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3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案例
3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案例
[评析]
从税务机关角度讲,上步分局实施的税收行政执法行为明显地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税收行政执法程序违法。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本案例中××市地方税务局上步分局在下达处理决定之前,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属于程序违法。二是没有公正执法。对于案例中两个违法事实、情节、性质、后果、社会危害程度基本相当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罚款的数额竟相差十余倍,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第4条"行政处罚应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的规定,同时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原则,严重损害了税务机关公正执法的形象。
学校名称: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 主任签字: 序号:3
教师
专业
班级
授课地点
课型
课时数
教室
讲授
2
课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复习: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能力训练:
1、思考问题的能力。
2、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
2月10日,公司以工资条形式发放小刘工资539元。3月11日因为公司拖欠工资,小刘离开公司。由于公司一直拖欠小刘的工资未付,小刘遂向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认为,小刘属于未取得毕业证书的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业从事工作,仅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不属于《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劳动者,最终裁决驳回了他的仲裁申请。
原告齐玉苓主张的受教育权,属于公民一般人格权范畴。它是公民丰富和发展自身人格的自由权利。本案证据表明,齐玉苓已实际放弃了这一权利,即放弃了上委培的机会。其主张侵犯受教育权的证据不足,不能成立。
一、被告陈晓琪停止对原告齐玉苓姓名权的侵害;
二、五被告向原告齐玉苓赔礼道歉。
三、原告齐玉苓支付的律师代理费825元,由被告陈晓琪负担,
四、驳回上诉人齐玉苓的其他诉讼请求。
案例2:平等权案例
1996年9月,王英、李文两人同时辞去了××教育学院公职,打算成立两家私立幼儿园。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两人先后于1997年2月9日、1997年2月12日分别办妥了有关成立手续,并开始正式对外招生,由于认为私立幼儿园不需要办理工商登记,因此未依法办理税务登记。1997年8月16日,两家幼儿园同时收到××市地方税务局上步分局的书面通知,告知应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1997年9月29日,王英收到××市地方税务局上步分局于1997年9月27日作出的地税上步发[1997]235号《关于××市华英幼儿园税务违章行为的处理决定》,该《决定》认定××市华英幼儿园逾期未办理税务登记,依法处以8000元的罚款。同时,王英了解到,与华英幼儿园情况相同的李文注册的华文幼儿园也受到了税务机关的处罚,但罚款数额只有500元。因此,申请人认为,同样的情况应作同样的处理,不应出现如此大的差别。于是向其上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请求××市地方税务局依法撤销××市地方税务局上步分局作出的[1997]235号文的处罚决定,依法从轻作出罚款500元的处理。
四、原告齐玉苓的精神损失费35000元,由被告陈晓琪、陈克政各负担5000元,被告济宁商校负担15000元,被告滕州八中负担6000元,被告滕州教委负担4000元,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给付;
五、驳回齐玉苓的其他诉讼请求。
原审判决认定被上诉人陈晓琪等侵犯了上诉人齐玉苓的姓名权,判决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是正确的。但原审判决认定齐玉苓放弃接受委培教育,缺乏事实根据。齐玉苓要求各被上诉人承担侵犯其受教育权的责任,理由正当,应予支持。据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依照宪法第四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2001)法释25号批复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于2001年8月23日判决:
被告:陈晓琪(曾用名陈恒燕),女,28岁
被告:陈克政,男,47岁,系被告陈晓琪之父,
被告:山东省济宁商业学校。
被告: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
被告: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委员会。原告齐玉苓因与五被告发生侵犯姓名权、受教育权纠纷,向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齐玉苓诉称:原告经统考后,按照原告填报的志愿,被告济宁商校录取为九○级财会专业委培生。由于各被告共同弄虚作假,促成被告陈晓琪冒用原告的姓名进入济宁商校学习,致使原告的姓名权、受教育权以及其他相关权益被侵犯。请求判令各被告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给原告赔偿经济损失16万元赔偿精神损失40万元。
2、培养学生做事认真、注意观察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公民的基
教学
辅助
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
课后
作业
思考题
课后记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专业课课时授课计划
教学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
分配
案例1:齐玉苓告陈晓琪等侵犯受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权案
原告:齐玉苓(曾用名齐玉玲),女,28岁
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
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被告陈晓琪在中考落选、升学无望的情况下,由其父、被告陈克政策划并为主实施冒用原告齐玉苓姓名上学的行为,目的在于利用齐玉苓已过委培分数线的考试成绩,为自己升学和今后就业创造条件,其结果构成了对齐玉苓姓名的盗用和假冒,是侵害姓名权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由于侵权行为延续至今,故陈晓琪关于齐玉苓的诉讼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的答辩理由,显然不能成立。
××市地方税务局复议机构受理税务行政复议申请书后,对申请人提出的事实进行了调查。经查,申请人所述事实基本属实。同时还查实,××市地方税务局上步分局在作出地税上步发[1997]235号《关于××市华英幼儿园税务违章行为的处理决定》之前,没有依法履行告知义务,因此,复议机关认为,××市地方税务局上步分局的上述行为违反了法定程序,同时对相同违法行为没有作出平等处理,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决定:(一)依法撤销××市地方税务局上步分局1997年9月27日作出的地税上步发[1997]235号《关于××市华英幼儿园税务违章行为的处理决定》;(二)××市地方税务局上步分局应依法对××市华英幼儿园税务违法行为重新作出处理。
被告陈晓琪辩称:本人使用原告齐玉苓的姓名上学一事属实。齐玉苓当年的考试成绩虽然过了委培分数线,但她表示过不想上委培,因此她没有联系过委培单位,也没有交纳委培费用,不具备上委培的其它条件。本人顶替齐玉苓上学,不侵犯其受教育权。受教育权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权利,齐玉苓据此主张赔偿,没有法律依据,而且其诉讼请求已明显超过了民法通则规定的二年诉讼时效。
一、维持一审民事判决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
二、被上诉人陈晓琪、陈克政于收到本判决书之日起10日内,赔偿上诉人齐玉苓因受教育的权利被侵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7000元,被上诉人济宁商校、滕州八中、滕州教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二、被上诉人陈晓琪、陈克政、济宁商校、滕州八中、滕州教委于收到本判决书之日起10日内,赔偿上诉人齐玉苓精神损害费50000元;
从纳税人角度讲,有要求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对相同条件的纳税人一视同仁对待的权利,非因法定事由及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剥夺。因此,本案中当事人提出税务行政复议的理由成立,复议机关的处理也是合法的、适当的。
案例3:侵犯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案例
案例: 1990年11月,被告人彭土华所在乡村的一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集体申请整修再建已破烂不堪的清真寺。作为该村治保干部的彭拒不同意。后这部分回民自己集资整修。彭闻知后,极为不悦,责令回民们停工。回民不从,彭大骂说:“老子叫他们修不成,今天就是准搞这些鬼玩艺!”回民向其恳求,彭不理不睬,并带了二十多个汉族村民把回民所修复的圣坛捣毁。回民对之极为不满。该村同另外两个村的回民知道后,联合起来,游行到县人大常委办公室,要求保护他们的宗教信仰自由。经县领导做工作,才平息事态。彭土华的行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
评析:宗教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现象。在它赖以生存的根源、基础消灭之前,要强制消灭宗教是不可能的。同时,在多民族的我国,由于政治、经济、民族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宗教问题往往同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国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人不能违反宪法和其他法令,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否则,就会伤害民族感情,危害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了保障人民信仰自由的民主权利,增强人民内部的民族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刑法第251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张亮以名誉权受到侵害为由将王刚告到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王刚在公开发表的博客上,对张亮的人格进行侮辱,造成其社会评价降低,构成对张亮名誉权的侵害。法院判决王刚公开道歉,立即撤掉相关文章,并赔偿张亮精神抚慰金3000元。
案例5:劳动权案
小刘是北京农学院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今年7月份从该大学正式毕业。去年12月,北京某投资顾问公司到北京农学院招聘。小刘于今年1月8日被招聘进入该公司工作,职务为投资顾问,负责开发行业市场,吸纳客户入金。双方约定试用期为一个月,试用期底薪800元,提成另计,第二个月转正,底薪提高到1500元。
案例4:人身自由权案
王刚原是一家电子公司员工。去年5月,有“猎头”找到王刚,推荐他到另一家公司任职。而这时,王刚所在的公司正准备提拔其为部门经理。就在王刚考虑去留之际,有人向经理打了“小报告”,说王刚出卖公司利益,并有离开公司的想法。经理为此找王刚谈了一次话,再也没提提拔他的事情。
王刚很快知道有人“出卖”了自己,并认定那个人就是同事张亮。去年6月,王刚辞职去了另一家公司工作,后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远离小人,开始新人生》的文章,对张亮进行人身攻击。虽然王刚没写张亮的真名,只用Z代替,但王刚过去的同事都知道Z指的就是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