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新课标卷)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被尊称为“经”,人所共知。但是,为何叫“经”?一般人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经”本来是指编织的竖线。《说文·糸部》:“经,织从(纵)丝也。从‘糸’,‘巠’声。”(从段注及王筠句读本)段玉裁注:“织之从(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徐灝笺:“盖织以经为主而后纬加之,经者所以织也,经,其常也。戴氏侗曰:凡为布帛,必先经而后纬,故‘经始、经营、经常’之义生焉。”纺织前,先把竖线设置在织机两端的横杠上,使它们与横杠垂直排列,并固定不动,以便纬线来回编织,这些竖线就是经线,“经”正因为它是竖向(纵向)的而得名。

上古时期的书籍,是使用竹简、木片作为载体的。这些用来写作的竹简、木片,需要用柔软而坚韧的线绳之类加以编联,才能成篇。《论衡·量知》:“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章太炎《国学讲演录》:“今人书册用纸,贯之以线。古代无纸,以青丝贯竹简为之。用绳贯穿,故谓之经。”这样,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开始把书籍、文章称为“经”,如《墨子》中有《经》上、下篇,又有《经说》上、下篇。《淮南子·本经》:“经,书也。”

由于经线是编织的枢纽、关键,“经”就引申指常行的义理、准则。《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高诱注:“经,理也。”《易·上经》陆德明释文:“经者,法也。”同时,经线是固定不动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纵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这样,“经”字也就有了“恒常”的意思。《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孔颖达疏:“‘经’训‘常’也、‘法’也。”于是,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被称为“经”。这些书之所以具有权威性,是因为其中所讲的道理可以成为人们平常行事或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则且不可随意更易,而这也正是它们被称为“经”的原因。

《春秋繁露·重政》:“经、传,大本也。”于是乎,诸子中的主要各家都有了经书。例如:儒家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道家有《道德经》;法家李悝作《法经》六篇,《韩非子》书中《内储说》和《外储说》诸篇中有“经”和“说”两部分;《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书七部,称为“医经”;战国时期甘德、石申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被后人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可见,被奉为经典的著作,几乎各个门类、每种学派都有,正如谢觉哉《关于相猪》一文所说:“相马有马经,相牛有牛经,相猪也有猪经。”只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才被更多的用来指称儒家经典,如“五经”、“九经”、“十三经”。

(摘编自任继昉《“经”论》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的本义是指织布时织机上的竖线,后来人们才用它来尊称那些典范著作和宗教经典,两者没有太大联系。

B.根据段玉裁为《说文·糸部》所做的注和徐灝的笺可知,经线比纬线更为重要,织布时要先设置经线而后才有纬线。

C.“经”有“经始、经营、经常”的意思,这些意思是人们根据织布时经线的作用,从“经”的本义中引申出来的。

D.与纬线不同,织布时经线是固定不动的;因为这些设置在织机两端横杠上与横杠垂直排列的线是纵向的,所以被称为“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之所以把书籍、文章称为“经”,是因为上古时期的书籍以竹简、木片为载体,这些竹简和木片需用经线加以编联。

B.《吕氏春秋》中“是非之经,不可不分”一句表明,此时的“经”可指常行的义理、准则,而恒常之意则是后来产生的。

C.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经书有可以成为人们平常行事或从事某种职业的准则且不可随意更易,这是它们被称为“经”的原因。

D.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几乎都有经书,这正如谢觉哉在《关于相猪》一文中所说“相马有马经,相牛有牛经,相猪也有猪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虽然开始把书籍和文章称为“经”,但此时的“经”与后来指代典范著作和宗教经典的“经”,意思并不完全相同。

B.人们之所以用“经”来指称那些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书籍,与经线是编制的枢纽、关键且具有固定不变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C.诸子中的主要各家都把本学派的著作奉为经典,这是因为《春秋繁露·重政》中“经、传,大本也”的观点让他们认识到经的重要性。 D.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多指儒家经典,而在此前,各家经典

都可称“经”,儒家经典并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清之,字子澄,临江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调万安县丞。时江右大侵.,郡檄视旱,徒步阡陌,亲与民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实。州议减常平①米直.,

清之曰:“此惠不过三十里内耳,外乡远民势岂能来?老幼疾患之人必有馁死者。今有粟之家闭不肯粜,实窥伺攘夺者众也。在我有政,则大家得钱,细民得米,两适.其便。”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规画防闲,民甚赖之。帅龚茂良以救荒实迹闻.于朝,又偕诸公荐之。茂良入为参知政事,与丞相周必大荐清之于孝宗。召入对,首论:“民困兵骄,大臣退托,小臣苟偷。愿陛下广览兼听,并谋合智,提要挈纲而力行之。古今未有俗不可变、弊不可革者,变而通之,亦在陛下方寸之间耳。”改太常寺主簿。丁内艰,服除,通判鄂州。鄂俗计利而尚鬼,家贫子壮则出赘,习为当然,而尤谨奉大洪山之祠,病者不药而听于巫,死则不葬而畀诸火,清之皆谕止之。差权发遣②常州,改衡州。先是,郡饰厨传以事常平、刑狱二使者,月一会集,互致折馈。清之叹曰:“此何时也?与其取诸民,孰若裁诸公。吾之所以事上官者,惟究心于所职,无负于吾民足矣。岂以酒食货财为勤哉?”清之自常禄外,悉归之公帑,以佐经用。至之日,兵无粮,官无奉,上供送使无可备。已而郡计渐裕,民力稍苏。归,筑槐阴精舍以处来学者。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而清之疾作,犹贻书执政论国事。诸生往候疾,不废讲论,语及天下,孜孜叹息,若任其责者。周必大来视疾,谓曰:“子澄其澄虑。”清之气息已微,云:“无虑可澄。”遂卒。

(《宋史·刘清之》) 【注】①常平:古时用以平抑粮价的粮仓。 ②权发遣:宋代官制,相当于知州。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江右大侵. 侵:饥荒。 B.州议减常平米直. 直:价钱。 C.两适.其便 适:恰好。 D.帅龚茂良以救荒实迹闻.于朝 闻:上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清之卓有政绩的一组是((3分) ①徒步阡陌,亲与民接 ②规画防闲,民甚赖之 ③提要挈纲而力行之 ④与其取诸民,孰若裁诸公 ⑤清之皆谕止之 ⑥已而郡计渐裕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清之了解民情,所提救灾措施符合实际。他任万安县丞时,当地发生旱灾,他亲到田间了解旱情;他提出的救灾措施让州里的百姓无论远近均蒙其利。

B.刘清之性情刚直,敢于进谏。孝宗向他征询意见,他直陈时弊并劝孝宗在广纳意见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事情努力推行;他认为皇上的意愿是革除时弊的关键。

C.刘清之不讨好上级,却能体恤百姓。他到衡州任职后,州里为讨好常平、刑狱两方上级使者花费公款聚会送礼,为减轻百姓的负担,他废止了这种做法。 D.刘清之有疾在家,仍关注朝政。光宗时,他被再次起用,虽因有病不能赴任,仍写信给执政者表达对国事的看法;学生看他时,他也常为天下事叹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请均境内之地为八,俾有粟者分振其乡,官为主之。

(2)吾之所以事上官者,惟究心于所职,无负于吾民足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①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注】①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8.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前两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第三联为什么要描写去雁和孤云?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 常。 , 。(屈原《离骚》)

(2)(2)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 ______。_____ 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举酒属客, , 。(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部长的小猪 【南斯拉夫】布·努希奇 圣诞节前,我买了头漂亮的小猪。全家人一个挨着一个地摸它,都叫声:“哎哟!”我第一个摸,第一个叫“哎哟”;其次是我的妻子,再其次是我的岳母,我的小姨子,我的孩子们和厨娘。大家你摸一下,我摸一下,你“哎哟”一声,我“哎哟”一声。

除此之外,我听从岳母的忠告,把神父请来给小猪举行牺牲前的净化仪式。在这一切都做妥当之后,我们方才安下心来做日常琐事。

就在我们每个人都忙着各自的事情的时刻,厨娘一头闯进来,直嚷:“小猪跑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