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级钱学森班高一语文衔接课程

2018级钱学森班高一语文衔接课程

2018级钱学森班高一学前衔接课程(语文)课程设计意图:本课程旨在通过学科教师短期授课(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借助学生能够领会的实例,让附中钱学森班学生从宏观上对高中的学习内容、核心概念、学习任务等有初步了解,并及早规避可能出现的学习风险及认识误区,助其顺利完成初高学段的过渡,并为今后正式的高中学习奠定优胜基础。

语文授课思路:课时时间:约1小时课程方式:讲座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延续与变化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结构:(一)现代文阅读、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约48分(二)古诗文阅读约42分(三)写作约60分1.微写作(三选一)约10分2.作文(二选一)50分从试卷结构来看,和中考试题相比,高考试题除了分值的变化外,貌似变动不大。

多了微写作,古诗文不再考课内的了。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构成高考试卷基础部分的这三巨头考查的文本均是选自课外。

所以时常会遇到同学问我:“老师,这些课文高考又不会考,我们为什么要学呢?”“这篇文言文我弄懂了,换一篇我又不懂了,那我学习的意义何在呢?”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特别羡慕数学老师,因为数学老师是有法宝可传授的,一个公式一类题,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如果语文也有这样的公式就好了,古诗阅读公式、散文阅读公式、传记阅读公式,但这个语文老师真的没有。

那三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到底学什么呢?我想这大概就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了。

语文学习学的不是公式,不是解题技巧,那是什么呢?我今天先谈四方面吧:一、关于古诗文:2018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考查的说明: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 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3.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6.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9.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10.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11.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简言之,高考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1)能读懂浅易的古诗文,当然这个“浅易”的标准是相对于命题人的,看了今年语文高考题的同学,对这个“浅易”就懂了;(2)能对文章的内容、观点进行分析评论这对大家古诗文学习就提出两个层面的要求:(1)培养独立阅读一篇古诗文的能力,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2)能进一步去体悟理解甚至评价古诗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第一学期上我们学习文言文,古诗第一学期下开始学习,所以今天我们就先谈谈文言文学习。

我在这里重点谈培养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问题。

掌握一门语言,说到底无外乎词汇、语法、文化背景,大家都学习英语,应该体会很深。

文言文学习也一样,而文言文虽然难,但还不是一门外语,虽然我们今天不再使用文言文,但它和现代汉语是源和流的关系,比英语还是简单的。

例: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注释:【4】輶:分量轻。

(鲜为人知;克勤克俭,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故克之”,攻克)所以我们要想能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首先就要过词汇关。

古汉语大概有一千到一千二百个常用词,通过课内学习,把它们像背外语单词那样牢记于心,在阅读时可以信手拈来,是很有好处的。

我们高中学习文言文,第一要义依然是积累词汇....。

这个要求,是和初中一致的。

特别生僻的不用费心,高考会给出注释。

第二要义是语法关。

语法可能是这三者中变动最小的,大体和现代汉语区别不大,目前难点就主要集中在虚词和特殊句式这两方面。

初中,我们学习文言文是淡化语法的,基本上是放在课文中有一说一,零碎散乱,没有系统的归纳整理,而且各个学校对文言语法的要求也是参差不齐。

高一第一学期,我们将对高考要求的虚词、句式等文言语法进行系统地...讲解归纳整理,一定要跟上。

第三是文化关,这个不用太担心,通过阅读积累一些常见的文化常识即可,不需要花太大力气,如果会对阅读造成干扰,高考会给出注释。

如:。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注释:【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理性+感性,我们上述所提到的那些知识是理性地学习,但同时我们也要强调感性。

我们有时会有这种感觉,这个题我觉得应该选A,我们称之为语感。

初三我们做病句、连贯时,不少同学就依靠语感。

语感怎么来?反正我们初中学习文言文的办法很难培养出语感。

同学们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法宝是:文言文翻译书,或小红,或小绿;一边看着翻译书,一边跟着老师逐字逐句,抄记背,背原文,背实词含义,背翻译,背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种死记硬背是与你自己的阅读能力无关的,它锻炼的是记忆力。

这对高中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比如2018高考语文试题,“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是很常见的词,它有行走的意思,“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做,“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品行。

在这句话中应该是那个意思,是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这个判断依据的是阅读而不是记忆。

所以高中学习文言文,首先就要把翻译书扔了,不要养成看翻译书的习惯,那和你做数学题不思考直接抄答案的性质是一样的。

准备一本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要学会多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判断词义。

具体要求我会在课上再强调。

多背:课内文言文不要再问,都是要求背诵的,一周一篇。

如果课内的背完了,我们再补充些背。

多看:高一上高一下《史记选》高一下高二上《古文观止》高二上高二下《唐诗宋词选》高考第二层面要求,研读文本,和现代文区别不大,归属于阅读。

二、关于阅读如何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语文这门学科有时看似混乱无序。

比如我们会发现一部《水浒传》小学生要求读,初中生要求读,高中生要求读,大学中文系也在读。

这可能在数理化这些学科看来是很难想象的。

但如果你再仔细看看不同阶段课文所选的篇目,你就能发现混乱之下的内在规律。

同样是《水浒传》,小学课本选的是《武松打虎》,初中课本选的是《智取生辰纲》,而高中课本节选的则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武松打虎”十几个猎户都不敢捉的吊睛白额猛虎,武松一顿拳脚就把它打死了,这样勇武是小学生能读懂的;《智取生辰纲》杨志百般思虑,万般小心,而吴用却处处棋高一着,这样的智谋也是初中生能领会的。

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展现的就绝非如此简单,我不能在此剧透。

不过初中时我们已经读过了《水浒传》,施耐庵用了四五个章回来写“林教头”,林冲可以算的上是“水浒”中用笔墨最多的人物之一。

为什么作者如此“钟爱”这个人物?这个人物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精彩的文字之下,需要细心的品读揣摩。

《隋唐演义》《侠义英雄传》这些书没成为经典,而《水浒传》成为经典,大概就在这些耐人寻味之处吧。

由此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要求的不同。

小学初中的课文大多比较清晰易懂,同学们也易于理解,学习时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握上,比如词句的解释,修辞的妙处,表达的技巧等等。

而此类问题往往是有较为明确的答案。

有些同学也因此养成了上课坐等老师给答案的习惯。

但进入高中阶段,同学们要开始真正去品读经典。

经典之所以能打破时空的界限,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蕴含着超越个人、超越时代的思想与情感。

它们绝不会像清浅的小溪,一眼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高中阅读课的重点我们就明白了,应该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文章中那些值得反复玩味之处,试着去理解体会文字之下复杂幽微的情感。

这些不是坐等老师给你的,而是要你自己反复思考体悟的。

而我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也就在这样的品读中逐渐提高。

这样我们就会渐渐习惯阅读深沉博大的作品,能在看似随意甚至芜杂的文字之中感受到伟大与深邃。

所以在学习文章时,第一要义是学会品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不妨把文章自己多读两遍,争取能读出问题,读出困惑,读出能引发你共鸣,让你击节赞赏的部分。

中考改革后新增加的一个题型,“阅读第1段,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请把这个问题写出来,并结合这段的内容简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

”(2018北京中考语文)这个命题初衷我想就是鼓励引导同学们深入阅读思考文本。

第二,是学会听讲。

有些同学到了高中的阅读课堂,总感觉无事可做,因为课堂讨论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老师也不要求抄答案,背答案。

其实课堂的精华就在于你对一个问题思考求证的过程,在于你对老师或同学见解的辨析判断的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你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让你的思想逐步丰满深刻,才能达到高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2018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阅读具有一定长度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类型的文本。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综合灵活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

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3.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4.对多个信息的比较、辨析5. 文中信息的分析、运用6.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7.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8.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9.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10.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11.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赏析1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13.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第三,也别忘了点滴积累,字词、修辞、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就在一篇篇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范围,不能等到高三突击。

三、关于读书提高阅读能力,除了精读,还要泛读。

刚才我们说的阅读主要是针对课内的文章,是精读。

但语文素养的养成仅靠课内的那些文章显然是不够的。

同学们不可能去行万里路,那么读万卷书就是我们思考人生,品味生命的重要途径。

一个同学们的阅读量终将决定他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这份读书培养出来的情怀与见识是做多少模拟题也换不来的。

提到读书,有两个误区:(1)没有时间,总有同学说老师我想读书,可我没有时间,我还有很多数学题要做,由此就可以看出你不是没时间,归根究底,还是不重视。

你数理化学的比别的同学们好是绝不因为你天资如何出众,而是因为你花了大量的时间,语文也一样,如果你没有在读书花时间,就不要希望你的语文成绩能超出同辈。

(2)读了有啥用。

我特别头疼,这个问题是家长常问的,为什么我的孩子把《红楼梦》都读完了,语文还是考这么点分?这样的问题,我往往无言以对。

对于泛读,我两点建议:(1)应该以经典为主。

村上春树关于读书有个习惯跟我很像,他说他只读死人的书。

他只读被时间挑选过的书。

这是个懒办法,人生不满百,我不想把我的时间浪费在一些毫无价值的书上,那就读50、60岁以上的书,一本书能流传半个世纪,自然是有它独有的价值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