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学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图表辅助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3、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可以用此法。
整体思路:以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主要革命活动和精神为主线,分四大块阐述:国难深重、胸怀大志(背景);愈挫弥坚、成就伟业(经过、结果);千秋功业、任人评说(评价);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专题纪录片《走向共和》的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从鸦片
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图片,老师满怀深情的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现状,让学生感受到国难的深重,由此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
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
一代代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一辈辈英雄好汉,前赴后继,热血染山河。
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众多仁人志士中杰出的代表。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难深重、胸怀大志
1、介绍孙中山(让学生先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孙中山)
老师再打出幻灯片,简要介绍孙中山,突出他在国难深重时胸怀大志,一心救国。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因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此后以孙中山著称于世。
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从医,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主张,遭到拒绝。
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才能够拯救中国,实现民族的完全独立个国家的富强。
)
为了实现他的远大理想和志向,他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2、创建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
(1)兴中会的创建(让学生看课本了解基本的知识点)
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目标: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列出20世纪初全国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说明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
)
(2)同盟会的创建(让学生看课本了解基本的知识点)
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在《民报》创刊词中,把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
以孙中山的一段话(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因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把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应起来,重点解释三民主义,加深学生对革命纲领的理解。
新闻报道:假如回到100年前的中国,你是一名新闻记者。
请你向世人报道武昌起义事件。
(分组准备,老师提示新闻报道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基础知识的掌握。
武昌起义(时间、地点、结果用幻灯片呈现出来)
于是,这些独立的省的代表齐聚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课件呈现孙中山大总统像和总统宣誓誓词)
向学生强调:因为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对于这样的千秋功业,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三)、千秋功业、任人评说
抛出观点: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
你认为呢?(让学生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之后,老师用三段材料进行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的理解,全面评价辛亥革命。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综合概括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元,……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中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材料三:时局的剧烈动荡,使上海的街头巷尾出现了不少新奇的景观。
一是各个商家自动把挂在道路两旁的市招布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全席”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全席”。
另一奇观就是剪辫子运动。
那时候的大街小巷到处都
张贴着上海市政厅的晓谕告示:“自汉起义,各省响应,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去胡尾,重整汉室。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政治上: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清朝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经济上:冲击了封建制度,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社会习俗上:促使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进一步分析意义,得出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讲完评价后,列出表格进行目标小测试)
孙中山先生倾其毕生心血,为振兴中华民族而不断奋斗着。
如今,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四)、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100年前,武昌起义的枪声埋葬了一个旧时代;100年后,新时代一直还在路上。
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回首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历史,我们无比自豪。
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我们信心百倍。
我们呼吁,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努力作出无愧于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贡献,在时代进步洪流中奋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板书设计:
第八课辛亥革命
(一).国难深重、胸怀大志(背景)
(二)、愈挫弥坚、成就伟业(经过、结果)
(三)、千秋功业、任人评说(评价)
(四)、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四、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总体感觉可以。
欣喜的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过程中来,其表现可圈可点。
遗憾的是,自己有些紧张,发挥的不好,应变能力较差。
个人观点: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符合初中生的实际学情,不同意专家所谓偏难的观点。
关于怎样上好初中历史课,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是我今后研究学习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