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复习深大建筑史

如何复习深大建筑史

■分析并比较穿斗式木构架和抬梁式木构架的特征。

■同类型建筑于某些朝代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早期宫殿。

城市■由于中国古代的城市几乎都筑有城墙,城门成为城墙内外人流物流流通的孔道,因此与城门相连接的道路也成为联系城内外的主干道,城市内部的主路网就由这些与城门相连的道路组成,这些道路通过城门通向城外以后,也为城门附近的关厢的形成提供了生长的轴线。

而在都城之中,还有一座皇城的存在,从生活的角度来看,皇城内聚居着大量人口,同样需要同外界进行人与物的流通,因此在都城中,皇城的城门对于城市道路网的结构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哪几个方面把握一座城市? 1.地理位置(即选址,考虑与地形要素如山和水的关系以及交通问题)2.水系处理3.布局特点1)内城与外郭的关系2)道路网与城门3)各类建筑(衙署或宫殿、市场、宗教建筑、居住)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道路网的关系4.与别的城市进行比较可供选择的实例:西安(汉唐长安)洛阳(北魏与隋唐时期)南京(六朝建康,明南京)开封(北宋东京)北京(元大都,明清北京)赣州苏州宫殿■1.把握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宫殿建筑单体与群体的变化过程。

2.每一阶段有哪些继承和创新,同时思考在变化过程中某些特点和做法消亡的原因。

■单体读图:1.形体:屋顶形式的选择、进深与开间的大小、外部台阶的高度与级数等等,与建筑等级表征的关系。

2.大木作: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使用了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表达,因此对大木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等级上的表现(如材的大小),还要注重对技术和艺术的发展进行分析。

3.小木作:图案、纹样、色彩是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的皇家建筑威严展现的一个方面。

■群体读图:1.“朝”、“寝”序列的分布。

每部分是如何展开的,两部分如何衔接,两部分在空间处理、轴线处理上的异同。

2.宫殿建筑在高程上的设计有何独特之处。

■如何读典例:注意对比。

如唐大明宫与明清北京故宫;法国凡尔塞宫和明清北京故宫等。

■如何思考:1.宫殿中各种功能的建筑和区域是依据什么组织起来的,尺度是如何把握的?对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有何可以借鉴之处?2.考察一下南京明故宫遗址,探讨南京明故宫选址的出发点和依据。

住宅■如何读文: 1.从礼制、城市制度、建筑技术等的发展理解住宅形制的演变;2.了解中国住宅主要构筑类型及其特点,体会不同住宅类型与当地文化、地理、气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从聚落概念理解人类群居生活方式,了解地缘、血缘影响下的聚落形成与发展。

■如何读图:1.在比较中概括\抽象出传统住宅的功能原型,和今天常用住宅的功能结构关系有何区别?2.学习各地对地方材料的使用方式:包括立面构图、构造原理、色彩搭配等;3.从路网、水系、公共空间的分布等理解聚落结构。

■如何读典例:1-北京四合院2-窑洞3-安徽村落4-安徽民居5-福建土楼6-干阑式民居7-藏族民居8-新疆民居吸取典例中利用自然条件、体现文化传统的各种经验,思考其对现实设计的影响。

■如何思考:在日常生活和旅行中关注各地住宅的形式、及其与当地生活习俗的关系,体验建筑之于生活的影响;关注民居中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各种设计手法,随时随地收集资料。

坛庙■如何读文:1:坛庙的主体建筑是坛(露天祭台)与庙(殿宇),分析二者在不同地域、民族及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关对于祭祀对象的研究:《神灵与祭祀》)2:总结不同类型的坛庙在祭祀对象、方位、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比较皇家坛庙与地方祭祀建筑的不同。

参见(曹春平论文)3:都城与礼制建筑:南郊祭天是皇帝代表自己的臣民与上帝之间的沟通,祭天的资格是天下共主的象征,祖(太庙)是祖先,社(社稷)代表以农立国之国家,因而礼制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成为都城的一个组成部份。

他们各自与宫城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读图:1.注意坛庙总体布局,体会如何利用不同的建筑组织空间序列。

参考傅熹年先生的研究成果,你认为傅先生的分析方式有道理吗?(引用傅先生的图)2.读光盘时,除了以上几方面还应注意建筑色彩、彩画等小木作所表征的等级;■如何读典例:不同类型的坛庙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可选择某一类型的坛庙分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群体1:分析总体布局的特点。

2:体会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如何满足精神的功能单体1:如何突出主体建筑。

2:分析建筑在体量、形式、装饰、色彩、用料等方面的特点。

3:单体中各种因素如何体现等级,并着重分析其象征意义■如何思考:1. 能否找到一些国外古代的相似性质的建筑?如果有,分析其异同;如果没有,为什么?2:在坛庙建筑中,通过那几种手段达到情感的积累,用以进行不同的祭祀活动;对今天的设计有何启示?陵墓■如何读图:1. 从图中认识陵墓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陵园建筑的组成关系,以及在处理地形时采用的手法。

2.认识陵墓中墓表、石像生、牌坊等建筑小品形象,并注意各个时代的风格演变。

■如何读典例:1、首先注意选址以及与地形的关系2、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生死观对于陵墓的影响3、每个时期的陵墓型制对前时期的继承和创造以及变化的原因中国古代建筑形制与活动密不可分,注意不同的陵墓形制与相应祭祀活动的关系。

以山为陵,以山为阙,以山为穴塔■如何读文:1.把握塔的类型划分,及其相应的构造特点和外部形象特征。

(可参阅《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部分章节郭湖生主编)2.典型实例,了解一下各类型的演变过程及各个时期的一些特点。

■如何读图:1.平面特点;外部形象;基本构造。

(可参阅罗哲文著的《中国古塔》,记述了中国古塔的起源和发展、类型和构造及重要古塔的介绍)2.不同材料的应用对其构造及形象的影响。

■如何读典例:1.书上塔的典例是一些基本案例,可参阅其它案例。

2. 分析各典例在体量、形式、装饰、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如何思考:1.塔的起源,演变过程及与寺庙的关系。

2.塔的形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石窟■如何读文:1、石窟的原型为印度的石窟寺;2、石窟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且年代较早;根据以上提示,具体方法如下:1、学习古建筑,溯源很重要。

适当地了解印度石窟寺的基本组织结构及形式,有助于弄清石窟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在原型的基础上走出了多远,如何为我所用;2、掌握石窟发生发展的阶段性,可以从侧面了解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社会风气、建筑建造理念的演变及阶段性特征;3、有兴趣着者不妨在中国地图上标示出石窟的分布图,这样能够直观地了解古人建造石窟时对地理、政治、经济等综合因素的考虑。

■如何读图:1、综合石窟的建造年代及平面图,注意石窟单洞平面布局的演变;(如塔院型向佛殿型的转变)2、石窟是雕刻、绘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并且保留了大量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如涡卷,希腊柱式等),多关注这些内容,有助于明白中国古建筑发展并非一成不变;3、(这一点纯属个人兴趣)石窟中常将宗教故事绘成或刻成连环画的形式,丰富多彩,且表现手法多变,如有机会亲临现场,不妨细细品味,收益良多。

■如何读典例:1、了解石窟建造的年代背景至关重要,因为技术、审美观念、统治者情趣等等都会影响石窟的建造布局,雕刻手法,色彩对比等;2、注意典例中普遍与个别的建筑形象,思考有些流传下来,有些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特别关注建筑的细部处理,包括建造与装饰部分。

■如何思考:1、石窟可以让观者见到许多似乎不属于中国古建筑的东西,但它们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那么为什么会消亡呢?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历史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条文化错综促进,通过石窟的学习,对这一点应有更深的认识;2、关于石窟的文字及图片通常都是雕刻、彩绘等,很少有人从大局上来讲的。

以前我对石窟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这些单个东西上。

今年去古建筑考察,倒是使我对选址、山川形势等产生了兴趣,比如对比一下龙门与云冈,个中趣味自能体会;3、暑假古建筑考察时,我觉得云冈的雕刻不如龙门的生动,回来后看了看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古代雕塑史》,发现他亦有同感,究其原因,梁先生倒未说得很明白,只好自己看看别的论述,倒也有趣。

讲这些的原因,是希望大家学石窟(对于整个古建筑学习都一样)时多留心,然后肯定会有兴趣和问题,再趁热打铁,多学一些书本课堂以外的知识。

寺庙■如何读文:寺庙的掌握,难度还是挺大的,原因如下:1、寺庙涉及到多种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不同的教义对建筑的组合形制等都有一定的要求;2、寺庙相对其他建筑,遗存较多、年代较长,代表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建造特征,在建筑结合自然进设计方面也很有特色;3、是古代艺术的综合体,包括木构、绘画、雕塑等。

所以初学这一建筑类型时,我建议从大的脉络方面入手,对寺庙的各方面有个宏观的认识,再依个人兴趣有所侧重,因为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学会如何取舍很重要。

1、对寺庙进行溯源,了解最初的式样形制;2、理出寺庙发展的大致阶段,特别注意平面布局上的演变;3、各种类型寺庙建筑、布局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如何读图:1、宫殿部分给出的单体和群体如何读图的方法,同样适用在寺庙上;2、尽管中国古建筑在唐宋之后有模数的概念,但通过大量实例的阅读发现,具体建造时对于基地的考虑在立意是至关重要的,好比衣服的剪裁,“量体”是摆在第一位的。

在没有机会实地考察的情况下,特别注意单体群体不要割裂开来看,也不要拘泥于平面立面的模数分析,而是将眼光放远,考虑周边环境对单体群体的影响。

■如何读典例:1、学习本无定法,前面几章提供的读典例的方法皆可借用。

而且寺庙涵盖的范围很宽泛,与其他建筑类型也有渗透;2、我想强调“全面”和“仔细”两点。

举个例子:山西芮城永乐宫是建国后迁建的,教科书上的总平面是原来在永济的情况,建筑群后有山有水,并且水一直贯穿在群体里,而在芮城这些都看不见了;而且通常我们对选址的描述都是门前有水屋后有山,而永乐宫却是屋后有山水,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我也没弄清。

由此可见,背景资料掌握的“全面”和阅读实例的“仔细”能够产生许多有趣的思考,并使自己看到更多隐藏的信息。

■如何思考:1、如有机会实地考察,多用人体尺度去实际感受,对建筑及外部空间的把握有好处,并会发现一些设计规律。

如我在考察中发现许多群体内部及外部的开放空间尺度与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中总结的尺度比例是一致的;2、时常会有同学问学习古建筑的意义,其实只要留心会发现除了人人都会说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实际意义不胜枚举。

我在考察中除了注意建筑的本身,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建筑群体的选址、群体内部各空间之间的转换等上面,这些对做建筑设计很有帮助。

通常本科课程中,实例分析侧重西方建筑部分,如有空,不妨分析一下我们本土的东西,比方山西太原晋祠,我个人是流连忘返;3、现在对古建筑的保护大受关注,有些为了集中或方便保护,会进行迁址,这必然会导致原有信息的部分损失,利弊关系要辨证的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