课时、课酬、晋升职称方面的约束力、吸引力,很少有教师愿意承担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负责工作,使社会实践的教学、管理队伍处于临时应付、流动性强的工作状态,缺乏工作的连续性,影响到活动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往往使社会实践成为对少数学生(一般是学生干部、学生骨干)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这种教育也是感受意义上的、片断化的,缺乏深度和连续性。
因为学生关注的思想困惑、学习和生活问题没有给予解决,仅仅简单地把他们放到一个理想的环境里进行短期的思想教育,其效果是很有限、很短暂的。
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
[7]我们必须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角度,努力挖掘和拓展社会实践更为广泛的内容,开展全面性的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实践机会和经历,帮助他们在提高和发展自己多方面的素质的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误区二: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当作教学之外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