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3、余贻鑫-集成高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智能配电网
3、余贻鑫-集成高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智能配电网
③全社会成本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单位 电能供电成本已经或即将优于“集中式风火打捆和光伏火电打捆 +大规模远距离输送模式”的单位电能供电成本。
II.集成高比例分布式电源
分布 式储 能
分布式发电
需求侧管理
1)需求响应(需求侧管理)
①我国工业用电的节省潜力十分巨大。与此同时第三产 业负荷和居民负荷具有可平移负荷(电网友好用户)的 充分潜能,这种能力有助于降低电网的峰谷差率,和在 紧急情况下支援电网。为此需要开发需求响应。
1. 网络现代化
2. 通讯标准和互联规则(国家、IEEE、IEC和电力公司的标准 规约、信息模型、功能何等互联) 3. 集成的规划和运行:输电运行员(TSO)/独立系统运行员 (ISO),配电系统运行员(DSO)和分布式能源的集成 规划和运行 4. 明智得政策和管制:从实验室测试到仿真到实地部署到基 于事实的信息
电网互联的价值: 可靠性 机组启停 能量交易 电压质量 效率
分布式电源与电网集成的 价值: 韧性 电压支撑 配电优化 减少排放 需求响应 减低损耗
挑战性问题:如何把所有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发电, 分布式储能,需求响应,电气车辆)与电网集成
4)配电网集成高比例分布式电源的基础
IV. 智能配电网
1. 智能配电网的工程与技术组成
配电数据 通信网络 智能用电 先进的传感 测量技术
DFACTS 技术
先进的保护
DMS
控制技术
高级资产 管理 高级量测 体系 高级配电 自动化
分布式电源
并网技术
其 中 DFACTS 技 术 作 为 FACTS 技 术 在 配 电 系 统 应 用 的 延 伸 ( 又 称 Customer Power 技术)已成为改善电能质量的有力工具。 目前主要的DFACTS装置有: 有源滤波器(APF)、动态电压恢复器(DVR)、配电系 统用静止无功补偿器 (D—STATCOM)、固态断路器(SSTS)等。其中APF 是补偿 谐波的有效工具; 而DVR通过自身的储能单元, 能够在毫秒级内向系统注入正常电 压与故障电压之差, 因此是抑制电压跌落的有效装置。
该准则是在电网运行和管理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 ,已为电力系统近百年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其开放 、互联、对等和分享的特点与后来的互联网一致。 其核心是认定,在规范约束下可通过局部利益最大化 来实现总体利益最大化。
①在以燃煤火电为主要调节容量(现时如此)的情况下,仅靠大规 模远距离输送模式,不能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远景目标
3)太阳能和风能波动性的挑战
风能和太阳能的间歇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储能价格贵
4)为何需要聚焦分布式
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开发长时期以来以采用在西北地区 集中开发(见左下图),发然后经2000km以上输电线( 如特高压直流)向东部输送的模式,致使弃风弃光严重。 ---原因是区域互联线路上的功率必须on schedule,数 值相对平稳。
系统中装有 8*1000M W超超临界 和 8*600MW 超临界机 组,并假设 均参加调 峰; 负荷峰值 10000MW ; 模拟8760小 时的风光曲 线和负荷曲 线,实现机 组启停优 化; 实现风火比
安装1500万kWh的蓄电池,SOC 取值范围为0.1至0.9
调动需求侧响应资源,把每天总 用电量的8%从峰荷时段转移到低 谷时段 同时采用以上4种措施
需要对各类配电馈线技术组合进行协调评估
需要保证配电网络的安全性(节点电压、馈线电流)、保证重要 负荷供电的连续性与韧性、保证联络线上的计划安排与集群内的 优化调度(电压与无功优化,分布式机组启停优化与网络重构)
光伏系统
基准场景——没有光伏 光伏渗透率1 光伏渗透率2 光伏渗透率3 更高的渗透率……
集中式发电 输电系统 子输电系统 变电站
发电容量和 辅助服 务 电压和频率稳定 增加输电计划调整 约束 备用潮流与无功平 衡 常见的容量、电压 以及保护问题 局部电压和 长输电线路的容量
频率支撑
提 高 渗 透 率
网损降低 输配电系统节 省的容量 网损降低
提 高 渗 透 率
配电系统 用户
电压支撑
3)集成高比例分布式太阳能和风能电源 对配电网的价值
1500
光伏电站
1212
1374
光伏容量(万kWh)
1000
855
500 174154
0 80 205 139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两种模式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 局
互联电力系统理论
互联电力系统理论提出了“控制区”的概念,它可能是 历史上原本独立的电力系统,也可能是按地理边界、行 政边界或市场而划分的。 各控制区按照如下准则工作:控制区内发电的调节需要 随时吸收其内部负荷的变化,即使发生大的扰动也要自 行解决;区域电网之间联络线上的功率均按功率交换计 划工作,为了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该计划值在一天内 会平稳在少数几个水平上。 现代术语中,控制区定义了互联网络的接口并概述了内 在运作方式。控制区是互联电力系统的基本单元,并且 必须维持包括交易安排在内,实现瞬时供需功率的平衡 。
我国某大型城市在夏季峰荷 时刻的负荷构成比例。
②合理管理和安排PHEV和V2G---电气车辆,不再仅仅是
一个大功率的电器(7kW充电4h),同时也可成为电网中蓄 能装置,其充放电是否合理对电网影响很大,需要合理管理 和安排(需求响应)
充电模式 放电模式
22
2)渗透率对电网的技术影响
能源,容量 和辅助服务
0.6 0.4 0.2 0 2000 4000 6000 Time /hour 8000
0.6 0.4 0.2 0 2000 4000 6000 Time /hour 8000
受端系统可用调节容量减小、峰谷差率增大,其核心原因是大规模远距离输 送模式的输送功率只能作为“基底负荷”,如图所示,联络线路上的功率需 维持分段恒定的计划功率。
注:互联电力系统理念与微网
I. 能源革命的实现高度依赖未来高比例、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何谓高比例(>60%)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长期目标 习近平主席于2015年的巴黎大会上承诺,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
放比2005年下降60%~65%。
---倒逼和可行
各类电量的构成
典型日机组组合调度分析
我国主要是火电为调节容量,很小
在以火电为调节容量的情况下,“大规模远距离输送”无法实 现能源革命所必须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
②在采用就地开发与消纳模式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改善措施后,风电和光伏发 电比例可以达到60%以上,非常接近2050年的高比例目标63%
改造火电机组,机组最小出力降 低至额定容量的20% 20台燃气机组替代8台超超临界机 组
3) 微网(Micro-Grids)与大电网的无縫链 接是perfect
满足互操作性标准,即插即用(互联、开放) 正常时,保持系统联络线功率按计划(互联与分享),内部 调度自行决定(对等); 事故时孤网运行(对等) ; 事故后黑启动(互联)。
注: 互联电力系统理念与微网 ✓ “控制区”是群,互联电力系统是群集。与大电网无缝连接的微电网的构 思实际上是群集思想向低电压配电网的一种延伸,每个微电网当中都装有 EMS,按照类似控制区的模式运行。 ✓ 由于其规模较小,且与系统其他部分间的电气联系紧密,不涉及火电机组 启停问题,所以它与系统其他部分的交互计划可以变更的频繁一些; ➢ 每一个既定的微网都存在不同水平的聚合、控制和优化,而它们将会大大 地依赖于为管理微网而建立的规则。这些规则将控制特定的微网和较大互 联电网之间的交互,以及微网之间的交互大化。
2050年的发电情况: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将达到85%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 比重达到91%;风电和光电之和占总电量的比例达到63%;火电将急剧减少 。 2015年4月,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 究”
2)何谓分布式电源?
指在用户所在场地或附近建设安装、运行方式 以用户侧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且以配电 网系统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发电设施或有电力输出的 能量综合梯级利用多联供设施。 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 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发电等技术类型。
重复该过程 数百次以获 得许多可能 存在的场景
Distribution Feeder 光伏设备对配网馈 PV Impact Heat Map 线影响的热度图
光伏的影响
光伏量测结果 (分布式光伏等)
提高光伏渗透率 直至系统越限
√
III. 微网与大电网的无缝连接是完 美的电网
1). 微网的定义
美国能源部微网交流群(MEG)把微网定义为,带有 明显定义了的电气边界的互联的负荷与分布式发电 群,相对于电力公司它是一个单个可控的实体。为了 使它能够以联网或孤岛这两种模式运行,微网可以与 电网连接和断开。
5)与集成DER相关的配电网现代化
系统运行员解决 网络扩建 中央电压控制 静态无功补偿器 分布式储能 (配电网) 网络重构 交互解决
基于电价的需求响 应
直接负荷控制 随需应变的无功 随需应变的切负荷 广域电压控制
分布式电源拥有者 解决 分布式储能 (用户系统) 自消费 功率因数控制 直接电压控制 基于频率的甩负荷
根据乐观的规划方案,采用大规模远距离输送模式时:①风电和光伏 发电所占打捆电能的比例仅34%左右,这意味着仅就送端系统而言, 每发出1kWh的可再生能源电能需要发出2kWh燃煤火电,这与能源 革命的初衷相悖;②受端系统最大可再生能源电量渗透率仅15%。
1 0.8
1 0.8
Power /p.u.
Power /p.u.
集成高比例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 智能配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