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材料强化方法综述

工程材料强化方法综述

2014-6-27 机制本科
1
工程材料强化方法综述
xxx
【摘要】本文主要包括金属固溶体强化,第二项强化,形变强化,细化晶粒强化,热处理强
化以及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等。
【关键词】固溶体 位错 细化晶粒 退火 正火 淬火 回火
【作者简介】李洪民 机制本科班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被运用到日常的生活生产之中,这就使得强化和
处理材料成为工程材料应用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各类强化和处理手段,既可以提高材料的
力学性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又可以获得一些特殊要求的性能,以满足各种各样使用条件
下对材料的要求。
1.固溶体强化
1.1固溶体定义及表示方法
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和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组元之一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
体。与固溶体晶格相同的组元为溶剂,一般在合金中含量较多;另一组元为溶质,含量较少。
固溶体用α、β、γ等符号表示。A、B组元组成的固溶体也可表示为A(B), 其中A为溶剂,
B为溶质。例如铜锌合金中锌溶入铜中形成的固溶体一般用α表示, 亦可表示为Cu(Zn)。
1.2.固溶体的分类
按溶质原子在溶剂晶格中的位置, 固溶体可分为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两种。置换固
溶体中溶质原子代换了溶剂晶格某些结点上的原子; 间隙固溶体中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
的间隙之中。
1.3.固溶体强化机理
固溶体随着溶质原子的溶入晶格发生畸变。晶格畸变增大位错运动的阻力, 使金属的
滑移变形变得更加困难,从而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这种通过形成固溶体使金属强度和硬
度提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固溶强化是金属强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溶质含量适当时,可
显著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而塑性和韧性没有明显降低。
2.金属化合物强化(第二相强化)
复相合金与单相合金相比,除基体相以外,还有第二相得存在。当第二相以细小弥散的
微粒均匀分布于基体相中时,将会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这种强化作用称为第二相强化。第
二相强化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位错间的交互作用,阻碍了位错运动,提高了合金的变形抗力。
使得合金强度、硬度和耐磨性都有所提高。 对于位错的运动来说,合金所含的第二相有以
下两种情况: (1)、不可变形微粒的强化作用。(2)、可变形微粒的强化作用。
弥散强化和沉淀强化均属于第二相强化的特殊情形。
3.形变强化
金属在冷变形过程由于位错使得强度和硬度提高但塑性下降,该现象被称为加工硬化。
多用于不可热处理强化的金属材料。
4.细化晶粒强化
金属结晶后,获得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多晶体组织,晶粒的大小对金属的力学性能物理性
能和化学性能均有很大影响细晶组织的金属不仅强度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好。这是因为,
晶粒越细一定体积中的晶粒数目越多,在同样的变形条件下,变形量被分散到更多的晶粒内
进行,各晶粒的变形比较均匀不致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此外,晶粒细化,晶界就越多,越
曲折,越不利于裂纹的传播,从而使其在断裂前能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表现较高的塑性和
韧性。常见细化晶粒方法如下:
2014-6-27 机制本科
2
(1)在液态金属结晶时,提高冷却速度,增大过冷度,来促进自发形核。晶核数量愈
多,则晶粒愈细。
(2)在金属结晶时,有目的地在液态金属中加入某些杂质,做为外来晶核,进行非自
发形核,以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此方法称为变质处理。这种方法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如铸铁中加入硅、钙等。
(3)在结晶过程中,采用机械振动、超声波振动、电磁搅拌等,也可使晶粒细化。
5.热处理强化
5.1普通热处理
钢的最普通热处理工艺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
5.1.1、钢的退火
退火是将刚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退火主要用
于铸、锻、焊毛抷和半成品零件,为预备热处理。退火后获得珠光体型组织。退火的主要目
的是:软化钢材以利于切削加工:消除内应力以防止工件变形: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为零件
的最终热处理做好准备。主要退火方式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去
应力退火及再结晶退火。
5.1.2、钢的正火
将钢加热到Ac3以上30到50摄氏度,保温适当时间,出炉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
艺叫正火。与退火相比,正火的生产周期短,节约能量,而且操作简便,冷却速度较快,得
到的组织比较细小,强度和硬度也稍高一些。生产中常优先采用正火工艺。
正火的主要应用范围有:①用于低碳钢,正火后硬度略高于退火,韧性也较好,可作为
切削加工的预处理。②用于中碳钢,可代替调质处理作为最后热处理,也可作为用感应加热
方法进行表面淬火前的预备处理。③用于工具钢、轴承钢、渗碳钢等,可以消降或抑制网状
碳化物的形成,从而得到球化退火所需的良好组织。④用于铸钢件,可以细化铸态组织,改
善切削加工性能。⑤用于大型锻件,可作为最后热处理,从而避免淬火时较大的开裂倾向。
⑥用于球墨铸铁,使硬度、强度、耐磨性得到提高,如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柴油机的曲
轴、连杆等重要零件。 ⑦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前进行一次正火,可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以
保证球化退火时渗碳体全部球粒化。
5.1.3、钢的淬火
淬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保温一定时间,冷却后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
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淬火是钢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强化手段之一。
5.1.4、回火
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Ac1一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
艺。回火是淬火的后续工序。回火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淬火应力,防止工件变形或开裂,
稳定工件尺寸及获得工件所需的组织和性能。淬火后钢的坐直是不稳定的,具有向稳定组织
转变的自发倾向。加热回火加速了这个自发转变的过程。
用途不同的工件应在不同温度下回火,以满足使用中的要求。①刀具、轴承、渗碳淬火
零件、表面淬火零件通常在250℃以下进行低温回火。低温回火后硬度变化不大,内应力减
小,韧性稍有提高。②弹簧在350~500℃下中温回火,可获得较高的弹性和必要的韧性。
③中碳结构钢制作的零件通常在500~600℃进行高温回火,以获得适宜的强度与韧性的良
好配合。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总称为调质。
5.2表面热处理
5.2.1、表面淬火
2014-6-27 机制本科
3
表面淬火是将钢件的表面层淬透到一定的深度,而心部分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
淬火的方法。表面淬火时通过快速加热,使刚件表面很快到淬火的温度,在热量来不及穿到
工件心部就立即冷却,实现局部淬火。
表面淬火的目的在于获得高硬度,高耐磨性的表面,而心部仍然保持原有的良好韧性,
常用于机床主轴,齿轮,发动机的曲轴等。
表面淬火采用的快速加热方法有多种,如电感应,火焰,电接触,激光等,目前应用最
广的是电感应加热法。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就是在一个感应线圈中通以一定频率的交流电(有高频,中频,工频
三种),使感应圈周围产生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置于磁场之中的工件就会产生与感应线圈
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这个电流叫涡流。由于集肤效应,涡流主要集中在工件的
表层。 由涡流所产生的电阻热使工件表层被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随即向工件喷水,将工
件表层淬硬。
经表面淬火的工件,表面不易氧化,脱碳,变形小,淬火层深度易于控制。
5.2.2、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利用化学反应、有时兼用物理方法改变钢件表层化学成分及组织结构,以
便得到比均质材料更好的技术经济效益的金属热处理工艺。由于机械零件的失效和破坏大多
数都萌发在表面层,特别在可能引起磨损、疲劳、金属腐蚀、氧化等条件下工作的零件,表
面层的性能尤为重要。经化学热处理后的钢件,实质上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复合材料。心部
为原始成分的钢,表层则是渗入了合金元素的材料。心部与表层之间是紧密的晶体型结合,
它比电镀等表面复护技术所获得的心、表部的结合要强得多。
化学热处理的方法繁多,多以渗入元素或形成的化合物来命名,例如渗碳、渗氮、渗硼、
渗硫、渗铝、渗铬、渗硅、碳氮共渗、氧氮化、硫氰共渗和碳、氮、硫、氧、硼五元共渗,
及碳(氮)化钛覆盖等。

参考文献【1】王雅然,金属工艺学(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2】王纪安,工程材料与成形工艺基础(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