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古诺模型的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⑴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古诺假定市场上只有A、B两个生产和销售相同产品的厂商。
厂商的生产成本为零,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
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
两个厂商都是在将对方产量作为已知的条件下,分别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假定A厂商首先进入市场。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A厂商选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
在线性需求的条件下,最优产量为市场总容量的1/2。
之后B厂商进入市场。
B厂商在已知A厂商的产量之后决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产量:B厂商选择A厂商后剩余的市场容量的1/2,即全部时常容量的1/4。
这之后,当A厂商知道B厂商留给他的市场容量为3/4,时,为了利润最大化,A厂商将调整产量至总市场容量的3/8。
对应于A厂商选择后剩余的5/8的市场容量,B厂商再次按剩余市场容量的一半进行生产。
如此等等,经过一系列的产量调整之后,A厂商的产量逐渐减少,而B厂商的产量逐渐增加。
最终,当A和B的产量分别达到时常总容量的1/3时,市场处于均衡。
而市场价格则由此时的两个厂商的数量总和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上的点所决定。
⑵纳什均衡指的是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
也就是说,当其他参与者的策略给定的时候,自己的最优策略就是纳什均衡策略。
假设第i个参与人的策略为Si* ,其他参与人的策略为S-I,那么为纳什均衡解的条件是ui(Si*,S-i*)≥ui (Si*,S-i*),其中Si为第i个参与人的任何一个其他的策略。
这时候,(Si*,…,Sn*)就是纳什均衡。
⑶古诺模型的均衡产量就是各方都不会改变的均衡解。
这正符合纳什均衡的定义。
实际上,古诺模型的分析过程就是纳什均衡的实现过程。
请比较分析古诺模型与伯特兰德模型。
答:这两个模型的共同点是都具有非合作寡占的性质,但它们对于厂商是进行产量竞争还是价格竞争,以及是同时选择产量还是有顺序地选择产量,具有不同的假定,由此导致对于均衡的产出、价格、利润等都作出了不同的预测。
如果只有一家企业,两个模型都预测是垄断行为。
行业中厂商数目越多,古诺均衡越接近于社会最优或竞争均衡。
但同质产品的伯特兰德均衡不受行业中厂商数目的影响,只要该行业中至少包括两家生产能力不受限制的厂商,伯特兰德寡占均衡与社会最优相同。
但如果存在产品差别化,伯特兰德均衡将有别于竞争均衡,行业中厂商的数目将影响价格。
(1)假设。
双寡头古诺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产品是同质的,厂商的决策变量是产量,厂商之间只进行一次竞争,并且他们同时进行生产决策,没有其他厂商进入。
简单的伯特兰德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两家企业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是无差异的,企业之间只进行一次竞争,并且同时进行定价决策,没有其他企业进入市场。
稍微复杂的古诺模型的基本假设只是在竞争厂商数量上有所改变。
伯特兰德模型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等多种类型。
(2)均衡。
双寡头古诺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水平为(a-c)/3,利润水平为(a-c)2/9。
而同质产品的伯特兰德均衡时的产量水平和利润水平与竞争均衡相同,分别为(a-c)/2和0。
多家厂商的古诺均衡时单个长沙概念的产量为(a-c)/(n+1),利润水平为(a-c)2/(n+1)2。
伯特兰德均衡结果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两家企业就足以消除市场力量,二是企业间的竞争导致了垄断利润的消失。
但是当产品存在差异时,伯特兰德竞争也能获得垄断利润。
(3)社会福利水平。
对于生产相同产品、无生产能力约束的两家企业,古诺模型认为双寡头垄断价格低于完全垄断价格,但是高于完全竞争价格,企业具有市场力量,并且认为这种市场力量随着竞争者数量的增多和需求弹性的增加而减少。
但是在伯特兰德模型中,均衡价格等于边际生产成本,企业并不具有市场力量,即两个企业的竞争就足以使价格降到完全竞争的水平。
古诺模型和伯特兰德模型的关键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决策变量的不同,二是每种决策的时间段不同。
如果想对于价格决策而言,生产能力和产量决策是长期决策,即调整产量和生产能力要比调整价格困难,那么企业就应该先决定生产能力和产量,在决定价格。
此时古诺模型比较符合实际。
相反,如果想对于价格而言,产量是短期决策,即调整产量比调整价格容易,那么企业应该先决定价格,再决定产量。
这时候,伯特兰德模型较为合适。
l 产业定义:产业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
l 马歇尔冲突(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企业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与企业间竞争活力发挥的冲突。
l 沉没成本:企业作出某一项决策以后,所不能够收回的成本。
l 完全可竞争市场:沉没成本为零,企业家可以自由进退的市场。
l 霍夫曼比例: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l 霍夫曼定律: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l 策略性行为:一个厂商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作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这种影响竞争对手预期的行为就称为策略性行为。
l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
l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重要现象,其表现是:为相同或相似的产业提供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在某一区域高度集中,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
l X非效率:因垄断企业失去外部竞争压力加上内部机构臃肿所导致的企业效率低下。
l 逆矩阵系数(经济含义):某产业的最终需求变化一个单位引起总产出的变化。
Ø产业的生命周期:①导入期(需求处于被认可阶段,企业少);②成长期(市场需求明显扩大);③成熟期(需求趋于平缓,技术趋于完善);④衰退期(技术落后,需求萎缩)。
Ø按产业地位的不同对产业的分类:①基础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②瓶颈产业(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会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发展);③支柱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比重很大);④主导产业(起引导、支撑和带动作用)Ø完全可竞争市场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沉没成本为零,企业可以自由进退,使得最终市场内企业只能把价格维持在完全竞争水平。
Ø 主导产业的特征:①突出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回顾——主导产业的后向关联、前瞻——主导产业的前向关联和旁侧——主导产业对所在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②创新性,对先进技术的吸收;③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Ø 政府失败产生的因素:①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②时滞;③政府自身的局限性;④对私人市场的反应控制有限。
Ø 哈佛学派SCP 范式(简述)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简称SCP 范式。
这一范式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
这种研究的基本结论是,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垄断性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
(利润率高市场集中度高的低下不良的→→↑→P C S )政策主张:形成和维护竞争;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头垄断采取结构规制和企业分割。
Ø纳什均衡:对每个参与人来讲在给定其他人选择的基础上,我的选择对我是最有利的,这样的策略组合就是纳什均衡。
上策均衡:对每个参与人来讲,不管对方选择何种策略,我的选择对我总是最有利的,这样的决策组合就是上策均衡。
关系:在静态博弈中,上策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但纳什均衡不一定是上策均衡。
而且并非都存在上策均衡。
(给定案例能够找出纳什均衡和上策均衡,要会分析) Ø市场失效理论:1.信息不对称(劣币驱逐良币);2.垄断势力的存在;3.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4.外部性(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Ø产业组织政策有那些 1.反垄断政策;2.中小企业政策;3.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4.政府规制。
Ø三. 计算题1.市场集中度(p57)、洛仑兹曲线(p61)、基尼系数(p60)和HI 指数(p61)的计算(第一次所交作业 必考)∑∑====⋅N1i 2N1i 2i i I H S X X)(有七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从大到小分别为:;;;;;和。
求:①CR 4;②画出洛仑兹曲线图;③H·I 指数。
解:①CR 4=∑∑==71i i41i iX X =%100118.02.022.025.0⨯+++=85%;②画出洛仑兹曲线图③H·I 指数∑∑====⋅N1i 2N1i 2iiI H S X X)(==++++++02.003.01.018.02.022.025.02222222。
2.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有一个计算题(第二次所交作业 必考)已知双寡头垄断{b MC MC Q -a P 21===求:①根据古诺模型求反应曲线及其均衡点;②根据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求出均衡产量。
解:①根据古诺模型求反应曲线及其均衡点得,:由21111Q Q Q MC MR Q +==bQ Q Q a b MC Q P Q Q ='+-=='•11})]({[)(12111b 2Q --a 12=Q 2-Q b -a Q 21=∴① 222Q MC MR =:由同理可得:2Q -b -a Q 12=②由反应曲线①、②得:3)(232a P 3b -a Q Q 2121b a Q Q Q b -=+=+=== 反应曲线为:2Q -b -a Q 2Q -b -a Q 1221==均衡点为:(3a b -,3a b-)②根据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求出均衡产量。
(从后往前推)4b -a 34b -a 2b -a 4b -a 22b-a -b -a 2b -a 2])Q -a [()(;Q 2Q -b -a )(;Q 21211121111111222222112)(;;即:均衡产量为::=====∴=⇒=-+='⋅-⇒='⋅==⇒='⋅=Q Q Q Q Q b Q b a b Q Q MC Q P MC MR Q MC Q P MC MR Q Q Q3.投入系数(直接消耗系数)p229——(可能考计算,也可能考名词解释) 产业关联效应的计算 PS:1.投入产出表的三个组成部分(内生部分、最终需求部分和附加价值部分),及五个均衡关系(某产业的总产出=该产业的中间需求+该产业的最终需求;某产业的总投入=该产业的中间投入+该产业的附加价值;某产业的总产出=某产业的总投入;各产业的中间需求合计=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合计;各产业的最终需求合计=各产业的附加价值合计)。
(p225、226)投入产出表的一般形式2.产业关联效应的计算i行:作为供给方对其他产业的投入j列:作为需求方从其他产业所获得的各种投入前向关联(按行,作为供给方)in1j ijF x xL i∑==(产业的总产出i x i →)后向关联(按列,作为需求方)j n1i ijB x xL j ∑==(产业的总投入其他产业对j x j →)3.感应度系数(自身作为供给方)=∑∑∑====n 1i n1j ij n1j ij q n 1n 1q n 1Q Q i )(中行系数的平均值所有产业在中行系数均值产业在 =∑∑∑===n1i n1j ijn1j ijqq n和影响力系数 =∑∑∑===n1i n1j ijn1i ijqq n (要会计算)ij q 是里昂惕夫逆矩阵1-A -E )(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