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上人与社会教案

六年上人与社会教案

人与社会教案六年上册教学进度表《节气歌里话农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气的认识、了解情况。

2.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节气相关问题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成活动课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调查问卷,课件。

调查问卷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节气歌》。

问: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预设:节气、天气、农谚、植物生长、农事、古诗等)小结:其实,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都是和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的。

我们以前曾学过一首《二十四节气歌》,你还记得吗?(出示:二十四节气歌)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进行问卷调查1.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今天我们就一起说一说节气这个话题。

(出示课题)你对二十四节气有多少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个调查。

(拿出问卷,完成调查问卷。

)2. 统计、分析问卷。

我们来统计一下。

第一题:(预设:大家对节气的由来不是十分了解。

)第二题:(利用EXCEL表中的柱形图形,进行对比)观察这个条形图,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同学们对洋节的习俗比较了解,对我们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还缺乏了解。

)小结:其实,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二十四节气在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对我们的生活也有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去研究。

(出示:有价值)你对24节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呢?我们就先以清明为例来说一说:预设: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动勾勒出“清明雨”的图景。

古诗词⑵扫墓、踏青、吃青团……风俗⑶多雨天气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的时候,势力减弱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常常在长江一带交锋,致使江南地区常常“乍暖还寒晴复雨”。

⑷“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瑞雪兆丰年)谚语⑸有没有听老人说:清明前吃什么眼睛会更明亮?(马兰头)(清明前的长江刀鱼鱼骨是软,特别鲜美,清明后就变硬)养生⑹农事(芒种: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谷、黍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所以称“芒种”。

)⑺动植物活动(惊蛰)“惊蛰”,“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所以“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关于其他节气你还了解些什么?(相机结合学生回答,补充上述内容)3. 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对24节气有了一些了解,但这些了解还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

如果想了解得更多、更深,可以怎么做?学生交流、回答。

预设1:学生回答收集资料、访问等方法。

小结:刚才一些同学所说的都是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中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

确实就如他们所说,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就我们感兴趣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预设2:进行课题研究。

小结:说得真好,课题研究就是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的有效途径。

三、学生自主选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共同感兴趣的某一方面作为你们的研究课题,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出示:感兴趣)讨论2分钟,指名1—2组交流。

(出示:可操作)互评。

相机举例,规范课题名称的表述。

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有价值、感兴趣、可操作这三个方面考虑,选择了各自感兴趣的课题准备进行研究。

希望大家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节气的了解。

附:关于24节气的调查问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

谢谢!1. 你知道24节气的由来吗?()A 知道B不知道2. 在常州有“夏至吃馄饨,冬至吃胡葱炖豆腐”的风俗,除此之外,和节气有关的风俗你还了解多少?( )A 不了解B 只了解1—2个C 了解很多3. 你了解圣诞节、万圣节这些洋节的习俗吗?( )A 不了解B 只了解一点点C 比较了解4. 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适宜春耕春种,民间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谚语。

白露节气时, 花木依然茂盛,秋高气爽的天气使夜月更明更亮,杜甫有诗云:“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你对24节气还有哪些了解?可以举例说一说。

有关24节气你还想了解什么?《望闻问切杏林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中医的发展历程;知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史记载的医学家、望闻问切四诊法;2、能力目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好图片教学过程:《相敬相爱一家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学会交往,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出世能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学会与家长交往,学会与家长沟通,学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时,找出化解的最好方法。

教学重点:家庭关系的确立;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和造成的实际危害;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和主要策略。

教学难点:家庭关系的确立;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孝敬父母;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实质;与父母的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练习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一般概况;家庭关系的确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和厌恶不孝行经的情感。

重点:家庭关系的确立;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难点:家庭关系的确立。

导入新课: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我们的家。

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开始为我们绘制宏伟的蓝图,编制美丽的理想甚至为我们早早起好了名字。

有没有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名字的含义呀?学生答略,教师引导:是呀,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父母的爱和温暖所包围。

那么,什么是家呢?一、我知我家(板书)1、家庭关系的建立(板书)情景故事:学生阅读教材P4两则故事,思考:家到底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家,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常把一个单位比作是自己的家,比如;学校是我家,工厂是我家。

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

狭义的家和家庭有关。

家庭是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学生划书)家庭关系的确立也有多种情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结婚组成的新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的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成的新家庭。

不同的家庭关系,促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

现在的舰艇结构有哪几种哪?学生结合教材P5的内容回答,教师板书四种家庭结构形式,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等。

活动:我说我家:所以说你眼中到的家。

小结:父母赚钱不容易:为了撑起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爸爸妈妈努力工作。

你知道爸爸妈妈具体从事的工作吗?他们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和委屈吗?他们回家后还要干什么?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爸爸妈妈为了我们,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对我们的成长无时不刻倾注着他们对儿女的爱。

你能说说爸爸妈妈在你成长道路上付出的爱吗?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一片蓝天;是一把伞……学生阅读P5的“相关链接”,了解家庭的功能。

2、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板书)活动:实话实说:喜欢选择什么样的父母?(说明理由)小黑板或投影出示:A、小冰早就想买一个新款MP3了,妈妈说家庭经济不宽余,一定要买的话就看期末考试有没有进步。

B、小亮是一个很调皮的男生,这次在学校不小心打破一块玻璃,要赔偿人民币15元。

可是小他的父母刚听了一个开头,便不高兴了,拿起皮鞭打了他一顿。

C、小宁生活在一个十分优越的家庭。

怕起早,每天爸爸开车送她去学校;每天保姆送饭来学校;穿的是名牌,用的是精品;妈妈还告诉她学校的值周劳动最好不要参加。

教师讲解: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种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亲情,是无法选择、无法改变的。

提问:学生阅读P6的“相关连接”后回答。

子女与父母的亲情会因家境状况、父母的地位甚至父母的残缺而改变吗?你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学生回答略。

活动:介绍我家的好品质、好家风。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家,知道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亲情,是无法选择、无法改变的。

我们要认真了解自己的家,了解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立志为自己的家庭做贡献。

《集体活动守礼仪》教学设计《民族礼仪要尊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知: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情感: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过程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大中国》请同学们跟着唱,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出示56各民族的大照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对,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在这个大家庭里住着56各民族,有着12亿的兄弟姐妹。

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板书: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2、谁来说一说你是哪个民族的?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是汉族,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3、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谁能举例说一说?(引导学生从衣着、语言等方面来说。

)小结:除了衣着,语言不同,在饮食和居住环境上也有差异。

比如:有的少数民族不吃猪肉,有的少数民族住帐篷,有的住窑洞等等。

也就是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板书:风俗习惯二、学习课文,进行明理。

过度:各民族的这些风俗习惯沿袭了一代又一代,它寄托着各族人民良好的祝愿。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呢?我们来看看周总理是怎样做的。

(放课文录音故事,看课文)1(出示傣族小朋友图片,贴在黑板上。

)傣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有什么讲究?2、周总理是怎样尊重傣族人民风俗习惯的?(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

)(以身作则,身着傣族服装参加泼水节,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还教育其他干部也要这样做。

)3、警卫员为什么要用伞为周总理挡水?(当时周总理已经六十多岁了,警卫员担心他的健康,就张开雨伞去挡水。

)4、总理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总理让警卫员把伞收起来。

因为周总理认为用伞挡水是对傣族人民不礼貌,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而伤害了傣族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这说明总理和傣族人民的心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