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抗争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抗争

贝多芬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抗争,他的作品中也反映出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就是英雄主义精神。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也是他的作品中英雄主义成型和达到高潮的时期。

我认为其典型代表作是《英雄交响曲》、《柯里奥兰序曲》和《爱格蒙特序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于1803-1804年。

十七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及其所倡导的共和精神,深深吸引了贝多芬,引起了贝多芬的强烈共鸣。

而波拿巴的几次战斗,把这种共和精神也向周边扩展开去,包括贝多芬当时所在的维也纳。

这时贝多芬感到到非常兴奋,它期待着法国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共和国,也把波拿巴看作伟大的英雄、现代的普罗米修斯。

拿破仑的称帝使得贝多芬的期待破灭,但是它的英雄主义精神却没有丧失,而且不断地反映在其后的作品中。

1800年,贝多芬为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谱了曲,那时他就开始了对英雄的描写,但是英雄主义在这个舞剧音乐中反映的并不是十分突出。

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鲜明特性形成的代表作。

在第三交响曲中,贝多芬在第一和第四乐章中都采用了普罗米修斯舞剧中的主题,说明他的这部交响曲的英雄特征,就像他在题词中所说“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个伟人的纪念而作”。

它的第一乐章是一幅波拿巴的肖像,但不是那种简单肖像,而是贝多芬心目中英雄的形
象。

乐曲的一开始就开章名义,没有引子,二个乐队强奏的E大调主和弦后直接进入普罗米修斯主题,树立起英雄的形象;副部主题是一个附点动机,由不同的乐器轮番奏出。

主部主题的呈示并没有那种强烈的坚定情绪,而副部则展示出贝多芬式的柔美,带有舞蹈的节奏。

这二个主题在展开部中互相对比,并且逐渐加大了冲突。

我认为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英雄主义风格的成型代表作,就是主要从这个乐章的展开部来说,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部中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特征。

它给我们充分展示出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经过这些冲突之后,在再现部中情绪变化成为更加坚定和高亢。

整个展开部中都是主部主题占据主导地位,在乐曲的发展中,主部素材中不断加进铿锵有力的顿音,而副部片断有时作为对比出现,有时在低声部与主部素材冲突在一起,副部主题在冲突中时而表现出情绪起伏,时而又作为出斗争过程的衬托。

最后,乐队齐奏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将英雄气概发挥到极致。

再现部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已经演化成英雄的胜利形象,而副部主题则表现出更多的平和,少了一些柔美。

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

人民抬着亡故英雄的灵柩缓步而行。

这不是一首悲痛的哀歌,而是对英雄的缅怀。

整个乐章中很少有那种悲恸,而是一种追思的情绪。

乐章中部的军鼓军号更是表现出对英雄过去的称颂和赞叹。

十七年后,当贝多芬知道了拿破仑被囚孤岛的结局时,不禁叹道:“十七年前我写的音乐正是用于这件悲惨的事故”,他很高兴在这个乐章内对这位盖世英豪结局的预感。

第三乐章的谐谑曲反映的是英雄的乐观主义精神,英雄并不只有战斗和死亡,英雄是快乐的。

乐章中部的三把圆号代表了英雄的豪迈。

第四乐章是对英雄的一个总结,仍然采用了舞剧普罗米修斯中的主题,并对其作了十一个连续变奏。

在变奏中,这一普罗米修斯主题得到的不断的升华,波澜壮阔,最终结束在急板上。

它象征着强烈的英雄精神,表示出英雄的凯旋和胜利的庄严颂歌。

这一作品中的主角是斗争中的英雄,英雄虽死而不朽,他的精神得到了发扬。

1807年,贝多芬创作了《柯里奥兰序曲》。

柯里奥兰是传说中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英雄,一位罗马贵族。

他领导罗马人战胜了邻邦沃尔辛人,但是他对平民心存偏见。

传说在公元前491年罗马发生了大饥荒,在发粮赈灾期间,由于他对平民的嘲弄和侮辱,引起民愤,被罗马元老院判处“终身流放”。

其后,柯里奥兰投奔沃尔辛人,并率领沃尔辛人攻击罗马,打到了罗马城下。

对于前来说情的王公贵族,他都大加嘲讽,不予理睬。

但是,在其母亲、妻子和儿子的泣谏下,柯里奥兰陷入了矛盾心情。

最终,柯里奥兰放弃了复仇,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莎士比亚写有一部悲剧《柯里奥兰》,维也纳戏剧家科林将其改编为
五幕悲剧,并于1802年上演。

在莎士比亚的情节中,柯里奥兰最终由于放弃攻打罗马指挥权而被沃尔辛人谋杀;在科林的剧本中,柯里奥兰最终放弃复仇而自杀。

柯里奥兰“野性难驯,不虚伪也不谦让”的强烈个性深深吸引了贝多芬,他于1807年为这部悲剧创作了这部序曲,并于1807年4月21日在维也纳公演。

这部序曲的目光集中在柯里奥兰攻到罗马城下,其母亲来劝谏,直到最终的悲剧结尾这一段。

C大调,奏鸣曲式,属于音乐会序曲。

其中的主部主题是柯里奥兰的音乐形象,庄严、矜持。

副部是一段柔美的旋律,代表的是母亲的音乐形象。

呈示部中主要表现的是柯里奥兰的愤怒和母亲劝谏的恳切。

展开部中的音乐强调了英雄内心的激烈斗争,复仇之心和母亲劝谏之间的剧烈冲突,充满戏剧性。

最终在再现部中表现出英雄为了更崇高的东西而放弃了复仇,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音乐逐渐归于一片寂静。

贝多芬的英雄主义在这一作品中上升到了为更加崇高的目的而放弃生命的大无畏精神。

二年之后的1809年,贝多芬的另一部英雄主义经典作《爱格蒙特序曲》诞生。

爱格蒙特是荷兰反对西班牙统治政策的早期领袖,最后被斩首处死。

歌德以爱格蒙特的故事创作了一部同名悲剧,1809年,维也纳伯格歌剧院邀请贝多芬为其配乐。

贝多芬一共写了9段配乐和1首序曲,这首序曲是最后完成的。

乐曲一开始,小三和弦就预示出悲剧的故事结尾,双簧管吹出一个凄惨的乐句,更加深了悲惨的情绪。

随后由小提琴在弦乐轻奏振音衬托下奏出英雄主题的动机,这一动机逐渐发展成庄严雄壮的形象,其中的强奏顿音和切分都强烈地烘托出英雄主题的雄壮气氛。

另一段主题是木管组演奏的柔美旋律,它只是英雄主题的一个衬托,并且一直处于主体伴奏音型的衬托下,不时出现主体强奏顿音的插入。

英雄主题的展开不断推动着音乐的发展,调性转向大调,并且继续上移五度,给人展现出英雄不断斗争的生动形象,将音乐推向高潮。

突然,音乐出现了短暂的中断,表示出一种不祥的征兆。

果然其后由大管引出一串凄凉的长音,英雄亡去了。

但是音乐并没有停留在这种凄凉的情绪中,也不是变化成怀念的情绪,而是立即爆发出胜利的凯歌,似乎英雄的后来人前赴后继地继承了他的事业。

在大调上快速的旋律,小号高亢的冲锋号角,乐曲结束在热烈、激昂、雄壮和坚定的气氛中。

《爱格蒙特序曲》中的英雄主义是那种人虽去,精神犹存的英雄。

让我想起京郊山上镌刻的“精神不死”,那是后人对真正英雄的赞歌。

当时的一位乐评人霍夫曼(E.T.A. Hoffmann) 在1813年称这部作品是二个伟人的联手之作,歌德和贝多芬也很认同这种说法。

有人在写给歌德信中评论说歌德文字中的精神给贝多芬的音乐注入了生命。

歌德自己也表示贝多芬真正理解了他的作品,并且用音乐表达出来:“太美妙了!”贝多芬在写给歌德的信中也曾说:“光荣的爱格蒙特是我所读到的最有热情的英雄,我把从你作品中获得的感觉全部融入到音乐中。


从这一时期三部代表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英雄主义的发展历程。

在第三交响曲中,他所歌颂的英雄是通常的英雄;到了《柯里奥兰序曲中》,他歌颂的是那种狂放、无畏的英雄,虽然英雄最终亡去,他仍然是贝多芬心目中高耸的英雄。

最后,在《爱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的英雄主义达到歌颂英雄的永垂不朽、精神不死,并且延伸到唤起民众的意境,英雄的精神得到发扬。

所以说,这三部作品反映出贝多芬从歌颂英雄的形象发展到歌颂英雄的精神,他作品中反映出的英雄主义也是从简单形象到过程描绘,最终升华到“精神不死”的境界。

以上是我从贝多芬几首代表作品中体会的贝多芬心路历程。

但是,我感觉贝多芬作品中的深刻思想是常温常新的,每一次体会他的作品,都像是与贝多芬的一次心灵交流,都能产生新的体会,真正是取之不
竭。

贝多芬自己也曾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1810年致贝蒂娜)
英雄主义是贝多芬作品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第五、九交响曲。

除了管弦乐作品,在贝多芬的其他题材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比如他的奏鸣曲。

我们这里有很多学习、演奏钢琴和小提琴的朋友,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一同来讨论。

前几天看到一位朋友的帖子中谈到钢琴匠、钢琴家和钢琴大师,是这样的,只有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才能使你的演奏唤起听者的共鸣。

卡拉扬之所以成为诠释贝多芬的大师,就在于它能够将贝多芬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精确地表现出来,能够再现作品中的精神意义;肯普夫也是如此。

学习贝多芬的精神,特别是那种英雄主义精神,在自己的行业领域中不断开拓,你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领域里的佼佼者,我相信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