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HU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2015年第2期双月刊(第6卷·总第26期)No.2,2015Bimonthly(Vol.6,Serial No.26)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一)县域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13年,安徽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92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增幅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从2005年起连续第9年增幅高于全省。
2014年一季度,安徽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1858.2亿元,同比增长9.4%,增幅比全省低0.2个百分点。
(二)县域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13年,安徽省县域农业增加值1874.2亿元,比上年增长3.7%,增幅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
主要农产品中,粮食产量3083.2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油料产量194.4万吨,比上年增长0.3%;棉花产量28.9万吨,比上年下降7.6%;肉类产量349.9万吨,比上年增长2.5%。
涡阳、蒙城、怀远、霍邱、寿县等11县粮食产量超百万吨,占全部县域粮食产量的40%以上。
常用耕地面积稳中有增,由上年的337万公顷增加到337.7万公顷。
2014年一季度,安徽省县域农业增加值265.1亿元,同比增长3.9%,增幅比全省低0.1个百分点。
(三)县域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13年,安徽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9632户,比上年净增1468户,增长18.8%,增幅比全省高2.3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幅比全省高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93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幅比全省低2.1个百分点;工业化率46.5%,比上年高0.4个百分点,19县(市)工业化率超过50%,其中当涂、繁昌等6县(市)超过60%。
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安徽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10368户,比上年年末净增736户;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74.4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比全省高0.8个百分点;一季度县域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3398.6亿元,同比增长15.6%,增幅比全省高3.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68.1亿元,同比增长19.9%,增幅比全省低1.2个百分点。
(四)县域投资、消费增势较好2013年,安徽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8199.8亿●区域经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窦祥铭(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桥梁,关系着“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关系着安徽省经济社会能否协调发展,关系着“美好安徽、美好乡村”能否全面实现。
文章以安徽省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首先概括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其次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剖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机遇挑战;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638(2015)02-0060-06DOI :10.13454/j.issn.1674-8638.2015.02.011收稿日期:2015-01-03作者简介:窦祥铭(1986-),男,安徽太和人。
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元,比上年增长23.2%,增幅比全省高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幅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
2014年1-4月,安徽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2430.6亿元,同比增长19.8%,增幅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消费品(商品)零售额293.7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全省高6.6个百分点。
(五)县域进出口降幅较大2013年,安徽省县域进出口总额9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出口8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二者增幅分别比全省高17.8和28.5个百分点。
2014年1-4月,安徽省县域进出口总额24.5亿美元,同比下降22.5%(全省进出口同比增长4.2%),其中出口20.6亿美元,同比下降28.8%,降幅比全省高19.3个百分点,全省34县(市)进出口同比下降,其中净减少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宁国、巢湖、芜湖、肥东等7县(市)。
(六)县域实际利用外资增势减缓2013年,安徽省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增幅比全省低0.9个百分点。
2014年1-4月,安徽省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全省低7.2个百分点。
其中,皖江37县(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3亿美元,同比增长17.2%,增幅比全省低4.7个百分点;皖北17县(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4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增幅比全省低5.1个百分点。
(七)县域财政收支稳中有升2013年,安徽省县域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达10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增幅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全省8县(市)财政收入超过30亿元,其中肥西突破50亿元,当涂、凤台突破40亿元;财政支出18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幅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
2014年1-4月,安徽省县域财政收入386.8亿元,同比增长9.9%,增幅比全省低1.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623.7亿元,同比增长8.9%,增幅比全省高4个百分点。
(八)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比提升2013年末,安徽省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108.6亿元,占全省贷款的26.8%,比年初增加897.2亿元,增量占全省的32.5%。
2014年4月末,安徽省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563.7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比全省高5.8个百分点,占全省贷款的27.5%,比年初增加455.1亿元,增量占全省的39%。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县域经济增速明显回落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速呈明显回落的态势。
2013年安徽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由上年的13.3%回落到10.6%,领先全省幅度由1.2个百分点缩小为0.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由48.8%下降为48.4%。
以皖北县域为例,2013年皖北17县(市)地区生产总值2650.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增幅分别比全省县域、全省低0.7和0.5个百分点,且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明显大于全省。
2014年一季度安徽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由上年同期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变为低0.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由47%下降为46.8%。
(二)县域间发展不平衡安徽省县域区域环境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加之县域多按照“画地为牢”的方式发展各自经济,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措施,不能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造成县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2013年安徽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达464亿元(肥西),最低的仅为18.9亿元(石台),最高县是最低县的24.6倍;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达67230.2元(繁昌),最低的仅为5482.3元(临泉),最高县是最低县的12.3倍;县域财政收入最高的达50.1亿元(肥西),最低的仅为1.9亿元(石台),最高县是最低县的26.4倍。
(三)县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近年来,安徽省县域产业结构虽有所改善,但层次依然偏低,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的现象。
从农业看,农业比重依然偏高,2013年安徽省半数县(市)农业占比超过20%,且农业生产种植单一,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其对县域经济和县级财力贡献有限。
从工业看,2013年安徽省县域煤电、冶金、水泥建材、化工等行业比重较大,这些行业消耗大、污染重,且行业收益趋于下降,如繁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利润、当涂黑色金属冶炼业利润、铜陵有色金属冶炼业利润分别比上年下降1.3%、25.8%、84%。
从服务业看,2013年安徽省县域服务业占比仅为26.6%,分别比全省、全国低6.5和19.5个百分点,且服务业产业层次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难以对县域经济增长形成新的支撑。
(四)县域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县域财力不足一直是困扰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
安徽省多数县(市)要靠中央、省、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自给率低、运转比较困难[1]。
目前,安徽省县域普遍面临必须依靠自身努力消化许多刚性财政支出的压力,但随着建设园区、改善交通、提高社保等刚性财政支出的增长远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速,县域财政收支失衡较严重,2013年仅凤台、铜陵等5县(市)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其他县(市)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五)县域要素制约问题突出从资金支持看,2013年末安徽省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108.6亿元,占全省贷款的26.8%,远低于县域经济占全省份额的48.4%。
并且,金融机构贷款多倾向于大城市、大行业和优势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因企业自身效益不佳和缺乏有效的信贷担保机制,往往难以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加之国有商业银行为规避金融风险,不断收缩县域机构及其相关业务,导致县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担保难和融资难,县域经济发展由此陷入“贫困恶性循环”[2]。
从招商引资看,安徽省部分县(市)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对外资的吸引力相对较弱,2013年阜南、潜山等17县(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足2000万美元,其中石台、临泉未引入项目。
从人力资源看,安徽省县域人才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普遍短缺,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从科技创新看,安徽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限制了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是研发投入不足,2012年安徽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60.6亿元,仅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0.7%,比全省低0.9个百分点;二是研发成果较少,2013年安徽省县域发明专利申请量15971件,但授权量仅1095件,后者占全省的25.8%;三是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且分布很不平衡,2013年安徽省县域战略新兴产业产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0%左右,其中40%以上集中在合芜蚌地区。
(六)县域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基础设施供给充足,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经济规模的形成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近年来,安徽省县域的基础设施虽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交通不便、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信息网络不畅等薄弱环节,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政策机遇集中叠加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和依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3]。
如果说城市经济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那么广大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