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一、
企业会计准则
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由财政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
第33号2006年2月15日),属于财政部部门规章,自2007年1月1日起施
行。
2、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由财政部发布(财会[2006]3号2006年2
月15日),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
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企业会计
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具体准则共计38项。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由财政部发布(财会[2006]18号2006年
10月30日),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
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应用指南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企业会
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各项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
应用指南共计32项,并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
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
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
告》、《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6项具体准则,财政部未发布应用指南。上述基本
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三个方面,依次自上而下形成企业会计准则的三个
层次,构成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并具有法律法规上效力,在规
定的范围内(港、澳、台除外)强制执行。
五、企业会计制度
2 / 4
由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2008年12月28
日),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自
2002年1月1日起在中外合资企业范围内实行,其他企业仍然执行分行业的会
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共计十四章一百六十条,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制度原则、
会计记帐方法、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记帐程序、会
计报表格式、报送程序和编制说明、会计档案的保管和处理方法、会计制度的
修订、补充权限及其他有关规定、成本核算方法等。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
则》两者均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等
作出规定,均由财政部制定并公布,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均属于国家统一的
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部分。但会计制度是以特定行业的企业或所有的企业为对
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或事项)或特定的报表项目为对象,它详细分
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引用概念的定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
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做出处理的规范。两
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适用范围不同。具体会计准则大多只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有些也
适用于其他企业。而《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除金融保险企业以外的所有符合
条件的大、中型企业。
第二、规范目标不同。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
告方面作了原则性的规范。侧重于确认和计量,重点规范会计决策过程。而会
计制度则侧重于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和报告作可操作性规范,确认和计量的内容
只是有机地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即会计制度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与
结果。
第三、结构体系不同。统一的会计制度自成体系,它由三个层次构成:
《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为第一
层次;在此基础上,分别一般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小企业建立各自操作性较
强的有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具体账务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对外提供办
3 / 4
法;对于各个行业、企业专业性较强的特殊业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分别制定
专业会计核算办法。而各具体准则之间相互独立,分别就企业的某项业务或某
一方面核算内容作出规定。
第四、规范形式不同。会计准则的规范形式、语言表述比较符合国际通用
形式,并已构成国际通用会计惯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会计制度的科目、报表
式的规范形式则符合我国广大会计人员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具有明显
的中国特色。
第五、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由于可操作性程度不同,准则要求会
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制度对这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
三、小企业会计制度
由财政部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2004年4月27
日),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自2005年1月1日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执行。
《小企业会计制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总说明、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科
目使用说明、会计报表格式、会计报表编制说明。
该制度中所称“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是指不公开发行
股票或债券,符合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
号)中界定的小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其标准:工
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
万元以下。商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以下,销售额1000万元以下。建
筑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
万元以下。交通运输和邮政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人以下,销售额3000
万元以下。住宿和餐饮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
以下。
二○一一年六月十八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原国家
经贸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
规定》同时废止。
4 / 4
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由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1]49号2001年11月27
日)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
实施。同时,也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随着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该制度在我国金融企业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金
融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要素进一步作了明确,并对各个
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有利于金融企业准确
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