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驼峰咽喉道岔养护维修
一、6号道岔设备概况
从统计数据看,我局近三年内有4个编组站在驼峰咽喉6号对称道岔曾经发生过车辆脱轨,严重影响了运输秩序,致使工务安全多次陷入被动。
如何提高驼峰咽喉道岔的养护维修质量,提高保安全底数,减少6号道岔尖轨侧磨,压缩工务养护维修工作量,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支出,是编组站驼峰维修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峰下6号道岔脱轨原因的分析
通过对苏家屯站编组场驼峰咽喉6号对称道岔及前后线路的现场检查、调研和组织干部职工座谈,大家一致认为,编组场驼峰咽喉道岔经过近些年木枕更换混凝土枕道岔大修,驼峰咽喉6号道岔整体状态有了明显提升,但仍然多次发生脱轨事故,主要就是检查、养护维修不到位和不会维修的问题。
虽然脱轨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综合因素较多,但基本原因都存在共同点,如出一辙。
(一)设备自身因素
1.三角坑超限,驼峰咽喉平面状态不良,夹直线不足导致的脱轨道岔前为r≤200米的圆曲线,进入尖轨为r=180米的反向曲线,两反向曲线间基本上不设夹直线,加上三角坑超临修,导致车辆运行中车轮严重撞击已经有侧磨的尖轨或钢轨,轮缘爬上尖轨或钢轨造成脱轨。
日常养护作业时车间、工区人员往往忽视了岔前、岔后曲线与道岔内曲线形成的三角坑病害,维修方法不当。
2.尖轨折断、拉杆穿销窜出导致的脱轨
尖轨折断失去作用导致道岔四开、拉杆穿销窜出导致尖轨分离,致使车辆通过道岔时发生爬轨、脱轨。
3.尖轨、基本轨侧磨更换不及时,轮轨横向力增加导致车辆爬轨尖轨尖端向尖轨跟方向0至400毫米范围内侧磨掉块在驼峰道岔普遍存在,这些病害的存在致使车辆通过小号道岔时横向力增加,容易使轮缘爬上尖轨、基本轨,导致车辆脱轨。
4.顶铁离缝,转辙部假轨距,导致轨道框架动态下横移导致脱轨因长期溜放,车辆冲击尖轨及小半径曲线,使道岔及小半径曲线产生位移,造成直线不直、曲线不圆、尖轨前基本轨折点位移、弯折量变化,特别是假轨距及轨距递减不顺等病害,易造成溜放车辆产生严重蛇行运动而引发脱轨。
(二)其它方面的综合因素
近些年,从发生驼峰调车脱轨事故现场的情况看,有些事故还存在其它一些综合性因素,虽然不是事故的直接原因,也在客观上导致了车辆脱轨事故的发生,在驼峰溜放作业控制、货物装载等方面存在问题。
1.溜放速度偏高。
由于峰下线路坡度变化或推峰速度快,导致溜放速度过高,车辆进入道岔导曲线时,横向阻力增大,严重时产生车辆悬浮,特别是换长较大的空篷车、罐车在高速溜放时,轮缘更容易爬上尖轨,造成脱轨。
2.货物装载方面。
一些货物装载较少、装载不均匀的车辆,虽然
偏载不超限,但这些偏载车辆通过小号码道岔前的反向曲线时,极易造成车辆运行失稳,使车轮悬浮或轮缘爬上尖轨而脱轨。
(三)峰下道岔受力状态分析
峰下道岔因几何尺寸超临修、平纵断面条件不良导致道岔内钢轨受力状态变化,具体受力状态表现在脱轨系数和轮轨横向力超限,导致车辆爬轨、脱轨。
1.脱轨系数超标
通过对轮轨横向和垂向作用力详细分析,因轮轨关系导致车辆脱轨的直接原因就是脱轨系数超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爬轨接触点处摩擦饱和力的平衡关系出现了问题,是车辆受力与轨道不平顺之间出了问题,当车辆振动频率与轨道不平顺波的频率耦合时,车辆运行的安全度就会大大降低。
当线路出现多波不平顺,空车在溜放过程中通过该区段时摇头、点头、蛇形等运动所产生的各种横向力就会相应增加,垂直力就会减少,当脱轨系数增加到极限值时,轮缘爬上钢轨,势必发生脱轨。
2.轮轨横向力超标
通过对轮轨关系导致脱轨的受力分析,车辆在动态下脱轨,车轮爬轨普遍与小半径曲线有关,在这些地段往往产生很大的轮轨横向力。
车辆通过道岔时产生的横向力和钢轨侧磨量之间出了问题,这也是车辆在道岔处产生横向力超标爬轨脱轨最主要两个方面。
三、对驼峰咽喉进行综合整治
1.合理设置超高,消除短曲线理论三角坑。
道岔及前后渡线平、
纵断面必须保持良好,道岔群中间渡线必须保持良好,要进行测量并对照竣工图进行优化设计,曲线内必须保持圆顺,曲线头尾与道岔首尾衔接处要保持顺畅衔接,消灭反弯或鹅头以及理论上扭曲(三角坑)超限,超高严格按照速度设置,对咽喉s曲线超高设置在5毫米以下,消除理论不平顺。
2.综合整治多波不平顺,消除三角坑。
对道岔及前后进行全长度捣固,确保道岔轨枕的整体平顺性,消除6毫米平台与前后曲线间三角坑,特别要消除岔区单元连续三角坑病害所引发的多波轨道不平顺,也是引发驼峰车辆脱轨的最直接原因;整治驼峰咽喉三角坑必须要综合分析,将道岔前后渡线与道岔自身统一分析,消除三角坑超临修处所,综合整治多波轨道不平顺,杜绝单组分析道岔病害不考虑前后渡线的错误理念。
3.设置防磨护轨,延长尖轨、基本轨使用寿命。
在尖轨尖前面位置,侧磨尖轨对侧及直尖轨前面加装导向护轨,减缓轮对对尖轨尖的撞击,降低尖轨的侧磨量,有效防止车辆因爬轨而产生的脱轨事故,同时通过减小尖轨侧磨量,以最大限度的延长尖轨、基本轨的使用寿命,实现维修成本、换轨工作量降低,达到安全和效益双赢。
4.对道岔岔位和曲线位置不正进行整治。
加强站场技术数据台账及现场维修数据管理,用数据指导陈旧站场维修,综合整治岔位不正、曲线不正病害。
对驼峰咽喉纵断面进行测量,对照原有设计图纸对现有的纵坡进行优化调整,消灭碎坡,使调整后纵断面符合技术规范;对道岔及前后利用经纬仪定线,并埋设整灌定位桩,解决
既有道岔及前后线路的偏移方向、横向偏移量较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