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评课稿听了彭老师的这一课,令我感受特别深。
首先她的课堂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新课改的重要一环。
彭老师的课,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首先,在读课题后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伯父不在,面对伯父的遗像,周晔会想些什么呢?像这样的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读课文,主动地寻找答案。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梳理完全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给后面的两个故事取小标题。
这样使学生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迁移。
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研读后面两个故事,对学生施以适当的“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彭老师就是这样引导着孩子,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
最后,彭老师还很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作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彭老师在课的最后几分钟拓展内容,引导孩子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谈自己读到和悟到的;结合课件图片让学生动笔写一写面对鲁迅故里及鲁迅塑像所想所感,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适当的延伸。
这堂课告诉我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情有感而发。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
如,彭老师在引导学生品研“救助车夫”环节,让学生抓住“半跪”一词,通过“从黄昏到全黑了”休会半跪时间之久,并从“我”的感受烘托半跪之苦,体现伯父倾心救助车夫,不顾个人得失的高尚品德。
最后老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
彭老师在这个环节里没有过多强调哪儿重读,哪儿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而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谈感悟,带着感悟读出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经验。
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也各不相同,所以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相同。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交流句子感受时,老师追问那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学生读出相关词语。
这样,教师就随机把“抓重点词体会句子涵义”的方法水到渠成地教给了学生。
4、注重课堂的整体性,层次分明。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
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教师复习导入后梳理了全文,使学生心中初步建构的鲁迅形象再次清晰起来。
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课文,最后是拓展阅读,直到学生心中的鲁迅形象变得更加深刻。
整体性还表现在课堂面向于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使他们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习得、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虽然个别学生没有发言,但是他们在认真倾听同学们的讨论表达,并通过朗读表达了他们的体会。
这一堂课的优点还很多。
总之,彭老师的课是一节很值得我学习的课。
篇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这个团队,感谢教育局和咱们进修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大家知道,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下面,我就围绕这一中心,对我校李静老师的这堂课作如下点评首先,我认为我们李静老师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节课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亮点亮点之一能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训练学生熟练地语言技能,也就是夯实了双基。
在课前的集备上,我就要求我们团队的成员,首先要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语文知识,李静老师在课堂上也注重了语文知识的教学。
比如*老师让学生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并用词造句;让学生比较句子“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比较并谈谈自己的发现,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等等;同时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方面,*老师也做了许多大胆的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促使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亮点之二能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伊始,在引导学生读文时,李老师就提示学生一边读文一边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上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文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比如在阅读理解时,李老师能引导学生吧自己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尽心加工和表述,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助于良好语感的形成。
亮点之三教师的角色定位精准。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本课的教学中,李老师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阅读教学中,李老师能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如在指导朗读时,*老师没有很明确地要求学生必须带着什么感情去读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去读。
在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师能通过巡视,有效地组织小组内成员充分地交流,使小组合作更趋于实效性。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记得我们沈华主任也曾经说过在遇到学生出现不明白或理解不充分的时候,教师要适机适当地进行有必要地讲解。
在这堂课中,我们李老师就能充分把握讲解的时机和分寸,形成有效地引导和组织。
当然,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认为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也是我在听完课之后才发现的问题,也许是我们的集备还不够深入1、我们的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考虑的欠充分。
比如引导学生概括小标题是,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该让学生去浏览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概括,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训练。
2、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还不够充分。
比如朗读训练应该遵循尝试读——指名试读——教师范读——(再到)个体练读——同桌对读——分角色读——(再到)指名读——挑战读,这样一个过程,从而达到朗读能力的提高。
同时教师评价学生朗读的语言太笼统,欠具体、欠客观。
3、写法指导不充分。
5、6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写了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后几部分是通过几个具体实力写了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第一部分是果,后几部分是因,这种表达的顺序和方法,教师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领悟,在本课中,教师关注的不够,学生掌握的不好。
以上是本人对这节课的评议,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记录}.下露河学校胡凤鸣2009年10月篇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一、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气氛浓厚对于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这种方法你知道屏幕中哪个词语的意思,请你给大家解释出来。
学生学习新生词语没有压力,把自己如何理解词语的意思大胆地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结果,学习气氛浓厚而又热烈。
二、带着问题,贯穿全文,纵向引导,横向发展老师讲课开始时,提出贯穿全文的一个问题“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老师纵向引导,一此问题为突破口,随后老师与学生在分析下面四件事的过程中,横向发展,点点滴滴地渗透着鲁迅先生的一种可贵和可敬的精神。
三、分组交流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针对此篇文章篇幅较长的原因,老师把文章中的四件事分给四个大组分别交流、学习、总结,帮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某一部分内容,更能了解文章中心。
四、抓住每部分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如笑谈《水浒传》“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伯父的话表面上是夸自己,实际上是幽默而委婉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关心下一代。
说碰壁“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救车夫抓住第18自然段中的动作描写,浸透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确实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导如救车夫内容的描写,在学生认真读完后进行领悟,作者通过动词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什么,反映了什么。
老师指导对人物的刻画就是通过多种的描写方法达到一定的效果,以及文章中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篇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发言稿我带着一颗学习的心走进了卢璐老师的课堂。
卢老师一手隽秀的粉笔字,精炼的问题,犀利独特的语言,豪放派的朗读将鲁迅先生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中时时带领学生反复回味着这个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揭开作者灵魂深处的伤痛,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堂结构浑然天成,天然去雕饰。
卢老师还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开掘,并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卢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救助车夫”这一段,课文里一连出现了许多个动词,卢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到“半跪”一词,然后再指导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就这样跪了许久?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学生创造性地说跪出了怜爱、跪出了同情……)半跪,跪出了“爱”。
这一细节的敲打,鲁迅伟大的人格精神跃然于课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学生的心田。
我和卢老师在一个办公室里共事,我看到的不只是她课堂上的精彩,我还看到了一位青年老师渴望进步、追求理想的一颗炽热的心,她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试课,一次又一次地听取各位老师的意见,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教案。
由于鲁迅离孩子们很遥远,课文多处出现含义深刻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卢老师于课外指导孩子们读《小学生鲁迅读本》,让孩子们有备而学,课内又引用萧红的作品,提供多面性的渠道去了解鲁迅。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差的教师只教语文知识,好一点的语文教师教语文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卢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了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篇五:《北师大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听了黄老师和孩子们上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令我感受特别深。
首先他们的课堂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1、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