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园林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园林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立道牙基础和牙背填土不实(1)现象:基础不实和牙背回填废料、虚土不夯实或夯实达不到要求密度,竣工交付使用后即出现变形和下沉,出现曲曲弯弯,高低不平。

(2)原因分析1)未按设计要求作道牙基础和认真夯实。

2)未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推做好牙背夯填石灰土的工作。

(3)治理方法1)道牙基础应与路面基层以同样结构摊铺,同步碾压;槽底超挖应夯实。

2)安栽道牙要按设计要求,砂浆卧底,并将道牙夯打使其基底密实。

3)按设计和标准要求,后背要填宽50cm厚15cm石灰土,夯实密度达90%以上。

4)道牙体积偏大一点,道牙块长偏长些,容易安砌稳定直顺。

2、立道牙前倾后仰(1)现象:立道牙安栽成活并铺筑路面后,局部或大部有前倾后仰而多数为前倾即向路面倾,且顶面不平。

(2)原因分析:1)安栽时只顾及立道牙内侧上—角的直顺度,未顾及立面垂直度和项面水平度。

2)立道牙安栽后填土夯实时,下半部内外不实,当牙背上半部填土夯实时,受土压力挤压向内倾。

立道牙外侧不设人行道时,经车轮等外力在内侧的挤撞,立道牙便向外仰。

(3)危害:立道牙的内倾外仰,破坏了立道牙整体直顺度,影响路容和道路的外观质量。

(4)治理方法:1)立道牙的安栽既要控制内上棱角的直顺度,又要注意立面的垂直度,顶面水平度的检查控制。

2)立道牙安栽调直后,牙根部的填实不能草率从事;牙外废槽应换填易夯实的好土或石灰土;牙内如属不易夯实的松散材料,可掺加少量水泥将废槽填实(或适当高于基层面),当固结后再进行牙外上部的分薄层夯实。

3、平道牙顶面不平不直(1)现象:平道牙是指道牙埋入地面,使其顶面与路面边缘平齐,而许多情况是:1)平道牙顶面高于或低于路面边缘;2)平道牙向内向外倾斜,牙身压碎或被碾轮推挤出弯。

(2)原因分析:平道牙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水泥混凝土平牙,一种是四丁砖平牙,造成平牙不平不直的原因:1)水泥混凝土平牙在碾压面层时一般是不能上碾压的,由于安栽时高程控制不准,或因路边缘底层高低不平,造成油路边缘与平牙出现高低差。

2)四丁砖平边牙刨槽深浅不一致,安栽时,要求顶面高度一致,因此,槽深处垫虚土,槽线处砖牙放在硬槽底上;碾压面层时,碾轮要骑砖牙碾压,放在虚土上的,虽当时压平了,但经车辆创压,牙必下沉;安栽在硬底上的,砖牙便易压碎。

3)四丁砖平牙安栽不留缝,当碾轮碾压时,有水平推力,使砖牙与砖牙之间发生推挤现象,将牙推成曲线。

4)四丁砖平边牙安栽后,内外侧未夯实,稍受外力碰撞,即可能向内外倾倒。

(3)危害:1)影响道路整体外观质量和横断高程。

2)平牙的曲弯与倾倒,易使油路边掰裂,是造成路边早期损坏的根源。

(4)治理方法:1)水泥混凝土平牙顶面和路边缘底层都要严格控制高程和平整度。

在摊铺沥青混合料时,要按照压实系数,虚高出平牙顶面,当碾压油面时,要跟人使用热墩锤和热烙铁修整夯实边缘,使油路边与平牙接平接实。

2)四丁砖平边牙刨槽要深浅一致,槽底要预留一定虚高,以便碾压时恰与油路边一同压平。

牙与牙之间要留出适当缝隙(宽约1cm),牙内外废槽要同时进行夯实。

当碾压油面时,同样要跟人用热烙铁烙实边缘,并随时注意对倾斜的平牙进行调正。

4、弯道、八字不圆顺(1)现象1)路线大半径弯道,局部不圆顺,有折点,和路口小半径八字不符合圆半径要求,出现折角,或出现多个弧度。

2)牙顶高程与路面边缘相对高差悬殊,出现较切点以外明显高突,多数出现在路口小半径八字和隔离带断口圆头牙。

3)一个路口两侧八字道牙外露一侧高一侧低。

(2)原因分析1)路线大半径曲线道牙安栽后,宏观弯顺度未调顾,即还土固定。

2)小半径圆弧,未放出圆心,按设计半径控制弧度。

3)隔离带断口未按断口纵横断高程或设计所给等高线控制牙顶高程。

对待牙顶高程随意性较强。

(3)危害:道牙曲线不圆顺,主要影响外观质量。

(4)治理方法1)路线大半径曲线,除严格依照已控制的道路中线量出道牙位置控制线安栽外,还要做好宏观调顺后,再回填固定。

2)小半径圆曲线要使用圆半径控制圆弧,要按路口或断口的纵横断或等高线高程控制牙顶高。

3)过小半径圆弧曲线,为了防治长通牙的折角和短道牙的不稳定及勾缝的困难,应按设计圆半径预制圆弧道牙。

5、栽植土质量不符合要求(1)现象在绿化施工中,各项目为节约工程成本,常采用不符合种植要求的土壤,造成植物成活率不高或成活后生长不良,处于亚健康状态。

(2)原因分析1)栽植层土壤中混有大量碎石、建筑垃圾等杂质,致使植物根系无法伸展;2)栽植层土壤采用的是粘土、重粘性土壤或砂质土壤,土壤通气性、排水能力较差或土壤水分渗透性太强,根系不能充分吸收水分;3)土壤中营养成份低或盐碱成份过高,苗木移植以后生长过程中营养不能得到充分补充。

(3)防治措施1)在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栽植土壤质量标准的规定,严禁把混有大量碎石、建筑垃圾等杂质的土料作栽植土壤,如果在栽植层中混有少量的垃圾,应采取人工深翻清理的办法,清理干净;2)栽植土需是理化性能较好、结构疏松通气、保水和保肥能力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避免使用粘性较重的粘土或保水能力差的砂质土壤;3)在种植前对营养成份较低或盐碱成份过高的栽植层土壤进行改良或在栽植穴内和周围施加营养土。

6、地形塑造与绿化种植脱离(1)现象地形塑造与绿化种植出现脱离:如草皮地块与乔灌木地块的地形结合不当,种植乔、灌木地块的地形比铺设草皮地块地形低等。

(2)原因分析1)设计图的变更或由于某些原因需要临时增减一些苗木或基础设施,造成新设计的植物与已完成施工的地形结合有冲突;2)项目部未能领会设计意图且未按图施工,造成图纸与现场不符,致使地形与种植脱离;3)由于绿化种植和种植土壤塑造的施工单位不同,因其在施工中发生的错误或变更时,未及时相互沟通、协调,也没有根据现场已完成的地形进行苗木栽植。

(3)防治措施1)遇到设计变更,且又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原作品中的地貌时,施工放样时应根据现场情况按照图纸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放样;2)地形和绿化种植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两者由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不管施工中有任何变化,都应相互沟通、协调,使地形和绿化种植达到相辅相成,完美结合。

7、混凝土表面蜂窝(1)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2)原因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2)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3)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4)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5)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6)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3)防治措施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8、混凝土表面麻面(1)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防治措施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9、缝隙、夹层(1)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2)原因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③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3)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3)防治措施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至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10、缺棱掉角(1)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2)原因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3)防治措施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