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法律制度
• 考核结果按官吏获得“善”与“最”的多少,评 定为上、中、下三等九级。
• 宋代延续了唐代的考课制度,但规则比唐代更严 密。宋代朝廷在唐代“四善之法”基础上制定了 统一的知州、通判、知县、县令的考课标准。宋 代官员任满一年为一考。 • 明代,官吏考课制度主要由考满和考察两部分组 成。
–考满:主要考资历和治绩。 –考察:着重检察吏弊,解决吏治中存在的问题。考察 有京察和外察之分。
• 厩库律(15,共一卷):“厩者,鸠聚也,马牛之所聚; 库者,舍也,兵甲财帛之所藏”。主要涵盖官方的马牛饲 养管理和官方仓库的保护 • 擅兴律(16,共一卷):“大事在于军戎,设法须为重 防”。前者指禁止擅自调兵遣将和兴兵备防;后者指禁止 擅自行造工程、差遣丁夫。汉律为兴篇,曹魏加擅字 • 贼盗律(17-20,共四卷):政治犯罪和严重的人身伤害。 盗窃等犯罪 • 斗讼律(21-24,共四卷):“首论斗殴之科,此言告讼 之事”。斗殴致伤及其起诉程序,还包括一些特定犯罪和 特定身份人的起诉禁令
御史台
• 御史台分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设侍御史六名,在朝中行使监察权,主要负责纠 弹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以及处理皇帝交办的案件。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九名,主要负责对朝仪的监察。 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五名,执掌地方州县的监察工作。
• 唐朝初期地方监察区分为十道(后来增至十五道, 监察御史的员额也随之增加),每一道为一个独 立的监察区,由察院定期派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 地方州县官吏。
《唐律疏议》的篇章体例
12篇,500条。 12篇分别为:名例; 卫禁;职制;户婚; 厩库;擅兴;贼盗; 斗讼;诈伪;杂律; 捕亡;断狱
• 名例律(1-6,共六卷):“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 五刑之体例” • 卫禁律(7-8,共两卷):“卫者,言警卫之法;禁者, 以关禁为名”。即关于宫廷警卫和边防、关卡、城镇的 保卫规定。 • 职制律(9-11,共三卷):“言职事法制”。即关于官 吏责任、机构设臵、行政程序、公文递送等法律规定。 • 户婚律(12-14,共三卷):户口、婚姻事宜。古代人 地不分,所以还包括土地分配、税收、徭役。北齐称婚 户律,在汉律户篇附加婚,隋朝改为户婚律
第二节 唐代立法概况
一、法律思想:“礼法并用”
1、法律宽简,稳定,划一 2、宽严适中,简约易明 3、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4、法律不避权贵,黜陟不分亲疏
二、立法概况
1、武德律——高祖时期
高祖武德年间以《开皇律》 为基础,增加53条新格制成 《武德律》。
2、贞观律——太宗时期
《贞观律》是唐太宗时期制定的法典。贞观十一年 颁行。十二篇,五百条。 创设加役流刑,以为减死之罚 改革“兄弟分居,连坐俱死”
•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铨选标 准有四:身(体貌壮伟)、言(言辞辩证)、书(楷法
遒美)、判(文理优长),合格后,方得授官。
• 考生能否被录并不完全取决于卷面上的成绩,这 突出表现在当时通行的“通榜”和“行卷” 上。
–所谓“通榜”即主考官可以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 声望制成“榜贴”(名单),供主考官录取时参考 –所谓“行卷”即是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时所作的诗 文佳作,献给当时的社会贤达,求其赏识,向主考官 推荐 。
四、对官吏失职、渎职行为的处罚
署臵过限;贻误公事;
五、唐代行政法规的主要特点
• • • • 法律规范范围广大,制度完备 法律规范条文细密,立法成熟、规范 以刑罚处罚作为行政处罚的主要方式 保护官僚特权
第四节 唐代刑事法律规范的发展
一、唐律的总则——名例律
1、五刑:笞、杖、徒、流、死
笞刑:五等,十至五十 杖刑: 五等,六十至一百 徒刑: 五等,一年至三年 流刑: 三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 均服劳役一年 死刑:绞、斩二等
二、《大业律》
《大业律》是隋炀帝于大业三年修成颁行的,共 十八篇,五百条。 《大业律》与《开皇律》相比,有如下变化:
篇目增加。 刑罚有所减轻。《大业律》较《开皇律》变重为轻者 二百余条,关于施行枷杖、决罚、讯囚的规定也轻于 《开皇律》。 删除十恶条目。据《唐律疏议》记载,《大业律》删 去“十恶”中的两条,存留八条,并入其它律文。
唐代科举制
•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完备时期。在唐代,考试的科目 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 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 士、俊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为唐 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 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考生由州县进者称为“乡贡”; 一种是由国子监所属各学保送者称为“生徒”; • 明经重帖经、墨义。 进士考诗词歌赋。 •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 持
三、法律形式——律、令、格、式
律 律是关于 断罪量刑 的基本法 典,主要 是规定罪 与罚两方 面内容的 基本法 定罪量刑 令 令主要涉及 国家行政体 制、尊卑贵 贱等级制度 等方面,是 关于国家各 方面制度的 法规 格 式 格是皇帝对国家机 式主要是封建国 关分别颁行的以及 家各级行政组织 因人因事颁布的诏 活动规则及上下 令,整理汇编而成 级间的公文程式 的法规;汇编后的 的法律规定。经 格,称为“永格”,过汇编的式,称 具有普遍的效力。 为“永式”,具 有普遍的效力
一则有关放逐的西方判决
• 我判决,但我不知道你的命运,可能是暴风雨使 船只失事,可能是染上疾病,也可能是饿死,或 被野蛮人屠杀,或被野兽吃掉。无论怎样,你自 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死亡或生存,受难或幸福。 我不愿再见到你,船将把你和你的罪恶一起从我 眼前带走,你将再不会给我带来麻烦。
5、区分公罪和私罪
• 《开皇律》规定,犯私罪者,五品以上,一官当 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犯公罪者, 每官当徒多一年;当流者各加一等
《开皇律》的地位
• 《开皇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 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立法经 验,兼收南北朝各政权法律之精华,使封建法典 趋于定型,对唐律的制订具有直接的影响。 • 同时,《开皇律》对隋初的经济发展,政权的巩 固,社会秩序的安定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 隋唐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隋朝的立法概况 初唐法制的指导思想 唐律的内容、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
隋朝的疆域
唐朝展
1、篇章体例定型化
《开皇律》总结以往立法成果,以《北齐律》 为基础,规定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 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共 12篇体例,使刑律篇章体例走向定型化
房强兄弟谋反案
确立比附类推原则
3、永徽律疏——高宗时期
• 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令臣下对《贞观 律》作慎重修改,颁布《永徽律》。永徽三年 (公元652年),长孙无忌等大臣历时一年, 完成“律文”的疏议工作,作了具有法律效力 的解释,并附律后。在永徽四年(公元653年) 颁行天下,称为《永徽律疏》,是中国封建社 会代表性法典,即现在所称之《唐律疏议》。
明清科举制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 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 历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 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连中三元。 清代的科举考试沿袭明代,分三级,乡试,会试, 殿试。
三、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
令、格、式主要是行政法律规范。凡违反这些规范 的以及其他犯罪,都要依照律的规定来断罪量刑。
第三节 唐代行政法律规范的发展
一、行政立法与监察执行机构
1、中央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 御史台 三师与三公
唐初文官佣
三省六部
•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六部为尚书省所属的六个职能部门,包括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 三省六部制既有分工,又有制约,既便于皇帝集权,又 有利于提高国家行政效能
2、封建五刑法定化
《开皇律》刑罚制度法定为笞、杖、徒、流、死五 种。 死刑为绞、斩两等。 流刑分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三等。 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 等。 杖刑从杖六十到杖一百; 笞刑从笞十到笞五十,各分五等。
3、确立“十恶”的罪名
《开皇律》吸收《北齐律》“重罪十条”,正式形成
• 唐朝对各级官吏,每年要进行一次考核,由本部门长官或 地方州县长官主持;每四年要进行一大考,四品以下官吏 由吏部考功司负责,三品以上由皇帝亲自考核。
• 考核标准: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德、清、公、勤,德是道德高尚,清是清正廉 洁,公是公正公平,勤是勤劳尽职。 – “二十七最”,即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分别提 出27条具体专业要求,每合格一项为“一最”。
了“十恶”制度。 所谓“十恶”是: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 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 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4、完善了官僚贵族的特权制度
《开皇律》进一步发展了封建特权法,除规定 八议、官当制度外,对九品以上官吏犯罪,还有 “上请”、“例减”、“听赎”等项规定,使封 建特权法进一步系统化。
《唐律疏议》的立法成就
• 唐律12篇,500条,是古代中国在成文法典制定上的集大 成作品。文字上的言简意赅,既反映了此时期中国在法律 概念和条文之间逻辑组织能力的高水平,也体现出古代文 言文作为一种法律语言自身的特性。 • 此外,律典从本质上还是属于刑法,官方及民间对法律排 斥的心态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而自两汉开始的儒家注律 活动,恰好能够让律典披上一件儒家的外衣。 • 因此,两方面的因素,前者是技术性的,后者是价值观上 的,都使注律成为一种可能、而且是必须的一项活动。
宋代科举制
• 宋朝在革除唐代科举制弊端的基础上,建立了严 密的科举制度。 •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州试(解 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 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 宋朝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及第,二等称赐进士 出生,三等称同进士出生,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 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 从宋代开始,科举正式开始实行糊名(封弥)和 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