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教育-现代汉语(北大第二版 下册)课件:5.3 词类(下).ppt

中职教育-现代汉语(北大第二版 下册)课件:5.3 词类(下).ppt


五、如何判别一个词的词性
1.直判法:是根据某类词的功能或形态特点,直接判定某 个词属于某一类。这是一种直接证明的方法。其公式 为:
凡符合A类的功能或形态特点的,属A类。 x符合A类的功能或形态特点, 所以,X属A类。
起码、总算、例如
• 2.排他法 所谓排他,是通过排斥其他各种可能,借以肯定只有某 种可能。这是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其公式为:
• 不同的语气词作用不同,比如“的”一般用于陈述语气 ,“吗”一般用于疑问语气。即便是都用于陈述语气, 不同的语气使得句子的意味有所不同,如: 他知道这件事的。 他知道这件事了。 他知道这件事呢。 他知道这件事吧。 他知道这件事啊。
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
• 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有所不同。语气助词“的 ”,用于句末;“的”字结构中的结构助词“的”,有时 也出现于句末。例如: 这件是姐姐在北京买的。 明天是会天晴的。 老王是负责销售的。
词类部分推荐书目
• 邢福义,1981/2003,《词类辨难》,北京:商务印书馆 。
• 郭 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 馆。

虚词部分所列举 的兼类词的例子皆如此。
他的论著很(多)。 他又(多)了一个头衔。 他精通(多)种外语。 (多)好的学者。 他走了(多)久?
同音同形词
只能怪你自己 那儿有个怪蜀黍
他在那雕像上刻了一个“XX到此一游” 现在时间是三点一刻
词类活用
• 有些词本来是甲类词,临时借用为乙类词,这种现象叫 词的活用,不是兼类。 我平时都喝葡萄酒,如果今天大伙儿都喝二锅头的话, 我也只好二锅头一下了。 眼光放远点儿,别太近视眼。
• 某些连词与介词存在区分问题,比如: 我和他都去过北京。 去北京的是我和他。 我曾经和他去过北京。和他去北京的人是我。
• 等距、换位等方式来帮助确认。 由于他不来,我们只好自己独立做了。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只好自己独立做了。
• 看其后的成分是名词性还是谓词性的来确认。
• 和: •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 • 以肉汁和饭饲之。(南史·孝义列传) • 烟和魂共远,春与人同老。(全唐诗) • 引水忽惊冰满涧,向由空见石和云。(全唐诗) • 跟: • 头痒搔跟,无益欲疾。(易林) • 诸军且跟着明皇入蜀。(宣和遗事) • 我跟你爹在他家吃酒,他还小呢。(金瓶梅词话)
• 词的活用往往是为表达需要,而临时借用,具备特殊的 修辞效果。下面是词类误用了。 ① *他手里拿着一把不太规格的螺丝刀。 ② *黄大姐的工作很模范。 ③ *两年前他被借调到地质勘探所科研去了。 ④ *同学们就在教室里开庆祝元旦的联欢。 ⑤ *只有进一步改善环境,提高居民素质,才能相称创建 文明城市的需求。 ⑥ *刚才来的是一位男性。
• 另外,当“的”用在动语和宾语之间时,可以表示行为 在过去发生。如“我在北京上的大学,在广州读的研究 生。” 这类句子强调动作的处所、施事、时间、方式等 ,被强调的对象前往往可以加上“是”,如“昨天是谁 锁的门”。
• 3.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附在名词性 、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构成比况短语,大多表示比 喻。如“木头一样”“发疯般”“很开心似的”, 比况短
• 介词短语主要作状语,修饰谓词。其次作补语,少数情况 下作定语,不能作谓语。如[从车上]下来、走<向世界>、 (关于成哥)的传闻
• 汉语的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有的词还处于过渡 阶段,什么时候是介词,什么时候是动词,主要看它是否
作谓语中心语,作谓语中心语的是动词,不是介词。试比 较:
作介词
• 2.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所 处的状况。
• “着”附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 的持续。如“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 “了”附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 实现。如“哥哥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 “过”附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曾经 发生或存在。如“她调侃地说:‘我见过无耻的,但没 见过你这么无耻的。’”
语前面往往还可以加“像”“好像”,如“像木头一样 ”“像发疯一般”“好像很开心似的”。
• 4.其他助词 • “所”常附在及物动词前,构成“所”字短语,如“各
尽所能,各取所需”中的“所能”“所需”。“所”也 常与“被”“为”配合构成“被……所……”“为……所……” 格式,表示被动,如“为情所困”。“所”是比较书面 化的助词。常用于“所+V+的”结构。 • “给”用在动词前,起加强语势的作用,如“这事儿把 我给感动坏了。”“ 拖鞋让小狗给叼走了。”“ 哎呀, 我给忘了!”
啊呀,<原来>冯在山就是老冯。 啊,是她, <原来>是她。 阿梅,你<原来>还在想着他啊
• 2.意义差异细微,区别模糊的时侯,看根本语法性质发 生变化,退化掉了某类词的功能或形态特征,同时获得 了别类词的一般功能或形态特征,词性才可能不同。 你的支持对我很重要/木头桌子”
• 他连这么好的酒都不喝 这种水果可以连皮吃 他连发三封信
能在主语前出现的是连词,不能的是副词。
助词
• 助词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常见的助词分以下几类: 结构助词:的、地、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 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 其他助词:所、给、连
•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都是后附的,读轻声。 而“所” “给”“连”是前附的,不读轻声。
或者是A类,或者是B类,或者是C类。(没有 别的可能) X不可能是A类,不可能是B类, 所以,x是C类。 空前、木然、人身
排他法,要综合运用各类词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六、何谓兼类和活用?
• 兼类: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具有两类或多类词的一般语法 特征,此为兼类现象。比如“报告”“理想”: “他已经向上级报告了最新情况”/ “他写的三份报告都 得到了上级的好评” “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工程的进展很理想”
兼类现象
• 1.意义不同,词性才可能不同: • 你死到哪里去了
怎么把时间定得这么死 她把棉袄咬得死紧
他(原来)的身体状况,比现在坏多了。 (定语) 他的身体状况,(原来)比现在坏多了。 (主语) 他的身体状况,现在哪能比得上(原来)?(宾语) 他的身体状况,现在比(原来)好多了。 (介词后) (原来)是(原来),现在是现在!
• “连”用在名词性、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词语前,与“都 ”“也”等相配合,构成“连……都……”“连……也……”等 格式。如“他连球都没摸过,更不用说参加比赛了。 ”“写给她的信,她连看也不看,就扔到一边了。”
语气词
• 语气词常用在句末表示语气,也可用在句中主语、状语 后头表停顿。常见的语气词主要有以下六个: 的了呢吧吗啊
• 这两个“的”的区别在于:第一,语气助词“的”,它( 连同句中可能出现的“是”)可以去掉;结构助词“的” ,它连同句中可能出现的“是”不能去掉。第二,结构助 词“的”,它的后边能够添加可以成为中心语的名词;语 气助词“的”,它的后边不能这么办。
语气词“了”和时态助词“了”
• 语气词“了”和时态助词“了”有所不同。语气助词“了”用于句末 ,它的前边可以是名词;时态助词“了”经常用于句中,而且紧跟着 动词。比如“他吃了饭了。”,第一个“了”是动态助词,第二个是 语气词。有的时候,“了”既用在动词后边,又出现在句末。这有两 种情况: 其一,“了”可能是语气词,如: 我走了,咱们后会有期。(过几天再来看您。) 你快去把头发给剪了! 例中的“了”,只表示情况变化,或者表示有所祈使,并不表示行为 的实现。这样的“了”还是语气词。 其二,可能是语气助词和时态助词的混合形式。如: 她去年竟然把自己的名字给改了。 例中的“了”既表示情况发生变化,又表示行为已经实现。这样的“ 了”两种“了”的混合形式。
• 1.结构助词,语音形式都是“de”, “的”“地”“得 ”分别用来标示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中心语 和补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还可以构成“的”字短语。
• 阅读文章时需注意:①定语后边必须用“的”,不能用 “地”或“得”。如“美丽的校园”,不能写成“美丽 地校园”“美丽得校园”。②状语后边通常用“地”, 但用“的”不算错。不过,不能用“得”。如“广泛地 传播”,也可以写成“广泛的传播”,但不能写成“广 泛得传播”。③补语前边通常用“得”,但用“的”不 算错。不过,不能用“地”。如“来得很意外”,也可 以写成“来的很意外”,但不能写成“来地很意外”。 1
现代汉语
主 编:黄伯荣 李 炜
第五章 语法
第三节 词类(下)
介词
• 介词用在以体词性成分为主的词语之前,构成介词短语 。介词后的词语表示与动作、性状相联系的时间、处所 、方式、施事、受事等。 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在、于、从、自、打、当、由 、沿、朝、向 表示依据、方式、方法、工具、比较:根据、据、依照 、遵照、 按照、按、靠、本着、用、通过、凭借、经 过、比 表示原因或目的:为、因为、以、为了 表示关涉对象:对、对于、关于、至于、跟、和、同、 与、向、给 表示施事、受事:被、叫、让、由、把、将
作动词
他用斧头砍树。 他用过斧头。
我比他高。
咱俩比一下。
给我买张票!
给我一支笔!
连词
• 连词的作用是把词、短语或句子连接起来,可以按照连 接的对象分成三类: (1)连接词或短语的有“和、跟、同、与、并、及、以 及”等。 (2)连接句子的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 要么、否则”等。这类连词常常配对使用。 (3)既可以连接词或短语,也可以连接句子的有“而、 或、或者、并且”。
• 兼名、形的:科学、标准、经济、民主、困难、矛盾 兼动、名的:病、建议、决定、领导、参谋、计划 兼形、动的:破、忙、明确、端正、丰富、密切 兼形、动、名的:麻烦、方便、便宜 兼类词与同形词不同。
名动形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
• 名词的一般语法特征是主要充当主语、宾语,能受名量短语修饰,不能受副 词修饰;动词、形容词主要充当谓语或谓语中的中心语,能受副词修饰,前 面不能受名量短语修饰;动词往往能带“着、了、过”或宾语;形容词还常 常充当定语,但不能带宾语。从这些一般的语法特征来看,“木头”是名词 ,“支持”是动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