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中华和合文化与和谐企业建设
最新中华和合文化与和谐企业建设
一生以倡导“中和” 和“中庸”思想为已任,把史伯和晏婴提出 的和谐社会、和谐政治以及“和合”哲学具 体化为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 法,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提炼出了一种如何 达到和谐的方法论。
这就是“中和”和“中庸”的最深刻和 最有创意之处,也是孔子对“和合”思想的 最卓越的贡献。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
中华民族这种传统的和合文化与西方文 化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 哲学的抽象思辨领域内,而是广泛渗透在政 治、文艺、美学、医学、军事乃至日常的社 会生活中,表现出巨大的穿透力和实用性。
音乐、美学。主张“中和为美”的美学原则。 孔子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思无邪” 以及“文质彬彬”的审美标准。
中华和合文化与和谐企业建设
本讲主要内容:
▪ 一、中华文化之根——中华和合文化 ▪ (一)内涵 ▪ (二)发展及运用 ▪ 二、中华和合文化之文化学分析 ▪ 三、和谐企业内蕴 ▪ (一)和谐企业释义 ▪ (二)和谐企业目标体系 ▪ 四、企业不和谐因素分析 ▪ 五、中华和合文化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应用 ▪ (一)总体原则:培塑和谐思维 ▪ (二)中华和合文化与和谐企业决策 ▪ (三)中华和合文化与和谐企业组织 ▪ (四)中华和合文化与和谐企业领导 ▪ (五)中华和合文化与和谐企业控制 ▪ (六)中华和合文化与和谐企业协调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 者,天直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二程遗书》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 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 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 味也。”(《中庸》第四章)
在认识上不懂得“道”的适用范围和时空 限度,在行动上就会出现“过”与“不及” 左右摇摆的错误。
生活样式,而“道”的内在精髓就 是阴阳和合的原则。
2、斯宾格勒(1880-1936)认为中 国文化的基本象征是无可名状的道。
在中国,阴阳和合之道可以用象数表现出来。
3、黑格尔强调一个民族的精神原则。
他指出,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 有它的一定的特殊原则。在历史中,这种原 则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 族精神’。”(历史哲学》,第104页)
“中”、“中和”与“中庸”作为中国传 统哲学的重要基范畴,与“和”、“和合” 涵义是差别的。如果说,和合思想主要阐述 的是世界观理论的话,那么,“中”、“中 和”与“中庸”所主要阐述的就是如何使我 们的言行合符“道”和“理”的方法论问题。
“中”的最初的含义是指旗杆之正和中矢之 正,具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所谓“中道”、 “中庸”,也就是如何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道 的准则的方法和途径。
中医的辩证施治。阴病阳治,阳病阴治,补弊救 偏,调理阴阳。
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
二、中华和合文化之文化学分析
▪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根、灵魂 和命脉,从文化学的观点看,它是一种文化 模式;
▪ 从斯宾格勒的文化史学的观点看,它是一种 独特的文化基本象征;
▪ 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观点看,它是一 种民族精神所代表的特殊原则。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 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 损益,可知也。其继周者,虽十世,可知 也。”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 至于道。” 子曰:“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 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身心修养上,孔子心目中的 理想人格就是一种“仁人君子” 的形象。
孔子其时及其后,儒、道、墨等 也都论证了“和合”的重要意义和 作用,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空前 的一致性。
在孔子看来,这里关键是,要懂得道的度 量界线,才能“执其两端而用中”,否则, “执中”、“用中”就是一句空话。
问题是,如何 认识道的这种 “度量”界线?
孔子提出了“扣其两端而竭焉”的研讨方法。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 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第九》)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 语·泰伯第八》)
首先,齐国的政治家晏婴从如何和谐 君臣关系入手,进一步论证了和同的问题, 并且提出了和谐政治的主张。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 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 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 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 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 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4、文化的冲突在当代世界的发展中将 愈益突显。
(1)汤因比(1855-1979)将古往今来的文明形态划分为 26个
(2)斯宾格勒(1880-1936)将世界上的文化划分为8种
1、文化模式。
本尼迪克特认为,所谓文化模式,就是一个原始 部落或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群体,在其长期的社 会生活中各淀而成的一种整合的思想和行为原则或 方式。
美国以及墨西哥的印第安人从整体上属于酒神型 文化;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人为日神型文化;多布 人为偏执狂性的文化。
本氏在《菊与刀》中把日本文化定义为耻感文化。
他说“政宽则民慢,民慢则纠之以猛。猛 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 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
在“礼制”的建设上,孔子坚持“和 为贵”的原则。
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行也。”(《论语·学而》)
在因与革、质与文、速与缓、义与利等一 系列矛盾关系上,孔子都主张将两个方面协 调、整合,防止执其一端的极端化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 属于一种什么 样的文化模式 呢?
一种有代表性观点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 “尚道”,属于“为道文明”。这种私心 “道”与“器”、“体”与“用”分开的观 点是我们不能赞同的。但是,这种观点却暴 露了中国文化的缺陷,接触到了中国文化的 本质。
“道”在中国文化中,既是一种哲
学,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