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二十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试题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二十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试题

专题二十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考纲要求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必考(a)、加试(a)]。

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必考(a)、加试(a)]。

3.特异性免疫[必考(b)、加试(b)]。

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必考(a)、加试(a)]。

5.免疫接种的应用[加试(a)]。

6.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必考(a)、加试(a)]。

7.HIV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必考(a)、加试(a)]。

8.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防御措施[必考(a)、加试(a)]。

考点一非特异性防卫和免疫接种1.非特异性防卫——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

(2)第二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

2.特异性反应的基础——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主要由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参战)和体液免疫(主要由抗体参战)。

3.特异性免疫(1)免疫细胞的分化比较项目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起源淋巴干细胞发育场所骨髓(鸟类在腔上囊) 胸腺分化条件受抗原刺激受抗原刺激分化结果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形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2)抗原与抗体①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既可以是外来异物,也可以是体内衰老、病变的组织细胞。

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

抗原都具有分子标志。

人体细胞膜上的分子标志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它的本质是糖蛋白,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 MHC。

②抗体: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球蛋白。

4.免疫接种(加试)(1)概念: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

(2)免疫方式: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3)疫苗种类:①灭活的微生物;②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③减毒的微生物。

(4)预防接种时常采取两次或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来增强效果,使免疫持续时间延长甚至终生保持免疫力。

5.免疫接种的应用(加试)(1)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

(2)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激素、白细胞介素­2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思考诊断]1.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提示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

2.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发育场所均相同( ×)提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B 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

4.非特异性免疫因为是先天性的,所以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 ×)提示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更重要和强大。

5.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 √)6.所有的抗原均来自体外( ×)提示抗原不一定来自体外,如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能作为抗原。

7.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1.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防线结构场所特点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油脂腺、唾液、胃液等体外、体表非特异性,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特异性,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异物)起作用第二道防线白细胞、血浆蛋白、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体内(内环境中)第三道防线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体内(内环境中)等免疫细胞,抗体等免疫物质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项目种类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区别来源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对象所有病原体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特点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基础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第二道防线(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第三道防线(主要是淋巴细胞)联系①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②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3.有关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的分析(1)淋巴细胞的来源和功能(2)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来源功能中性粒细胞造血干细胞吞噬作用巨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吞噬作用,处理、呈递抗原辅助性T细胞淋巴干细胞(胸腺中发育)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干细胞(胸腺中发育)分化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消灭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细胞毒识别抗原,在二次免疫中快速性T细胞地分化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B淋巴细胞淋巴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 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记忆B细胞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识别抗原,在二次免疫中快速地分化为效应B细胞题型一非特异性免疫1.(2015·宁波期末)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MHC分子标志B.效应B细胞需先识别抗原再分泌特异性抗体C.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D.记忆B细胞群,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分泌抗体答案 B解析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做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分子标志,A正确;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C正确;记忆B细胞群,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 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产生抗体,D正确。

2.人体免疫过程中存在许多细胞识别的现象。

下列组合中,错误的是( )A.成熟的B淋巴细胞——内环境中细菌B.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内环境中病毒C.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形成抗原—MHC复合体的巨噬细胞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异体移植细胞答案 B解析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直接识别内环境中细菌,A正确;内环境中病毒需要巨噬细胞吞噬呈递才能被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B错误;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能识别形成抗原—MHC 复合体的巨噬细胞,C正确;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异体移植细胞并进行细胞免疫,D 正确。

题型二免疫接种的应用(加试)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3.(2015·金华十校联考)被狗重度咬伤的受伤者要进行联合免疫,即多次注射狂犬病疫苗与抗狂犬病抗体,以利于早期保护。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产生的免疫方式属于被动免疫B.多次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使记忆B细胞分泌更多的抗体C.伤者的成熟B淋巴细胞在咬伤前已经具备相应受体D.每个抗狂犬病抗体分子可同时结合两个不同抗原答案 C解析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产生免疫的方式属于主动免疫,A错误;多次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使B细胞形成较多的记忆B细胞,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B错误;伤者的成熟B淋巴细胞膜上在咬伤前已经具备相应受体,因此在狂犬病病毒进入后能够识别,C正确;每个抗狂犬病抗体分子可同时结合两个相同抗原,D错误。

4.(2015·浙江名校联考)某科研机构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A.能多次强化刺激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B.抗原的积累促进辅助性T细胞释放大量白细胞介素­2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D.能增强体内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答案 C解析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时可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能力,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人类以此为原理发明了疫苗,使用后能使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免疫应答加强,而效应B细胞、抗体、白细胞介素­2存在时间短,巨噬细胞无记忆功能,不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故C正确,A、B、D三项错误。

考点二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1.特异性免疫(1)淋巴细胞对入侵者的识别①每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②病原体侵入人体内发生感染时,巨噬细胞便会将其吞噬。

③病原体被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

④被降解的抗原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⑤巨噬细胞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与淋巴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分裂,启动免疫应答。

(2)细胞免疫的过程(3)体液免疫的过程(4)二次免疫及其特点①二次免疫的特点: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产生抗体又快又多,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②二次免疫的基础:在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当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从而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

2.免疫功能异常(1)过敏反应由致敏原引起的强烈的免疫应答,可分为速发型与迟发型。

(2)免疫系统功能的减退分为先天性免疫缺乏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如艾滋病)。

(3)艾滋病①名称: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②病原体:HIV。

③传播媒介:体液。

④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⑤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识别并结合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

[思考诊断]1.如果抗原隐藏到靶细胞中,则先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然后再通过体液免疫将释放出来的抗原消灭( √)2.如果人体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则会丧失大部分体液免疫功能和全部的细胞免疫功能( √)3.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抗体发挥作用( ×)提示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

4.多次注射某种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或效应B细胞的数量( ×) 提示多次注射某种相同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数量。

5.初次免疫过程中效应B细胞或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只有一个来源,但二次免疫过程中有多个来源( √)1.淋巴细胞对入侵者的识别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3.抗原和抗体的易混分析(1)成分:抗原并非都是蛋白质,但抗体都是蛋白质。

(2)来源: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抗体是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但也可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3)分布:抗体除分布于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外分泌液(如乳汁)中也有分布。

题型一特异性免疫1.(2015·金华九校联考)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是( ) A.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T淋巴细胞的参与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C.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清除,癌细胞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清除D.艾滋病病毒能破坏人体的细胞免疫,也能破坏人体的体液免疫答案 D解析体液免疫也需要T淋巴细胞的参与,A项错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是人体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三道防线,B项错误;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发挥作用清除,癌细胞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清除,C项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能破坏人体的细胞免疫,也能破坏人体的体液免疫,D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