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樊树志《国史大纲》
隋唐之际国家重归统一,比前代有更开放的文化格局。隋唐统治者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释、道于碰撞中有趋同倾向,合流的态势较为 明显。北朝到唐初,出为儒佛“内外两教,本为一体”。
——曹顺庆等编《中华文化概论》
——韩愈《论佛骨表》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 ,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 废疾者有养也。
——韩愈《原道》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 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共35张PPT)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 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共35张PPT)
韩愈在《原道》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 佛老的“道”。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 谓德。”道,概括地说,也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 “仁义道德” 。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 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翟文明主编《中国全史》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 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 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 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 儒”的思想历程。
(明)丁云鹏《三教图》(不能用于唐代)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便由先前的“百家之 一”变为“百家唯一”,从而形成儒家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西 汉中期,以儒家独尊为内核、以经学为主干的文化模式基本 定型,中国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从两汉到隋唐,中国文化 又从一统走向多元。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玄学崛起, 又有道教创制,佛教发展,从而形成二学(儒学、玄学)、 二教(道教、佛教)的相互融合、相互激荡。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 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共35张PPT)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 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共35张PPT)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 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 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况 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 令入宫禁?
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魏晋玄学思潮
唐朝《高逸图》(局部) 画中山涛(右二)、王戎(右四)、刘伶(左三)、阮籍(左一)为竹林七贤中人。 他们席地而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曹魏时期,何晏、王弼在注 《庄子》《周易》《论语》时,一反两汉经学繁琐、僵硬的学风, 摒弃谶纬阴阳灾异之说,以老庄思想赋予儒家经典新的内涵,援道 入儒,儒道合流,建立起一个新的思辨哲学体系——玄学。与两汉 重渊源和宗派,魏晋名士学从己出,喜欢独立思考清谈,玄学取代 经学,老子取代孔子,形成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汉代的经学,一失于迷信的谶纬,二失于繁琐的家法,只以师传只 说为是,三者的共性是拘泥,是僵化、是教条。重才轻德的曹操公开抛 弃儒家伦理,使儒家日趋式微。在大动乱的年代,经学化的儒家作为一 种社会规范,既不能成为治国安邦的方略、也不能成为功名利禄的捷径 ,更不能成为消灾避祸的屏障,人民纷纷探寻代替它的东西,道教、佛 教的兴旺是一个方面,玄学的出现是另一个方面。
——摘编自博士论文姜丰《浅析名教自然之辩》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 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 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 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 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 家(4次),他推崇佛教达到高潮。
北魏中期迁都洛阳后,佛教进一步繁荣,僧 尼从北魏初期的8万人急增到200万人……从公元 454年到公元477年,全国共兴建了6478所佛寺, 其中仅平城一地就有100多所。到公元515年, 佛寺增加一倍,洛阳城内多达1367所。
——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樊树志《国史概要》
冯友兰称玄学为: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魏晋年间,统治者披着纲常名教的外衣,政治残杀却非常频繁。士人试 图用“自然无为”消解虚伪。名教自然之辩是魏晋玄学的重要主题。老子崇尚无 为鄙弃有为,名教与自然是对立的。“正始玄学”代表王弼则把二者的关系解 释为本末、体用,提出“名教本于自然”。认为统治者不识自然无为为本,反而 着眼于刑名礼教,导致名教异化背离自然之道,导致混乱纷起,只有无为而 治,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名教的功能,实现社会理想和谐。
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信仰,是对神祗的祭祀与对祖 先的崇敬。没有深刻的教义,对人生种种终极关怀,不足以提供普 世超越的解释。来自印度的佛教填补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空间,而且 在其刺激之下,中国传统的神祗信仰,也发展为本土的宗教-道教。 此外,玄学之兴,使佛教有所假借,玄学的词汇适足为佛教借用, 用华言表达佛教的思想,即所谓“格义”,佛家经典不借老庄名词, 几乎不可能使中国人领会玄旨,“格义”用久了,正如借人衣服,久 假不归,竟成为自己的形相。
随着曹氏与司马氏两大集团争夺政权的斗争日趋激烈,斗争中清谈领袖何 晏被杀、王弼病死,魏晋玄学转向新的阶段“竹林玄学”。由于统治者虚伪狡诈 ,以名教为杀人工具,“竹林玄学”改变“正始玄学”积极入世,试图通过改造名 教进而实现治世理想的倾向,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逃避现实政治斗争, 追求个体精神境界的超越和自由,与作为宇宙最高秩序的自然之道直接沟通 。他们惊世骇俗的言行,痛恨的是成为工具的虚伪名教,他们期望的恰是名 教的本来目的:百姓淳朴、社会稳定,一切臻于理想、和谐的大同世界。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 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 (共35张PPT)
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发展
1. 概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思想发展的表现及特征 2.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思想发展为何会呈现出这一特征? 3. 唐朝韩愈的思想主张和目的是什么?在儒学发展史的地位如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