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目录 (1)第一章绪论 (4)1.1 研究的背景 (4)1.2 相关研究综述 (4)1.2.1 交通工具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4)1.2.2 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轴的研究 (5)1.2.3 近期关于交通与城市空间的研究 (5)1.3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6)1.4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7)1.4.1 研究的方法 (7)1.4.2 研究的框架 (7)第二章城市空间形态与交通宏观作用机理 (9)2.1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9)2.1.1 城市空间形态含义 (9)2.1.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阶段性与周期性 (10)2.1.3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变方式 (11)2.1.4 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 (11)2.2 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与交通发展的相关性 (12)2.2.1 古代城市空间与交通 (12)2.2.2 近代城市空间与交通 (14)2.2.3 现代城市空间规划与交通 (15)2.3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进与交通工具的变革 (16)2.3.1 步行-马车时代——团块状形态的巩固和指状形态的雏形 (17)2.3.2 早期有轨电车——指状形态的加强 (17)2.3.3 市郊铁路时代——串珠状郊区走廊的生长 (17)2.3.4 汽车阶段(非高速公路)——郊区化加速和同心环状结构再次重建 (18)2.3.5 高速公路的出现——指状形态的重现和多核心模式的出现 (18)2.3.6 快速轨道交通——产生高密度点状的放射轴线 (18)2.4 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轴向发展 (20)2.4.1 城市发展轴与城市本体组合关系 (21)2.4.2 城市发展轴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21)第三章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形态 (23)3.1 城市对外交通的特征 (23)3.2 水运与城市形态 (23)3.2.1 沿海港口城市 (23)3.2.2 河运城市 (26)3.3 铁路与城市形态 (29)3.3.1 先修建铁路后出现城市 (30)3.3.2 先有城市后修建铁路 (31)3.4 高速公路与城市形态 (32)3.4.1 高速公路与个体城市空间形态 (33)3.4.2 高速公路与城镇群空间形态 (36)3.5 各种交通方式的对比及其组合与城市形态 (37)3.5.1 对比 (37)3.5.2 组合 (38)第四章城市内部延伸干道与城市形态 (40)4.1 城市内部延伸干道的特点与分类 (40)4.1.1 放射形干道的特点 (40)4.1.2 环形干道的特点 (41)4.2. 城市内部延伸干道对城市形态的作用 (42)4.2.1 放射形干道 (42)4.2.2 环形干道 (42)4.3 广州内环路修建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43)4.3.1 促进土地开发与城市空间形态的扩展 (43)4.3.2 城市空间形态扩展方向和扩展模式的变化 (45)4.3.3 城市郊区空间的扩展 (45)第五章轨道交通与城市形态 (47)5.1 轨道交通概述 (47)5.1.1 轨道交通特点 (47)5.1.2 轨道交通分类 (47)5.2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 (49)5.2.1 轨道交通线网与城市空间形态 (49)5.2.2 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 (51)5.2.3 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 (53)5.2.4 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形态 (53)5.2.5 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轴 (55)5.3 东京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 (56)5.3.1 东京战前的轨道交通与空间形态 (56)5.3.2 东京战后轨道交通与空间形态 (57)第六章结语 (60)参考文献 (62)后记 (65)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的背景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迅速膨胀。
市场经济的建立、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及住房制度的改革,将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发展。
并且经济开发区、居住小区等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空间开始由高度集中的中心城市演变为区域日益分散的多核心或多组团的城市。
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变,城市内外的交通出行模式也将大大改变,由原来的单纯向心交通活动变为向心、环形及穿越等交通活动并存的模式。
不仅城市空间形态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交通工具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创新改进。
新一轮的快速城市交通体系将再度涌现,包括快速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高速道路以及它们之间的换乘连接系统。
新的快速城市交通体系将给城市空间形态带来新一轮的强烈冲击,引导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
不仅城市空间形态和交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上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如在一些主要交通轴线上,小城镇分布密集,几乎首尾相连,形成著名的“马路城市”。
“马路城市”易使城市沿着主要交通轴线无序蔓延,无限式扩展。
这就要求进一步研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做好城市空间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防止城市沿着交通轴线无序蔓延。
1.2 相关研究综述1.2.1 交通工具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纵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史可以发现,每一种交通工具的发明、每一次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都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交通可达性引起的。
A. Z. Guttenberg 于1960年提出一套关于可达性与城市结构和成长发展的理论。
他把可达性解释为“社区居民用以克服距离的努力”。
运输系统掌握着城市成长的命运与方向,前者的改变必然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改变。
(1)美国地理学家亚当斯(J. S. Adams)按照交通发展的特点把城市形态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步行和马车时代(1980年前):城市由于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呈集中紧凑的同心圆发展,城市居民几乎全集中在城市内,不存在通勤功能。
电车时代(1890-1920年):19世纪80年代电车的出现成为城市内部的主要交通工具,城市居民通勤距离大大增加,城市沿道路呈狭长的手指状发展游憩型汽车时代(1920-1945年):私人汽车被广泛接受,开始了大规模的郊区化时代,城市人口和工业向郊区扩散,市区急剧向外蔓延,城市伸展轴延伸到更远的地区。
小汽车和高速公路时代:由于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系统保证了随意的生活出行和较高的出行速度,城市人口和工业、商业能够扩散到郊区更远的地点,城市住宅以底层、低密度的方式向外大规模蔓延,形成一种松散的城市形态。
(2)Schaeffer和Sclar在1975年交通系统和城市形态的关系问题上提出城市形态历经由“步行时代”到“铺轨时代”,直到最终的“依赖汽车轮胎的城市”的过程。
由于交通方式的简单和交通工具的缺乏,最初的城市形态是集聚式发展;同样在“依赖汽车轮胎的城市”到来之前,城市形态必然是紧凑的。
(3)杨荫凯(1999年)按照交通技术创新,把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分为五个阶段:马拉有轨车时代(1832-1890)——城市星状形态的出现以及环型结构的重建;电车时代(1890-1920)——城市形态扇形模式的出现;市际和郊区铁路发展阶段(1900-1930)——城市形态扇形模式的强化以及串珠状郊区走廊的生长;汽车阶段(1930-现在)——郊区化的加速与同心环状结构的再次重建;高速公路与环形路快速发展时期(1950-现在)——城市形态多核心模式的出现。
从国内外的交通工具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来看,城市空间形态与交通的水平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交通运输速度与城市空间扩展速度保持一定的正比关系。
城市空间形态扩展的历史也就是交通工具变革的历史。
1.2.2 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轴的研究1983年朱锡金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城市沿着交通线的轴向发展。
主要包括城市发展轴的成因与演进、促使城市走廊发展采取的相应措施、对于我国的适用性。
1984年陆大道先生提出的城市区域空间开发的“点轴”理论。
“点”是指城镇或集中的工业区,“轴”是指交通干线、能源或水源通道。
相邻的“点”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沿着“轴”进行的,所以交通的通达性是城市空间构架的重要条件。
通常城市的主要交通线路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轴线。
在区域中,较大城镇间由于提供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流,导致新城镇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产业带或发展轴。
周丽1986年研究了在不同数量与不同组合关系的对外交通轴线作用下,城市空间形态的不同演变。
武进1990年根据交通伸展轴的组合关系、用地集聚散状况和平面几何形状,将城市空间形态分为两大类六种形态。
分别是集中型城市的块状、带状和星状城市形态,群组型的双城、带状群组和块状群组城市形态。
由交通与城市发展轴的研究可以看出,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主要是先在沿交通线的地方发展起来,形成城市空间扩展的发展轴,再由城市发展轴向四周扩散。
1.2.3 近期关于交通与城市空间的研究1998年张越在她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城市空间演进中的交通作用机制。
她主要从城市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和城市区域空间体系三个层面研究,提出了建立在城市规划和交通联动规划整合基础上的城市二元空间联动规划。
2001年赵童在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相互作用。
他在文中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研究。
在宏观的分析中涉及了部分空间结构形态与交通的研究,而其中的交通主要指城市的道路,也即城市的内部交通。
前人做了很多关于交通与城市空间方面的研究,但是主要集中在研究城市内部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或者是城市内部结构的方面。
西方1920-1960年是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的早期探讨,1950-1990年是理论探讨、模型模拟和实证分析阶段;我国的如赵童,2001年;过秀成,2001年;曲大义,2001年;徐永建、阎小培,1999年等也做过交通与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
而关于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特别是与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的研究,目前还少有系统的专门研究。
武进在他的《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一书中对水运、铁路和汽车与城市外部形态做了部分研究,但是他只是把交通作为影响城市形态的其中一个要素来分析,而且他研究的是十几年前的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
现在出现了新的发展形式,如轨道交通在全国的大量兴起。
这就更加有必要全面、系统、与时俱进地来重新研究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1.3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因素有很多,交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交通其本身既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组成要素,又是城市空间有序演进的机能通道。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特征。
我们有必要重新研究、认识交通演变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磨合发展过程,借鉴国内外交通发展和城市空间形态协调发展成功或失败的宝贵经验。
来指导我国的交通和城市空间规划,缓解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矛盾。
并在今后的城市空间规划中可以更加理性地考虑交通因素,协调好城市空间规划和交通线路设置、规划的关系。
从上面的综述中也可以看出,前人的相关研究较多的是研究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或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对交通与空间外部形态的研究还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