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十分钟小练笔的研究》结题报告课题负责人:罗毅梅负责所在单位:金城江区六圩镇肯研小学立项时间:2013年5月立项编号:2014B--138结题时间:2015年7月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的结题报告金城江区六圩镇肯研小学语文课题组一、课题研究方案介绍(一)课题的提出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但是综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理解”为重点。
一节课下来,无非是三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整体感知。
这是从从整体层次上的一个理解;第二个回合:还是理解,是分段地理解。
虽然与第一个回合相比,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感悟,但仍旧摆脱不了“理解”的范畴;第三个回合:通过教师的归纳,提升,让学生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理解,只不过外显在不同层面的一种理解。
这样一步步理解了课文,教学也就结束了。
整个教学过程是:从“理解”到“理解”,再回到“理解”,是一种理解式的语文课堂。
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
正如吴忠豪专家所说的:“现在的有些语文课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
”“语文课应当把重点放在学生语言发展上,而不是放在课文的讲解上。
”那么,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呢?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有效?“效”字放进我们的课堂中来看,它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效果”,二是“效率”,课堂的过程是经济的,有效率的。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重理解”课堂为“重运用课堂”。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为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的能力。
在这句话里,理解是语文的基础,而运用才是最终的目的。
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再看看当前我们学生的种种课堂表现——站起来不会说,拿起笔来不会写,与人讲话不会交际等等,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还是要解决学生的运用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变“重理解”课堂为“重运用课堂”。
因为真正的理解是要靠“运用”来检验的。
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在运用中形成,并不断得到提高的。
基于以上理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致力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的研究,探索变“重理解”课堂为“重运用课堂”的途径、方法和模式。
本课题的提出乃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校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出的,是本校语文教师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阅读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所谓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有效的阅读教学。
一般来说,有效的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现。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学最终是从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获得的。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们习惯于将有效教学研究的视点只放在教师教的行为上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表现,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理论依据有: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
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 、协调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
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是教学目的。
(三)研究目标1、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行动策略,努力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2、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把本课题研究融入常规教学中。
围绕“有效”,以“一课多议,渐进提升”的校本教研模式为载体,经常开展说(说课)、讲(讲课)、评(评课)、研(集体研讨)、思(课后反思)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引导教师通过经常性地研究,自觉加强教学反思,努力提高教师有效课堂的自我觉察水平。
3、建立我校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大力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
通过研究,达到“三个提高”:一是努力提高教师教的效率。
强化目标(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一节课的目标)意识,在单位时间(40分钟)内,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教活动,使课堂上的“劳动付出”与教学目标规定的“达标”效果成正比。
二是努力提高学生学的效率(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自我诊断、自我觉察、自我矫正能力,尽量减少低效或无效劳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策略1、分析当前影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1)制订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行动访谈法,了解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2)针对问卷调查对我校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有效程度的调查了解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将展开专门的分析与研讨,具体分析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不高(低效、无效)的主要因素,寻找、确定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突破口。
2、研究、实施与总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行动策略。
针对各年段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研、剖析所认识的问题确定一个突破口,具体研究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展开旨在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最终通过实践验证而形成能够显著优化本校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策略。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加强备课制度的研究,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段特点,研究如何预设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重点研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应做的各种必要的工作与准备。
a、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因此,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
课题组将重点研究科学的教学目标的构成元素。
b、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
适合的学习材料是学生能迅速及时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前提。
我们将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与网络资源,搜集完善的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材料,让学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情境。
c、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的选择。
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教学准备策略要在这个环节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要在这个环节调动。
如何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科学更合理,更能让学生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与学的情境之中,是课题组重点研究的方向。
(2)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
本课题着力研究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通过一课多议,主题会诊(主题式评课)、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讨方式启发思考,比照促动,激活思维,探究主要教学行为与辅助行为的有机结合,课堂管理的科学性,是课题组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这个层面上,课题组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a、引趣激兴,创设情境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b、有效讲授。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讲授有效高效,讲授内容的合理性,时间安排的科学性,策略的多样性是课题组主攻的一个方向。
c、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教与学互动、反馈的一个非常重要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
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d、有效倾听。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学会倾听,是师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教师倾听时机的选择,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是课题组所要关注的一个领域。
e、有效反馈。
有效的教学依托有效的反馈。
反馈的适时性,反馈内容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是课题组要探索与研究的。
f、有效活动。
有效教学应该追求有效活动,有效活动是指向目标的活动,而不是盲动,如果通过活动没有实现教学目标,就是无效活动;如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动手等活动中共享课堂生成的精彩以及活动的科学设计,是课题组所必须关心的。
g、有效管理。
有效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有效管理需要辩证法的支持,管得太死与放得太散的课堂都不是有效的管理。
面对学生这一鲜活的生命体,我们将尝试“人文管理”,寻求新模式和新方法,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监控,提高学习效益。
h、即巧用评价,激活课堂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