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疾病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它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清晰度,削弱人们行动的意志,改变人体内部的生理机能(如睡眠和饮食),使人们受困于精神的折磨,感到自己无能。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严重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最早使用的是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抗抑郁药,这些药物多是改善脑神经递质(一种化学信使,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纤维传到另一个相连的神经纤维或突触)功能。
这些药物通过增加脑细胞间的联结效率以及产生更多的神经递质(如突触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来起作用。
我们至今仍不清楚这些药物如何起作用的。
这些抗抑郁药现在仍然是治疗临床抑郁症的常用方法。
对于轻度到中度的抑郁患者来说,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抗抑郁药与惰性安慰剂的效果相当,即是抗抑郁药对有些人会有效(目前不知道原因),但是在他们练续接受药物治疗1~2年后,药效也会丧失。
20世纪80年代末,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有所发展,目前认知治疗
和人际治疗被认为是心理治疗的“黄金标准”,这种疗法在不同的研究中心所做的研究中得到验证:研究样本是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人,心理治疗的效果与抗抑郁药的效果是一致的。
虽然抑郁症的治疗难题基本解决了,治疗已显示出疗效,但是研究发现,导致高抑郁症患病率的重要原因,是已患抑郁症人群愈后的再次复发。
开始没有研究抑郁症的复发问题,是因为第一批临床患者都是中老年人,没机会了解一段时间后的复发情况。
几年后,抑郁症发病模式已经变化,发病年龄降到20~30岁。
发病年龄提前可以观察他们在首次发病以后的复发情况。
第一批研究是1983年实施的,对141名重度抑郁症患者进行了13年的追踪调查,发现有43人(33%)再次复发。
随后出现的研究结果显示:首次患抑郁症并且已经好转的患者中,,只至少有50%的人会有一次以上的复发经历,而那些已经有两次以上发病史患者,在以后生活中再次复发的可能性是70%~80%。
心理专家把抑郁症分为“急性”(短期的)和“慢性”(长期、持续两年以上)疾病。
他们认为,有些抑郁症可以表现出急性症状,但是从长期看,许多好转的抑郁患者都具有“慢性”的特点。
我们可以形成一致的结论,抑郁症被成功治愈后,复发是很常见的不良后果。
当决定采取什么方法治疗抑郁症时,治疗师要考虑恢复期可能存在的复发风险。
数据表明,没有抑郁病史的患者与那些至少有三次病史的人相比,预后差异较大。
首次发病的患者复发率为22%,有过至
少3次发病的患者复发率为67%。
抑郁症患者在第一次患病后的恢复情况对其抑郁发展的过程至关重要。
抑郁患者迅速复发的可能性很大,而一旦复发,转变为慢性抑郁症的可能性为20%。
对于患有慢性和非慢性情感障碍的群体样本追踪了5年的数据报告显示,那些康复后很快复发的患者,最终都会成为慢性抑郁症患者。
采取何种方法治疗抑郁症,同时又能有效防止复发,维持治疗。
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患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