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防城港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与“马踏飞燕”凝固了一个奔腾中的瞬间,静中有动。
对于捕捉角色瞬间的动画而言,这些是难得的造型资源,可以成为动画造型中的一个关键帧,每个雕塑都可以成为一个动画片场景中的道具,其构成部分,既可以是动画片中的一个角色的形象,也可以是动画角色的一个动作,甚至是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
当然,这种思维还只是直接的“剪取”。
要做到真正的__________,国产动画从业者还要了解这些古代雕塑形象设计的文化脉络。
比如,强大的骑兵曾是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血腥劫掠、保障边民安定的必不可少的力量。
故汉人酷爱骏马,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个人功绩的象征。
所以,汉代的雕塑是当时人们多年大漠追杀的肃杀与__________的情感折射,是对战场厮杀的烈马的性情和行为细节的熟知与提炼。
这些是如今的动画从业者无法亲见并__________的。
所以,()。
在国产动画使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时候,不仅仅能理解其神韵的由来与表达,把握一个时代的风格,更能移用外形。
只有对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感观、体验、临摹、记忆,并将其迁移到动画角色造型的创作中,动画角色才能__________,而不只是一个单调麻木的外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融会贯通马革裹尸感同身受栩栩如生B . 举一反三马革裹尸感激涕零活灵活现C . 融会贯通赴汤蹈火感激涕零栩栩如生D . 举一反三赴汤蹈火感同身受活灵活现(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转化汉代雕塑为动画角色是熟悉汉代历史的必要前提B . 熟悉汉代的历史就可以转化汉代雕塑为动画角色C . 转化汉代雕塑为动画角色的必要前提是熟悉汉代历史D . 熟悉汉代历史的必要前提是转化汉代雕塑为动画角色(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在国产动画使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时候,不仅仅能移用外形,更能理解其神韵的由来与表达,把握一个时代的风格。
B . 国产动画在使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时候,不仅仅能移用外形,更能理解其神韵的由来与表达,把握一个时代的风格。
C . 国产动画在使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时候,不仅仅能理解其神韵的由来与表达,把握一个时代的风格,更能移用外形。
D . 在国产动画使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时候,不仅仅能移用外形,把握一个时代的风格,更能理解其神韵的表达与由来。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17·江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看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
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
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
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
然而,就道理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
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
再往深里说。
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
“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修山文集》,有删改)(1)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
3. (12分) (2020高二下·枣庄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迁徙的树贾志红①下午炫目的阳光把一个热带海滨城市鲜亮亮地推送到我眼前。
我眯着眼往广场外望,看见了一排树。
我认识它们。
这情形像在遥远的陌生之地的人流中意外看到一个熟人的身影晃过,诧异之后,眼神和心思便跟着那个身影去了别处。
②细长的叶子在午后明艳的太阳光下干净深绿,有蜡质的光芒。
树叶有小波纹状的边儿,均匀细密。
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树冠,树干直接披着满身的树叶,就那么锥子似的直挺挺指向天,而树叶稠密,层层叠叠把树干围得严严实实……③没错,我的确认识它们。
我首次见到这种树,是在印度洋的彼岸,距离此地五千多公里的印度。
我一直记得印度小伙阿布说的话,他说,这是伟大的阿育王树,只有印度才有,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
阿布当然是站在一排阿育王树下说这番话的,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发现阿育王树之所以没有树冠,并不是它没有树枝,而是它的枝丫向下生长,倒置的方向使得阿育王树像一座塔。
两千多年前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阿育王,以护佛著称,他广建寺庙,推崇佛法。
这外形如锥的树恰似佛教中的尖塔,便被广植于寺庙周围,并被命名为阿育王树,成为神圣的宗教植物。
④阿布,他在树名前冠之以伟大,语气崇敬自豪,表情庄重。
他令我相信只有印度,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育王树,这概念直到我离开印度都深信不疑。
⑤现在,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小巷,处处我都能看到阿育王树,它几乎是这座非洲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树。
时而成排,时而单株,叶子油光水亮,热带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洋,令这喜光喜湿的植物生机勃勃。
⑥在这座城市游走,我见到了另一种树,菩提树。
无独有偶,它也和印度有关。
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在树下,树冠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浓阴阻隔了炎炎烈日。
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
我又忆起了印度,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
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传说释迦摩尼修佛得道的那株菩提树下,我也是坐了很久,席地而坐,等待一片菩提叶或是一枚菩提果降落在我身上。
自然降落在身上的叶或果,传说能带来福缘。
我抬头望着菩提树,它的叶和果,都有纤细但强韧的茎,不轻易折断,不随便飘落。
⑦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来自同一国度,又有着同样的寓意,虽然在这广袤的非洲,它们从佛坛上走了下来,进入凡俗,不再具有佛教意义,它们回到了树本身,还原了一棵植物本来的属性。
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
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萦绕枝叶间的古老神秘气息又如自带的光芒,拒人千里。
⑧因工作的缘故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大街小巷穿行,我遇到很多树,除了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还有牙买加樱桃树、亚历山大椰子树以及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石榴树……⑨看树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遐思而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比如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聚居区,我就忘记了自己身在非洲,那满街满巷的印度人令我疑似身处遥远的新德里或是瓦拉纳西。
像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一样,印度人是这个城市最多的外来族群。
我在他们聚居的街区徜徉,印度神庙赫然耸立,戴着黄色花环的人在门口脱了鞋子神色肃穆地进去,店铺里出售印度风情的服饰,餐厅飘来咖喱的气味,印度女人们精致的纱丽在街巷闪现。
在这个街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亲人一样,人和树互相依存。
我在想,源于印度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在达累斯萨拉姆如此之多,如此之繁茂,绝非仅仅是风、水,或者鸟儿的助力吧,终究,人,才是那更为重要的力量。
⑩植物的自我迁徙或许不像我此前以为的那样简单轻松。
当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恶劣或相互竞争残酷,一些首先感知的植物就如率先觉醒的人一样。
有一种叫作还魂草的植物,遇到大旱之年,濒临渴死的时候,它们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挣脱出来,卷身成一个圆球,借助风力游走,直到遇到水源才恢复身形,扎下根,继续生长。
疼痛、悲壮不亚于人类族群的迁徙。
⑪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居住区游逛的那段时期,我正在读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
我沉湎在洛伊构筑的令人不忍卒读的情节中,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
印度社会中顽固的种姓等级制度毁灭人的爱情和生命。
处于贱民阶层的维鲁沙无罪而被警察凌辱、毒打致死,目睹暴行的小兄妹因惊惧而出现幻觉,他们喃喃自语着,维鲁沙没有死,没有死,他逃到非洲去了,逃到非洲去了。
⑫逃到非洲来,渡过印度洋,这是一块新的大陆,没有种姓的标记。
一百多年前印度的世袭阶级制度迫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离开祖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谋求机遇,像一粒种子寻求发芽的机会,像一棵幼苗寻求平等的阳光、空气和水。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背井离乡的磨难换来如今商业阶层地位的稳固,现今印度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原居民,他们的财富在很多领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
一棵树终于生了根,枝丫扩展,花叶繁茂。
植物学上说植物长距离的向新环境迁移,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在新地区产生新的后代种群。
非洲大地上的印度人,一百多年,三代人,他们的根已经深入这片大地,成为了非洲的一个民族。
(原文刊发于《散文》2019 年第3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第(3)段说“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第(7)段说“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