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对象:3+3 数控技术专业
开设学期:二年级第一学期
前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前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后续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

课内学时(学分):72学时(学分)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分析和选择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能力,初步获得正确管理、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具有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机构及传动装置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
(一)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常用机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分析和设计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和设计方法。

3.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和零件计算问题的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4.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步骤。

5.具有设计简单机构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

(二)能力培养目标
]
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应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设计简单机构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1.能独立完成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实验。

2.能正确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运动、测绘有关形状、尺寸,并通过分析、计算,得到正确的结论。

3.具有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
3.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四、课程内容
表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及要求
五、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1)在教学中,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和教学挂图、模型等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2)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列内容应通过讲课、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应根据具体条件,注意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教学环节较多,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4)本课程标准的课时分配是建议性的,教学过程中,在保证达到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可视具体情况做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2.评价建议
(1)评价目的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改进教学,抓好“以任务为驱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中主要环节,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和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教学质量。

(2)评价原则
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综合评价的原则;突出能力评价优先地位的原则;重点过程评价原则;采取多种方式评价原则;学生自评与其他评价结合的原则等。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考虑课堂教学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实践操作情况、报告书情况等综合考评。

(3)评价方法
综合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50%+期末考核成绩×50%+过程性考核成绩主要依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测验、实验报告完成的情况综合评定。

3.主教材
《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 》,陈立德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辅助教材
《机械设计基础》,朱小平,徐英锋主编,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挂图、幻灯片、投影片、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仿真软件等,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专业课程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