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资料

《赤壁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资料


苏轼像
文 徵 明 行 书 《 赤 壁 赋 》

22岁中进士
26岁凤翔府签判
苏 轼徐
密州
自请外调杭州
的州 仕
湖州
元丰三年黄州

哲宗元年回京 元丰七年汝州
自请外调杭州 颖州 扬州 定州
逝世常州
62岁பைடு நூலகம்州
59岁惠州
‖背景介绍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
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 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 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 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 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 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 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文学知识
“赋” 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 现于战国后期, 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 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 文,指赋的形貌。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 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 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 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 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 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
《闲情赋》陶渊明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 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 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 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芜而为席,安弱体 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 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 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槛;悲扶桑之舒光, 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 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 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 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 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 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 式对偶 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赤壁赋
苏轼
‖预习检测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rénxū ) 2、桂棹( zhào ) 3、余音袅袅( niǎo ) 4、幽壑( hè ) 5、嫠妇( lí ) 6、愀然( qiǎo ) 7、山川相缪( liáo ) 8、舳舻千里( zhúlú) 9、旌旗( jīng )
10、酾酒( shī ) 11、横槊( shuò ) 12、渔樵( qiáo ) 13、扁舟( piān ) 14、匏樽( páo ) 15、蜉蝣( fúyóu ) 16、无尽藏( zàng )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翻译
(她)奏出的清越乐声使我心动,渴望(与她)接膝而坐作倾心的交谈。想要亲 自前往与她结下山盟海誓,却怕唐突失礼受之谴责,要倩青鸟使递送我的信辞,又怕 被别人抢在前面。心下如此惶惑,一瞬间神魂已经不知转了多少回:愿化作她上衣的 领襟呵,承受她姣美的面容上发出的香馨,可惜罗缎的襟衫到晚上便要从她身上脱去, (长夜黯暗中)只怨秋夜漫漫天光还未发白!愿化作她外衣上的衣带呵,束住她的纤 细腰身,可叹天气冷热不同,(变化之际)又要脱去旧衣带而换上新的!愿化作她发 上的油泽呵,滋润她乌黑的发鬓在削肩旁披散下来,可怜佳人每每沐浴,便要在沸水 中经受苦煎!愿作她秀眉上的黛妆呵,随她远望近看而逸采张扬,可悲脂粉只有新描 初画才好,卸妆之时便毁于乌有!愿作她卧榻上的蔺席呵,使她的柔弱躯体安弱于三 秋时节,可恨(天一寒凉)便要用绣锦代替蔺席,一长年后才能再被取用!愿作丝线 成为她(足上)的素履呵,随纤纤秀足四处遍行,可叹进退行止都有节度,(睡卧之 时)时只能被弃置在床前!愿在白天成为她的影子呵,跟随她的身形到处游走,可怜 到多荫的大树下(便消失不见),一时情境又自不同!愿在黑夜成为烛光呵,映照她 的玉容在堂前梁下焕发光彩,可叹(平旦)日出大展天光,登时便要火灭烛熄隐藏光 明!愿化为竹枝而作成她手中的扇子呵,在她的盈盈之握中扇出微微凉风,可是白露 之后早晚幽凉(便用不到扇子),只能遥遥望佳人的襟袖(兴叹)!愿化身成为桐木 呵,做成她膝上的抚琴,可叹一旦欢乐尽而哀愁生,终将把我推到一边而止了靡靡乐 音!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走近苏东坡
苏洵对苏轼、苏辙 的教育竭尽全力, 他鼓励儿子要像“轼 ”一样,登高望远, 积极上进,又要像“ 辙”一样为人忠厚,
处事稳妥。
‖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 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 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 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 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 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 派词人。
著名赋文
《闲情赋》陶渊明 《思旧赋》向秀 《洛神赋》曹植 《登楼赋》王粲
《恨赋》》《别赋》(南朝·梁)江淹 《登楼赋》王粲
《长门赋》司马相如 《采莲赋》萧绎
《闲情赋》陶渊明
此赋描写了一位作者日夜悬想的绝色佳人,作 者幻想与她日夜相处,形影不离,甚至想变成各种 器物,附着在这位美人身上。全赋沿用比兴手法, 情思缭绕,逐层生发,词藻华丽,变化自然,既写 出美女的姿色,又写出了美人良好的品德和崇高的 志趣。该赋所写十愿,有人赞曰:“如奇峰突起, 秀出天外,词采华茂,超越前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