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邦的用人之道

刘邦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尤其在用人理念上值得现代领导者借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此,我们选取古代贤明“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机制留人”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刘邦的用人之道文/程鹏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指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器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个优秀的上级领导,需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容才之量,护才之魄,举才之德,育才之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用好干部、管好部门。

这里,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是怎么在人才的辅佐下建立不朽功勋,成为我们后人学习之典范的。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

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

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

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

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

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

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

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

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

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居于正中央,众星拱之。

刘邦非常明确地把自己放在北辰的位置,善于利用部下的智慧,使得以刘邦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能够有机、高效的运作。

这是刘邦最大的长处。

知人善任的意思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他。

这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对此,一般人做不到,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

他非常清楚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

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不拘一格用人所长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

刘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很了解别人。

刘邦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所以他团队里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了刘邦用人策略的正确性。

刘邦出身于社会下层,为人落拓不羁,交游面广,了解各类人才的情况。

他对各种人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用人所长,容人小过。

刘邦的用人思想非常开放,在选择辅佐大臣时,能真正的做到不拘一格。

刘邦所用的人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

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受黥面之刑的犯人。

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

不计前嫌兼容并包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得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还有不少功臣没有封赏。

因为加功进爵的算法颇费周折,结果就搁置下来。

一天,刘邦在宫殿里远远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刘邦不解就问旁边的张良。

张良说,他们正在商量谋反!刘邦说,你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下来,谋什么反啊?张良说,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亲信。

还有一些人,没有受封。

现在他们都在想,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与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您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被灭掉?所以,百思不解的他们,就商量谋反。

刘邦马上醒悟过来。

问道:你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又非常恶劣?刘邦说,有,一个叫雍齿的。

这个人非常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

张良说,好了,请您赶快封赏雍齿。

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

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

刘邦的宽宏大量是其性格决定的,司马迁在描述刘邦的性格时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喜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可见刘邦很能平易近人,性格宽宏,度量豁达。

刘邦的部下也曾经因为认为刘邦封赏不公而尝试过谋反,刘邦听后,非常震惊,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马上采取了张良的建议,立即封自己曾经最为仇恨的雍齿为侯。

雍齿一封,那些急着谋反的群臣立即平息下来了,因为雍齿曾经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刘邦,刘邦正是要用这种行为让臣下知道自己不计前嫌。

这也是刘邦深通韬略的一种表现。

招降纳叛一视同仁在刘邦所用的各种人才中,来自敌营的不少。

刘项相争,项羽属下的许多人才纷纷投奔刘邦,刘邦照纳不误。

刘邦礼贤下士的名声吸引了项羽营中许多经营人才,包括项羽的叔父项伯,都乐意为“沛公”所用。

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

而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仍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大悦之”。

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

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

刘邦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

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

很多老资格将领不服,开始嘀嘀咕咕、议论纷纷。

但刘邦不予理睬,更加信任陈平。

楚汉战争中,项羽的部将季布英勇善战,是刘邦的死敌,曾被悬赏通缉,后经夏侯婴等人推荐,刘邦任用其为郎中,成为一名有口皆碑的郡守。

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坦诚相待,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投之桃木、报之琼瑶。

”你坦诚待人,别人也真诚回报。

对于人才,可能需要的不仅是应得的酬劳,而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

以诚相待便是不二法宝。

用现在人才理念解释即为:“以感情留人”,而刘邦可谓先行实践者。

刘邦对待部下,能够做到真正的待人以诚。

张良、韩信、陈平都视刘邦为知己,他们有话直说,凡提出的问题,刘邦都如实回答,哪怕很没面子,他也做到如实相告,绝不隐瞒。

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剿灭刘邦。

张良曾问过刘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打不过他。

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实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我是不如他。

然而,由于刘邦真诚地信任、尊重张良、韩信和陈平等,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帮刘邦出谋划策。

司马迁在著《史记·高祖本纪》时,曾表示其著的基本宗旨是“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

”因此,在刘邦的传记中,司马迁特别重视刘邦与项羽的对比,击败势力强大的项羽,夺取天下是刘邦一生最大的业绩。

在待人以诚方面,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项羽无法信任部下,项羽所重用的,都是自己亲近的人,是所谓的“诸项”以及由裙带关系、乡党关系发展起来的宗亲。

对于真正有才能的人,项羽与其始终有隔膜,不能重用。

陈平正是利用了项羽的这一弱点,向刘邦进谏,贿赂项羽部下的贪臣,使之离间项羽与其重要将领的关系。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

”由于亲眼目睹气量狭小的楚霸王项羽属下众叛亲离的下场,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与下属肝胆相照,彼此精诚团结,从而奠定了克敌制胜的基础。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一个成语,叫做“疑邻窃斧”。

它源自《吕氏春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某人迷失一把斧子,遂怀疑邻居把它偷去,因为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

后来,斧子失而复得,再看邻居,其无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像偷斧子的人。

这则寓言故事生动地说明,情感的变化往往对理性的判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那么,理性判断对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朝疑暮猜,今天揣测这个明天忧虑那个。

而刘邦的魄力在于,一旦决定用某人绝对信任、放手使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

陈平弃项羽投刘邦后,得到刘邦充分信任,这让很多老人不满——我们跟刘邦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怎么陈平一来就任命那么高的职务?于是刘邦那里常听到许多关于陈平的坏话,可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

“盗嫂”就是与自己的嫂子通奸。

据传,陈平曾与嫂子关系暧昧。

所谓“受金”就是接受红包,陈平加盟刘邦集团后就开始收红包。

而反复无常就是陈平最先跟随魏王,后又侍从项羽,现在又投奔刘邦。

刘邦开始也挺在意,就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责备他:我让你给我推荐人才,结果来了个“盗嫂受金,反复无常”小人!魏无知回答:我向你推荐的是他的才能;而陛下责备我的是他的德行。

才和德是两个概念,有才的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也不一定有才。

而我们现在处于非常艰难时期,需要突出重围,因此,更应该看重一个人的才能。

刘邦也问陈平:先生原来事魏王,后事项王,现在又跟我——先生的心眼是不是太多了一点?陈平回答:是的,我原来追随魏王,但我的计谋、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投奔项王,项王同样如此,言不听,画不从;而我听说您广纳人才,求贤若渴,是一个会用、敢用人才的大王,所以我才来投奔您。

我陈平光着身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来到大王军中,如果不接受人家赠送、收一点礼金,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

我现在向大王提出诸多建议,大王觉得可用,就请采纳;如果觉得我的建议、计策、谋划都没用,那么别人送给我的礼金可以完璧归还,我从此告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