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讲解词秦兵马俑概况及一、二、三号坑讲解词一、概况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在两千多年前秦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最大的遗址性专题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对外开放,黑色石碑上所书“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名由叶剑英元帅于开馆前亲笔题写。
目前博物馆主要陈列展出有三座兵马俑坑、秦陵彩绘铜车马及秦陵出土的精品文物。
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帝陵园的一处大型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东侧1.5公里处。
从1974年3月几位农民打井时意外发现一些破碎的陶俑和古代青铜兵器开始,再经考古工作者的钻探、发掘,目前共发现三座兵马俑坑,我们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编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
前方拱形建筑为规模最大、展出最早的一号坑,它是一个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估计可出土陶制兵马俑6000余件。
一号坑拱形的建筑外观已成为兵马俑博物馆的标志,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徽和兵马俑博物馆的馆徽上,大家都可以看到这道弧线。
一号坑北侧灰色覆斗形外观建筑为二号坑,是一个由车兵、步兵、骑兵、弩兵混合编组的多兵种军阵,可出土陶俑、陶马13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
三号坑位于二号坑后方,面积最小,出土陶俑68件、驷马战车1辆。
据专家推测,它很可能是整个地下大军的指挥机关。
三个坑总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估计共可出土陶制兵马俑7000余件,战车百余乘,兵器数十万件。
三个兵马俑坑呈“品”字状分布,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组成一个庞大的军事营垒,象征着保卫秦始皇帝陵园的卫戍部队。
广场东北侧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内,主要陈列展出秦陵彩绘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是秦始皇帝的又一重要陪葬品,象征着皇帝銮驾的一部分。
它们是1980年12月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处,分前后两乘,是按照秦始皇帝御用车队中属车的真实尺寸缩小二分之一,全部用青铜制作而成,并配有约14千克的金银饰件,同时施以彩绘,经过多种工艺加工而成,是我国考古史上截止目前出土的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青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此外,秦陵出土的一些精品文物及与秦文化相关的临时陈列等都在文物陈列厅内展出。
除博物馆基本陈列,观众朋友还可以在广场南侧的秦俑环幕影馆内观看360 度放映的环形电影,再现秦始皇帝登基、统一六国、修建秦陵、构筑俑坑、制作秦俑以及秦俑发现、发掘等情况,使您能够详细了解秦俑坑的背景及现状。
我们的参观从兵马俑一号坑开始。
◆小篆博物馆展厅的匾额,都是用秦统一的文字——小篆所书写,如“兵马俑一号坑大厅”、“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等。
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过程。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在当时秦国通用文字大篆(称籀<zhou>文,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形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小篆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秦王朝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除了各地文字异形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二、沙盘模型这个沙盘模型主要是对秦始皇帝陵及周围陪葬的说明,刚才我们在参观秦始皇帝陵时,已经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里不再重复,我们只来看一下各类陪葬坑、陪葬墓以及地面建筑遗址在陵园中的位置。
(根据其大小及内涵情况未按编号顺序说明)沙盘上突起的高大土丘就是秦始皇陵,陵的周围,我们可以看到南北向长方形、呈“回”字形状的内外城桓,内城周长4公里,外城周长6公里。
以秦陵封土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大量文化遗存,目前已发现大型地面建筑遗址10多处,陪葬坑、陪葬墓600余座,出土文物5万余件。
这组灰色建筑群即我们当前所处的位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三座兵马俑坑位于陵墓东司马道的北侧,距陵墓封土直线距离1.5公里。
沙盘编号03为铜车马坑,位于陵墓封土西侧20米处,出土的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在博物馆展出。
它象征墓主人灵魂出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沙盘编号23为寝殿、21号为便殿遗址,它们是陵园的礼制性建筑之一。
寝殿为陵园的正殿,是墓主人灵魂的主要居所;便殿是寝殿的附属部分,是供墓主人灵魂休息、闲晏之所。
20号是园寺吏舍建筑遗址,即就是管理陵园各类事务的官员住所。
17号是飤官遗址。
发现刻有“丽山飤官”铭文的陶罐多件,飤官是掌管墓主人饮食的官员。
古人认为,人死后到另一个世界依然要生活,他们仍要向对待活着的皇帝一样每天进献食物,这里正是掌管墓主人灵魂饮食的飤官住所。
10号是石铠甲坑。
在试掘的153平方米中已出土石甲87领,石胄43领,马甲1副,以及石马缰构件等随葬品,该坑类似于象征性的武库。
11号是百戏俑坑,出土了青铜大鼎1件、与真人大小相仿的陶俑11件以及兵器、车马器等遗物。
这些陶俑均赤裸上身和四肢,仅在腰部系短裙,他们很可能是秦代宫廷娱乐生活中表演杂技、角力、舞蹈等的“百戏”艺人的形象。
24号是珍禽异兽坑及跽坐俑坑,共31座,出土有动物骨骼和饲养禽兽的囿人,这里象征宫廷的苑囿。
13号是水禽坑,出土青铜天鹅、仙鹤、鸿雁46件,坐姿、跪姿陶俑15件,以及与乐器有关的小件器物,他们可能执掌一定的乐器,以音乐来驯化水禽。
04号是位于陵园西侧内外城垣之间的曲尺形马厩坑遗址;05号是发现的窑址,06号是修陵人墓地,09号是鱼池遗址,16号是位于陵东侧上焦村的马厩坑遗址。
所谓厩,是专门用来养马的场所。
两处马厩反映了秦代京城以内和城外都有厩苑的情况。
18号是防洪堤遗址,为防止骊山洪水冲垮陵园而建。
12号是文官俑坑,等等。
秦始皇陵园规模宏大、内涵丰富,仅城桓以内的核心区域面积就超过2平方公里,同时它也是保存较好的一座陵园。
陵园布局和礼制上的设施,在继承前代传统葬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对后代帝王陵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参观兵马俑一号坑。
◆世界遗产的标志(加世界遗产照片)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
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要进行保护。
截止2009年底,全世界共有890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其中中国有38处。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于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首批世界遗产地之一。
三、一号兵马俑坑观众朋友,展现在您面前的就是兵马俑一号坑。
它是三个俑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大小。
根据已修复好的陶俑、陶马密度推算,一号坑全部发掘估计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战车50余乘,是一个战车、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
军阵,是古代军队在作战或驻守中采取的队列形式。
对于古代军阵如何排列,我们并不完全清楚。
秦兵马俑坑的发现,则真实再现了第一次统一中国的秦国大军的风貌。
一号坑由前锋、后卫、侧翼、主体组成,整个大军基本面东而立。
俑坑最东端有一长廊,站立着三排武士,他们大多身穿战袍,手执兵器。
从出土兵器来看他们是手持弓弩的前锋武士;俑坑的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一排武士面外而立,他们是军阵的两翼和后卫,起到防止敌人从左右两侧和后方袭击的作用;俑坑中部是战车和步兵组成的38路纵队,他们构成军阵的主体。
可以看到,一号坑中绝大部分武士俑都是步兵俑,因而可以推断步兵是秦代军队中的主体。
步兵灵活性大,能适应各种地形、气候和战斗形式,尤其利于在复杂环境下行动,因而其分类和装备都较其他兵种复杂,其主要分类有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两种。
一号坑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大多伫立在军阵主体之中,从出土兵器看,大多手持矛、戈等长柄兵器,担负着同敌军重兵格斗的任务;轻装步兵一般不穿铠甲,多持弓、弩等远射武器,立于军阵前锋及阵表,既方便配合重装步兵杀伤格斗距离较远的敌军,又行动轻捷利于奇袭。
《孙膑兵法》曾讲到古代军阵布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前锋必锐”、“阵体必鸿”。
他曾用剑比喻军阵,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就像无锋的剑;只有锋而无强大的后续部队,犹如有剑而无柄,失去了杀伤力,只有“有锋”、“有后”才能“相倍不动”,“敌人必走”。
一号坑军阵正是这样一个有锋、有后,两侧有翼,四方如绳,组织严密的长阵编列,是一部与兵法布阵原则相符合的立体秦代兵书。
从秦俑坑中陶俑的服饰和装备看,他们一般身穿长襦、腰束长带,下穿短裤或长裤,同时按不同兵种和级别来决定是否披挂铠甲和铠甲防护部位的大小,其防护装备的特点是仅有絮衣和铠甲,而没有头盔和盾牌。
史书记载:六国军队作战时,头戴头盔,身披铠甲,显得极其臃肿、笨重。
而秦国军队,当时的著名外交家张仪是这样评价的:秦国的铠甲武士百余万,军车千乘,战马万匹,舍生忘死的战士在战场上脱去衣甲,甩掉头盔冲入敌阵勇猛杀敌,得胜后,一手提人头,一手捉俘虏。
兵马俑坑中的陶俑装束,正反映了秦军将士英勇善战的精神风貌!秦军的勇猛与秦严明的军功褒奖制度密切相关,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推行二十等军功爵制,形成了“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社会风尚。
秦法规定:凡在战场上斩获一甲首,赐爵一级、赏田一顷、住宅九亩;如果全军将士斩获的敌首达到朝廷规定的标准,将士们都将受赏,但对违反军纪者,以军法给以判罪或处斩。
秦始皇正是凭借这支强大军队先后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帝国。
秦俑坑是一部以军事为主题的立体兵书,同时也是一座辉煌的艺术殿堂,它以精湛的技艺完美诠释主题,又以写实的风格让每位观众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秦俑给人的第一个强烈印象首先是“大”。
一是场面大,三个坑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这样巨大而又围绕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二是陶俑、陶马形体高大,陶俑最低1.72米,最高近2米,平均身高1.8米左右,这样高大的陶制兵马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其次是数量“多”,三个坑共可出土陶俑7000余件,陶马500多匹,世界雕塑史上还没有出现过数量如此众多的群体组雕。
又大又多的陶俑军阵气势磅礴,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震撼!秦俑雕塑不光做到了“大”和“多”,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庞大的群体“千人千面”,没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
人物形象也各不相同。
陶俑中大多头挽发髻,他们应是一般的士兵;有的头戴双版或单版冠,他们是军队中的中、下级军吏;还有头戴双卷尾鹖冠的高级军吏,俗称“将军俑”,不同等级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秦国军队的构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