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规》2019版修改说明57页word

《技规》2019版修改说明57页word

《技规》2007版修改说明本次技规由原来371条增加到395条,有变化的267条,增加38条,删除14条。

一.适应跨越式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

突出适应消防、环保要求。

充分体现铁路运输“以人为本”的原则。

1、适应铁路机构改革的变化。

考虑铁路机构改革的变化,《技规》中涉及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管理模式做了相应修改;明确了合资铁路、进入国家铁路作业的地方铁路及专用铁道的有关技术管理规定。

2、注重劳保、道口安全、消防、环保要求。

3、新建或改造的铁路设施、设备的责权利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次《技规》修改增加了对这些设备、设施的耐久性要求。

4、明确《技规》是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在总则中明确了《技规》依据《铁路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制定基本规章。

二.适应提速、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

1、引入动车组、信息系统、行车安全设备等。

对自轮运转特种设备的管理、维修、运用等做了基本规定。

2、增加自动站间闭塞、修改相对方向同时接发车。

3、调整《技规》中机车车辆限界,补充铁路建筑接近限界。

4、修改了主要机车车辆重量、长度、换算闸瓦压力和制动限速表,并规定新技术设备的运用条件和检修容许限度。

增加接近信号机。

5、增加特定引导施工,对列车分类和等级重新做了规定,增加了单司机执乘的内容,对《技规》中规定由乘务组承担的工作进行了调整,并修改了机车与车辆连挂、摘解作业的有关规定;不派运转车长执乘的旅客列车,对《技规》中规定由运转车长承担的工作进行了调整。

6、调整以120km/h、160km/h、200km/h划分线路速度等级,取消原140km/h。

7、取消蒸机车相关内容,取消钥匙路签等规定。

8、增加调度集中,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取消调监与遥信。

9、重新定意列车超速防护系统。

新增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三.规范管理、统一用语,用语更准确,涵意更广泛。

1、修改表示数量汉字为数字。

2、少于改为小于。

3、取消混合列车,改客运列车为旅客列车。

4、改制动软管为软管。

5、改列车无线调度电话为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

7、手制动机(含脚踏式)改为人力制动机。

8、改机车、车辆为机车车辆。

9、用概括定意取替具体名称。

10、建筑接近限界修改为建筑限界11、“进行信号”主要是指半自动闭塞区段出站信号机显示的一个绿色和两个绿色灯光,而“进行的信号”主要是指“进行信号”以外的准许运行的信号。

一总则1、《技规》是铁路技术管理的基本规章。

2、铁路职工原指国家铁路在册工作人员,考虑到铁路工业、建设、设计等单位均与铁道部脱钩,以及加强铁路行业管理的需要,《技规》应对所有铁路工作人员提出要求,故取消了对铁路职工的具体要求。

3、对于铁路的定位描述进行了修改。

第一编技术设备第一章基本要求基建、制造及其验收交接第1条一般说明,根据《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对铁路技术发展总原则、总目标的要求,对此条进行了修改。

原文:各种技术设备应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从我国的具体条件出发,逐步实现铁路现代化。

修改:为应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实现技术设备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加快实现铁路现代化。

第2条明确卫生为劳动卫生,和增加消防要求第3条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加:加强环境保护;工程施工的招投标制度已在我国建设行业全面推广,应严格执行,所以增加了招投标的规定。

第4条:建设竣工要求:1、随着铁路不断提速,铁路运输安全对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线路工程验收的重要内容就是能否满足设计行车速度的要求,根据《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对新建120km/h及以上铁路要达到设计行车速度的规定,本条对新建和改建工程竣工后线路验收时的行车速度做了明确的规定。

依据市场经济规则,增加了工程设施质量保证期的要求。

增加:新建、改建的工程设施,施工单位必须有明确的质量保证期。

原文:新建和改建线路验收时须达到规定的行车速度。

修改:线路验收时应达到设计速度。

第5条消防设施”是铁路基本建设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予以补充。

原文:水土保持及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修改:水土保持、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等设施,第6条机车、车辆等设备、器材及其零部件,全文修改1.随着铁路技术装备的不断发展,动车组数量有较大增加,而且今后将成为铁路运输非常重要的移动设备,另外,自轮运转特种设备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对铁路运输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必须加强自轮运转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因此,将《技规》中的“机车、车辆”改为“机车车辆”拓展了内涵。

机车车辆包括机车、车辆、动车组及自轮运转特种设备。

第7条,对照新稿说明:1.企业建立健全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企业的基本要求,在《技规》中可不再赘述。

进入铁路的产品质量要求进行修改明确第8条新设备使用要求。

增加与管理细则原文:在开始使用修改:投入使用第9条曾加安全技术设备,机车、车辆改为机车车辆第10条机车、车辆改为机车车辆第11条主要设备的报废、调拨增加动车组须经铁道部批准,提高要求,原铁路局批准。

12条无限界增加安全保护区第13条机车车辆原文:建筑接近限界修改:建筑限界※第14条自行对照区间及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间的标准距离规定原文:站内正线保证能通过超限货物列车。

修改:站内正线须保证能通过超限货物列车。

重点强调“须”。

取消给水站新增15条安全保护区,根据《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规定养护维修及检查※第16条(第15条),在《技规》中明确综合维修天窗的时间,使之制度化。

原文:基础设施逐步实行天窗修理,提高质量,发挥设备能力。

修改:基础设施实行天窗修理。

※第17条(第16条)原文:铁路技术设备应经常保持完整良好状态。

修改:铁路技术设备应保持完整良好状态。

第18条(第17条)1、增加备品2、对各种机械设备应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包含了“作业过程”,突出了安全、技术的要求,对保证作业安全有重要作用;在管理、维护方面也采用了更加科学有效的责任制模式,因此,不再对“包机制”作统一规定。

第19条(第18条)定期检查1.为了保证铁路运输安全,设备定期检查应注重实效。

为使制度适应铁路机构改革的变化,对各级检查委员会的组成部门和人员不作具体规定,由主任委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铁路局具体有关部门和单位。

特、一、二等站有关单位负责人。

增加供电系统三等及其以下车站工务、电务领工员或工长改为等有关专业负责人第20条(第19条)铁路局检查,1.为了适应铁路局机构改革的变化,提高设备检查制度的实际效果,对负责检查的具体部门不做统一规定,由铁路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款增加:、凡跨越江河、水库的特大桥、大桥及其他需要了解墩台冲刷、河床变化、河道变迁及水文动态情况的跨河桥梁,每年应进行桥渡水文检测、检定。

2款明确:使用轨道检查车、钢轨探伤车定期对线路进行检查。

工务段段长、领工员删除。

3款:列车无线调度电话改为列车无线调度通信设备6款:增加供电9款:增加:对客运服务设备每年春运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10款增加危险品检查设备,11款对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等安全监测设备增加13款13.每年汛期前组织有关部门对沿线危树进行检查。

增加:除上述检查外,根据线路的年通过总重、线路允许速度,铁道部专业技术机构使用专用设备定期对主要线路进行轨道、钢轨探伤、通信信号、接触网检查。

救援设备第21条(第20条)救援、抢修车,增加:配备应急通信设备。

便于提高工作效率。

增加:大型养路机械需配备专门起复装备及铁鞋。

进口大型养路机械都配备不同的起复设备,而国产大型养路机械目前还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应统一规定大型养路机械配备专门起复设备增加:铁道部、铁路局应急救援中心应配备相应的应急通信设备,确保事故现场的图像、话音及数据在规定的时限内传送至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自然灾害预防防洪、防寒、防暑、防火改为自然灾害预防,定意更广。

第22条(第21条)主要是防洪明确铁路局责任:铁路局增加:在汛期前须将防洪危险处所抄送跨局列车运行的相关铁路局。

增加:对水流量大、河床不稳定的桥梁,要设置必要的监测仪器,增加:加强对电子设备的雷电防护及电磁兼容防护工作,逐步建立雷电预警系统,提高设备抗御电磁干扰能力,减少或防止雷电等自然灾害对设备的影响。

第23条(第22条)防寒要求原文:1、对有关人员进行防寒过冬教育,对缺乏冬季作业经验的人员进行考试;取消“对缺乏冬季作业经验的人员进行考试”。

规定不明确修改:1、对有关人员进行防寒过冬培训,并按规定做好防寒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发放工作;第24条(第23条)防暑要求取消厂、段的高温车间,机构改革。

第25条(第24条)防火要求中:取消蒸汽机车相关规定,增加动车组、大型养路机械增加:计算机机房、行车安全监测设备新增#第26条铁路行车安全监测设备,内容。

新增#第27条行车安全监测设备联接信息共享和提供信息。

第二章线路、桥梁及隧道设备一般要求第28条(第25条)为了保证线路、桥隧的质量的机构设置原文:,大型养路机械段,线路、桥隧大修队。

修改:工务机械段。

第29条(第26条)明确工务段、工务机械段配备设备铁路线路第30条(第27条)段管线增加“供电”※第31条(第28条)铁路建设标准分为三级,修改为客货共线Ⅰ、Ⅱ级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客货共线Ⅱ级铁路120km/h一般1000改为1200、80km/h一般450改为600,特殊困难400改500。

增加200km/h标准。

增加客运专线最小、最在曲线半径标准表。

※第32条(第29条)原文:车站必须设在坡道上时,其坡度不得超过1.5‰;在地形特别困难的条件下,经铁道部批准,允许将不办理调车或摘下机车等作业的中间站,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并保证列车的起动,但两个相邻的中间站,不应连续采用超过1.5‰的坡度。

修改:车站必须设在坡道上时,其坡度不应超过1‰;在地形特别困难的条件下,会让站、越行站可设在不大于6‰的坡道上,且不应连续设置,并保证列车的起动设计速度160km/h区段站、编组站车站平面最小曲线半径1000改为1600客运专线入表线路平面及纵断面※第33条(第30条)移交资料要求线路平面及纵断面经常保持改为应保持原文:并标记于竣工图内修改:并形成完整的竣工资料,原文:线路平面及纵断面的变动,不得侵入限界。

修改:线路平面及纵断面的变动,必须满足限界要求。

路基第34条(第31条)对路肩宽度作出了新的调整,根据“强本简末”的精神,应重视和提高路基的设计标准。

重新明确路肩宽度:线路设计速度为200km/h路段的路堤、路堑两侧均不应小于1.0m;线路设计速度为160km/h及以下的铁路路堤不应小于0.8m,路堑不应小于0.6m。

路肩标高不低于设计洪水位加波浪侵袭高(或斜水流局部冲高)加壅水高再加0.5m。

路基两侧应留有足够宽度的铁路用地,保证路基稳定,满足维修检查通道、栅栏设置及绿化带建设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