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循环钻孔灌注桩

反循环钻孔灌注桩

. . . .
w. . .v
反循环钻孔灌注桩

一、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工序要点:
(1)规划布置施工现场时,应首先考虑冲洗液循环、排水、
清渣系统的安设,以保证反循环作业时,冲洗液循环通畅污
水排放彻底,钻渣清除顺利。
(2)及时清除循环池沉渣。
(3)钻头吸水断面应开敞、规整、流阻小,以利防止砖块、
砾石等堆挤堵塞;钻头体吸口端距钻头底端高度不宜大于
250mm; 钻头体吸水口直径宜略小于钻杆内径。
(4)钻进操作要点:①砂石泵起动后,应待反循环正常后,
才能开动钻机慢速回转下放钻头至孔底。开始钻进时,应先
轻压慢转至钻头正常工作后,逐渐加大转速,调整加压力,
以不造成钻头吸口堵水为限度。②钻进时应认真仔细观察进
尺情况和砂石泵的排水出渣情况;排量减少或出水中含钻渣
较多时,应控制给进速度,防止因循环液比重太大而中断反
循环。③钻进参数应根据不同的地层情况,桩径,并获得
砂石泵的合理排量和钻机的经济钻速来加以选择
和调整。④加接钻杆时,应先停止钻进,将钻具提离孔底80~
100mm,维持冲洗液循环1~2min,以清洗孔底并将管道内的
钻渣携出排净,然后停泵加接钻杆。⑤钻杆连接应拧紧上
牢,防止螺栓、螺母、拧卸工具等掉入孔内。 ⑥钻进时
. . . .
w. . .v
如孔内出现坍孔、涌砂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将钻具提离孔底,

控制泵量,保持冲洗液循环,吸除坍落物和涌砂,同时向孔
内输送性能符合要求的泥浆,保持水头压力以抑制继续涌砂
和坍孔,恢复钻进后,控制泵排量示宜过大,避免吸坍孔壁。
⑦钻进达到要求孔深停钻时,应维持冲洗液正常循环,清洗
吸除孔底沉渣至返出冲洗液的钻渣含量小于4%为止。起钻时
应注意操作轻稳,防止钻头拖刮孔壁,并向孔内补入适量冲
洗液,稳定孔内水头高度。

二、反循环钻孔灌注桩的工艺流程图
. . . .

w. . .v
三、影响桩体质量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1 、 影响桩身上部强度的原因分析
. . . .
w. . .v
(1)钻孔灌注桩在承受垂直荷载压力的时候,以桩顶位

置所受的压力最大,下部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但钻孔灌注
桩的成桩工艺与实际受力状况相反,往往是上部混凝土的强
度低,中下段混凝土的强度高,若不严格控制,容易出现桩
上段强度达不到质量要求的情况。除此之外,还容易出现缩
颈、孔壁塌落、孔底沉淤、桩身空洞、蜂窝、夹泥等质量缺
陷,造成桩基承载力的下降,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 按
照施工规范的规定,钻孔后要彻底清除孔底的淤泥,但在实
际施工过程中,很难将淤泥彻底清除,于是在浇灌第一斗混
凝土进行封底施工时,孔底沉积的淤泥必然混入混凝土中。
由于用导管灌注的水下混凝土是从下往上顶升的,先灌入的
混凝土顶升于孔的上面,这样就容易出现桩上段强度较低的
现象。

2) 浇灌混凝土时,若导管插入混凝土之内过深,浇注
速度又较快,则容易在孔体深部沉积较多的骨料,加上振捣
过程所造成的混凝土的离析,也容易导致桩体上部强度较低
的质量问题。
(3)埋设护筒的周围土不密实,或护筒水位差太大,或
钻头起落时碰撞引起质量问题。
(4)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
护筒周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以及护筒内水位不高。钻进速度
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
也会引起孔壁坍陷。
. . . .
w. . .v
(5)钻机安装就位稳定性差,作业时钻机安装不稳或钻

杆弯曲所致;地面软弱或软硬不均匀;土层呈斜状分布或土
层中夹有大的孤石或其它硬物等情形,以至造成成孔后桩孔
出现较大垂直偏差或弯曲。
(6)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泥浆比重过小或泥
浆注入量不足而难于将沉渣浮起;钢筋笼吊放过程中,未对
准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坍落桩底;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
致使泥浆沉积,以至造成桩底沉渣量过多。
2.成桩质量的控制措施
2. 1 桩上段强度的保证措施为保证桩上段强度达到要
求,应从下述几方面采取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
(1)依据桩径和桩底的浓度,正确确定出第一斗混凝
土的体积,一般可取1.5~2.0m3,也可以按桩身的设计体积
的10%加以控制。
(2)成桩质量与桩身的浇注高度有关,一般控制成桩
高度高出设计桩顶标高0.5~1.0 m。待凿去高出部分的混凝
土后,剩余部分不应有浮浆和夹泥,混凝土标号应符合设计
要求,否则要返工重浇。
(3)导管插入混凝土内的长度应适宜,一般为2~6m ,
长桩可相应有所增加。
2. 2 桩身质量的保证措施
(1)工程施工前,应先做2个以上的试验钻孔,通过检
测钻孔的孔径、垂直度、孔壁稳定性和孔底沉淤等指标,用
. . . .
w. . .v
以核对所选设备、工艺方法是否符合技术要求。检测时,孔

壁的稳定时间应≮12h ,检测数目≮2个。对一些重要工程,
可视情况相应增加测径数量。
(2)护壁用的泥浆应满足护壁要求,液面需高于地下
水位0.5m以上,有条件时,以高于地下水位2m以上更好。
若护壁的泥浆胶体率低、砂率大,则不仅护壁性能差,而且
因其容重较大,势必产生沉淀速度过快的问题。一般来讲,
当在黏土或亚黏土中成孔时,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浆护壁,
控制排碴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1~1.2之间;当在砂性土质
或较厚的夹砂层中成孔时, 应控制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1~
1.3之间;在砂夹卵石或容易坍孔的土层中成孔时,应控制
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3~1.5之间。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测
定泥浆的相对密度、黏度、含砂率和胶体率等指标,使浇注
前孔底500mm 以内泥浆的相对密度≯1. 25 ,含砂率≯8%,
黏度≯28Pa·s.对一些直径<1m的小直径桩,即使在泥浆停
止循环期间,也要使孔内保持合理的泥浆液面。
(3)在混凝土灌注前的一段时间里,须保证孔壁的稳
定性,不能有缩颈或孔壁塌落现象发生。为保证孔底沉渣厚
度达到规范的技术要求(端承桩≤50 mm、摩擦端承桩及端
承摩擦桩≤100 mm、摩擦桩≤300 mm),以免影响桩的承载
力,钻孔到设计持力层以后,要对泥浆进行循环稀释来降低
相对密度,以清除泥浆中悬浮的砂子、石渣。除此之外,还
要使用真空泵通过管道伸向桩底吸走端部沉渣,要求严格
. . . .
w. . .v
时,在安放钢筋笼后、下放导管之前仍要进行吸渣处理。

(4)吊放入孔的钢筋笼不得碰撞壁孔,不得有变形损
坏。吊放后,先将钢筋笼在垂直位置上固定好,然后进行第
二次清孔,检测孔底的淤泥厚度,符合规定后,于0.5h之
内开始混凝土的灌注施工。
(5)使用的隔水栓直径应与导管内径相配,同时具有
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顺利排出。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
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水下混凝土必须
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通过实验室确定,坍落度宜为
18-22cm,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导管直径和钢筋笼主
筋最小净距的1/4,且应小于40mm。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
和缓凝,水下混凝土宜掺外加剂。应确保导管连接部位的密
封性,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为0.6-1.0MPa,
以避免导管进水。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应缓缓倒入
漏斗的导管,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塞。在施工过程中,
应时刻监控机械设备,确保机械运转正常,避免机械事故的
发生。
(6)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定位准确,并与孔口固定牢固。
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加剂,防止混
凝土顶层进入钢筋笼时流动性变小,混凝土接近笼时,控制
导管埋深在1.5-2.0m。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
土浇注的标高及导管埋深,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3m
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导管在混凝土面的
. . . .
w. . .v
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2-4m,不宜大于5m和小于1m,严禁

把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当发生钢筋笼上浮时,应立即停止灌
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面的标高,提
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失。
(7)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一般是采用冲洗液清孔,
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冲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
土,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灌注混凝土前认真进行孔
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混凝土灌注量。混凝土浇注过
程中,应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深,提升导管
要准确可靠,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
比,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损失应满足
灌注要求。在地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
进行处理,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应从导
管内灌入,要求灌注过程连续、快速,准备灌注的混凝土要
足量,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停水。帮扎水泥隔
水塞的铁丝,应根据首次混凝土灌入量的多少而定,严防断
裂。确保导管的密封性,导管的拆卸长度应根据导管内外混
凝土的上升高度而定,切勿起拔过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