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考纲展示命题探究基础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主要是成语)。
所谓“词语”,一是指常用词语,包括实词中的近义词、虚词和熟语;二是规范的词语,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
所谓“正确使用”,一是考查“使用”是否正确,二是在“使用”中考查。
(1)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近义实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
常见的命题形式包括判断词语使用正误、选出使用恰当的一组词语的选择题,直接根据语境填空的主观题。
(2)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种,对虚词的考查既有单独考查,也有将它和实词、熟语三者合并考查的形式。
(3)熟语是指汉语中所有常见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结,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中成语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方面。
(4)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设题时,常故意把词语的意义曲解得似是而非,试题的迷惑性很大。
重难点:1.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2.熟知有特定意义的词语。
[考法综述]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本考点几乎是必考题,成语的考查频率最高,辨析选用近义词语的考查频率加大,不容忽视。
做好这类试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有特定适用对象,有固定搭配,有特定句子成分的词。
命题法1 实词实词是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高考对“实词”的考查着重于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如“滋养”与“滋润”,“安静”与“宁静”。
同时,也会涉及一些同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如“太阳”与“日头”,“玉米”与“棒子”。
因此,考生必须掌握词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典例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踟蹰”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据此,第一空只能用“徘徊”。
“积聚”指积累。
“积淀”指积累沉淀,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方面。
第二空形容“智慧”,应用“积淀”。
“废寝忘食”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宵衣旰食”,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
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多用于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根据句意,第三空应用“废寝忘食”。
典例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________,源远流长,底蕴丰厚。
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________,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________,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________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滋养:供给养分,补养;养分,养料。
滋润:含水分多,不干燥;增添水分,使不干燥。
句中说的是荆楚文化对湖北国画的影响,故选“滋养”。
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
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有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
句中形容“风格多”,应选“多姿多彩”。
稳固:使安稳牢固;安稳而巩固。
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指在思想观点或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愿意改变。
句中强调主观不愿意改变,故用“顽固”,为贬义褒用。
锁定:使固定不动;最终确定;紧紧跟定。
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从使用对象看,应用“锁定”。
解题法1 近义实词辨析的方法高考主要考查近义实词的选用与辨析,侧重考查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而不是静态的词典中的固有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从意义方面辨析①看词义的轻重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是在表现事物的某些特征或程度上,往往有轻重之别。
我们辨析时就要注意区分。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都表示因某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程度不一样。
“损坏”的语意要轻,程度要小,而“毁坏”“破坏”则层层升级,程度加重。
“他损坏了公物”“他毁坏了公物”“他破坏了公物”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区别。
②看词义的范围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
例如:“报送”与“呈送”,前者范围大,可分送上、下、平级单位;后者只用于公文报告上级,范围小。
又如“局面”和“场面”,“时代”和“时期”,“战争”和“战役”这三组词都是前者比后者所指范围大。
③看词义的侧重点近义词一般有相同的语素,可以忽略;重点是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把握各自的词义侧重点。
如“诡辩”“狡辩”都指无理强辩,但“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指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陡峭”与“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重在“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2)从用法方面辨析①看适用对象有很多实词有特定的适用对象。
辨析适用对象的差异也是区分实词的方法之一。
主要看词语是用于自己还是用于他人,是表谦称还是表敬称,是适用于一般对象还是适用于特定对象。
如:爱护、爱戴爱护: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
爱戴: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又如:交换、交流交换: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具体的或所指范围较小的词,可以和“礼物”“意见”“资料”“产品”等搭配。
交流:搭配的对象则大都是意义较抽象的或所指范围较大的词,可以与“思想”“经验”“文化”等搭配。
②看成分搭配在语言实践中,词语之间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定,不能任意组合。
词语的搭配,一要合乎事理,二要合乎习惯。
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
③看词性语法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
如:启示、启事“启示”是启发的意思,作动词时,可作谓语;作名词时,可作主语或宾语。
“启事”是刊登或张贴出来的声明,如:征文启事、寻物启事,属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又如:公然、公开两个词语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
“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
“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可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
④看可数与不可数名词所代表的事物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有些名词可从可数与不可数方面辨析。
如:春秋、岁月“春秋”是可数名词,可以说三十二个春秋;“岁月”是不可数名词,不能说多少个岁月。
⑤看习惯用法有些词语意义虽然接近,但其习惯用法不同。
如:捉摸、琢磨“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
又如:释怀、消受这两个词的习惯用法多用于否定句中,一般都说“无法释怀”“难以释怀”“无福消受”。
(3)从色彩方面辨析词的色彩意义主要是指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有些词在指称客观事物或现象时表明了人们对该事物或该现象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这就是词的感情色彩。
例如:“果断”“决断”“武断”都有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的意思,但“果断”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决断”是中性词。
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
例如:“诞辰”与“生日”,“商榷”与“商量”,前者用于书面语,后者用于口语。
不过,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有时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也是可以活用的,比如褒词贬用、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谐词庄用等等。
这些都属修辞方面的问题,兹不详论。
①看感情色彩词语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
有时,通过词语的感情色彩就能准确答题。
如:“大肆”和“大事”,前者指无顾忌做坏事,贬义词;后者指大力从事,中性词。
又如“篡改”和“窜改”,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含贬义;后者指对文件、书籍、古书中文字的改动,中性词。
②看语体色彩词语语体色彩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庄重文雅),谦辞和敬辞。
如:父亲、爸爸,前者适用庄重的场合,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
见面、会见,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语。
“惠赠”与“敬赠”,前者敬辞,用于感谢对方赠送自己礼品;后者敬辞,表示自己有礼貌地送给对方礼品。
命题法2 虚词虚词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对于这部分内容,高考主要考查关联词的搭配是否得当、位置是否正确、关系是否合乎语境等;副词使用是否准确,介词使用是否恰当,偶尔也涉及助词的使用。
1.副词,一般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在句中常充当状语或补语。
如:①这办法好得(很)。
②这办法好(极)了。
“很”“极”这两个副词在句中作补语。
2.介词,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起,组成介宾词组,表示时间、地点或引入对象,表示工具、手段、方式等,在句中常充当状语、补语、定语等。
如:①(在教室)看书。
(表处所,作状语) ②(从早上)做(到晚上)。
(表时间,作状语,作补语) ③他(对这个人)的评价是正确的。
(表对象,作定语) 3.连词,用在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句群与句群之间,表示它们之间的各类关系。
如:表并列的关联词,既……又,不是……而是;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是……还是,与其……不如……,等。
典例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芙蓉街如潮的人流渐渐退去了,午夜的空寂也一样属于它,作为济南最具地域特色的一条老街,它繁华,又________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