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环境保护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发文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号:粤府办[2000]30号发布日期:2000-3-31执行日期:2000-3-31生效日期:1900-1-1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广东省环境保护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年三月三十一日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粤发[2000]2号),设置环境保护局。
环境保护局是省人民政府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直属机构。
一、职能调整(一)划出的职能将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的职能交给经济贸易委员会,环境保护局参与有关工作。
(二)划入的职能原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承担的核预防和应急管理职能。
(三)转变的职能将自然资源核算工作、环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性工作、有关资质认证技术性工作、环境信息技术性和事务性工作交给事业单位承担。
(四)增加的职能1.协助地级以上市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干部。
2.辐射环境监督管理。
3.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监督。
4.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5.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督管理。
二、主要职责根据以上职能调整,环境保护局的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订并监督实施我省环境保护法规、规章和标准;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
(二)监督管理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机动车等污染的防治工作,调查处理重大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协调解决环境污染纠纷;负责环境监理和环境保护行政稽查;指导、协调和监督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三)组织编制环境保护任期目标,指导协调各市和有关行业环境保护责任目标;检查指导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工作。
(四)受省政府委托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组织环境影响评价;监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五)组织、检查、指导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会同有关部门管理省级环境污染治理资金。
(六)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监督检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检查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指导、协调和监督全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示范区建设。
(七)组织环境保护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工程;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资质认可工作;管理全省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指导和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八)负责环境监测、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组织建设和管理环境监测网和信息网;组织编报环境质量报告书;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九)组织、指导环境保护和核事故应急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环境保护和民用核技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归口管理环境保护项目利用外资工作。
(十)负责核事故、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工作;组织制订民用核设施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方案,实施核电厂和核热电厂的场外应急计划;协助国家对民用核设施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组织调解民用核设施单位涉及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方面的纠纷;负责辐射环境、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对核设施安全和电磁辐射、核技术应用、伴有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对核材料的管制和核承压设备实施安全监督。
(十一)负责管理直属单位,指导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工作和各行业环境保护工作;协助地级以上市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干部。
(十二)承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根据上述职责,环境保护局设9个职能处(室):(一)办公室组织协调机关日常工作;负责机关的文电、秘书、保卫、保密、档案、政务信息、督查、督办等行政事务性工作;负责综合性会议的组织工作;组织、指导、协调环境保护信访、宣传教育工作。
(二)政策法规处组织草拟环保和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的综合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指导和协调各项专项法规的起草;对重要文件进行审核;归口管理行政执法和执法责任制工作;组织政策的调研和制定;组织对重大环境问题的调查并协助处理;负责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办理人大、政协议案、提案、建议;办理行政处罚、复议、听证和行政应诉工作。
(三)规划财务处拟订并组织实施省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参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国土整治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审核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内容;负责环境保护统计和信息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管理省级环境保护有关资金;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及定量考核工作;编制环境保护任期目标和任务,检查、指导、协调各市和有关行业的环保责任目标和任务;组织编制环境状况公报;负责机关财务工作。
(四)科技处组织协调环境保护和核应用、核安全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引进,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和技术示范工程;管理科技成果;拟订地方环境标准并组织实施;管理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资质认可制度;管理生物技术环境安全;指导和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负责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
(五)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处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拟订并组织实施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机动车的污染防治的计划、规划;组织实施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进口登记、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行政代执行等环境管理制度;承办可用作原料的废物进口许可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自然保护区规划,拟订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对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评审,并向省政府提出审批建议;指导监督矿区复垦、生态破坏恢复整治、湿地环境保护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指导生态示范区建设。
(六)监督管理处拟订和组织实施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境监理、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制度、政策、法规和规章;指导和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调查处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组织实施污染总量控制、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限期治理、达标排放等环境管理制度。
(七)核应急与辐射环境管理处承担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核事故预防和应急的有关工作;组织核事故应急演习;审查民用核设施、核事故预防方案并督促检查落实;审批设立限制发展区的申请,并检查实施;建立核设施安全及生产运行数据库和监督网络。
(八)人事处负责局机关及指导直属单位的人事、机构编制、劳资、计划生育等工作;协助地级以上市管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干部;指导环境保护队伍建设,规划与组织指导环境保护系统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全国环保先进的推荐工作。
(九)监察室(与纪检组、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合署)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监察、纪检、党群、审计工作。
四、人员编制环境保护局机关行政编制58名,事业编制8名。
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不含纪检组长),正副处长(主任)23名(含直属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为离退休干部服务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15)发文单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文号: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号公告发布日期:2015-1-13生效日期:2015-7-1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15年1月13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公布,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5年1月13日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9月24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15年1月13日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应当采取措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协助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做好本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有享受良好环境、知悉环境信息、参与及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有权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举报,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等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六条本省实行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制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逐步开展和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任期及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使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省人民政府每年向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下达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将省人民政府下达的环境保护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
有关部门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上一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上一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未完成的,应当向本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说明,提出整改措施并负责落实。
第七条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划定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流域和海域,建立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措施,组织相关人民政府实施联合防治。
实施联合防治的人民政府应当协商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制定共同实施的环境保护计划,共同处理重大环境问题,开展联合执法、预警应急工作;协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八条环境保护规划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各种开发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与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省或者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地级以上市、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状况,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和小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