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当代文学思潮 ppt课件

现当代文学思潮 ppt课件

主讲人:禹权恒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对象
中国现代文学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现象,它 既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又有自 己独立存在的规范。
国内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 指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但在实 际研究中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将中国现 代文学思潮的所指理解得较为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 学是指“五四”至1949年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 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理解得相对 狭窄,
1、现实主义思潮 2、浪漫主义思潮 3、现代主义思潮 4、左翼文学思潮 5、自由主义思潮 6、无政府主义思潮 7、精神分析思潮 8、世俗化思潮 9、新历史主义思潮
刘中树、许祖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
杨春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册),南京大学思潮 史。
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 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 张。
所谓“思潮”是指一个外来概念,其英文名为a trend
0f thought (or an ideological trend),其意是指 “思想倾向”;而“文学思潮”的英文名则为:a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其意是指“文学中的 思想倾向”。
2、其次,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直接受到外国文学思潮的 影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又一个重要 而明显的特征:开放性。
再次,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一方 面反传统,一方面又割不断对传统的眷恋,这也就构 成了它自身的矛盾。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化、社 会化特征。
许志英、邹恬:《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上下册),南京大学 出版社。
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一、 现实主义概念的源起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 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
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 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 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 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 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 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现实主义“客观再现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涵义在 卢卡契的论述里得到了最深入的阐释。这位现实主义 最忠诚的信仰者和最后的辨护师撰写了大量论著,总 结现实主义艺术经验,回应现实主义在20世纪遭受的 挑战:
R·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追溯了现实 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 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 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 19世纪的写实文学。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 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 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 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 现实主义信条。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本质及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本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以文学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文化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特征
1、首先,它是建立在崭新的历史与逻辑基点上的文化 思潮。这个历史基点就是“人的发现”;逻辑基点就 是“人的意识”。这一点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最根本 的特征。
二、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 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 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 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 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 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
同时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 虽然昙花一现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风具论战性而产生
广泛影响。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
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 卫品格。迪朗蒂曾明确地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 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 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表示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 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 的东西”。
一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 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 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 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 的准则。
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 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 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 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 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
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
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
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
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 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 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 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
希冀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 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 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
R·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 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飘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 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 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 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 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