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

《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

《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刘卫英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引言
母题较多地呈现出客观性、中性,主体熔铸并显露了作家的主观性、倾向性。

本书除了从外来佛经文学母题、本土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相关叙事套路中寻求金庸小说故事母题来源,更主要地从先前人们关注较少的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以及顾明道、朱贞木、宫白羽等民族武侠小说家的作品中,寻究金庸小说的母题渊源。

第一章金庸小说海洋描写的文化内涵
一、海战描写中人与自然力的对立对抗
二、汹涌波涛下个体情爱对礼法的突破
在诸如海啸这样自然力凌压的生死存亡之际,个体往往会演奏出生命的最强音,冲破社会既有框架的某些约束,摆脱旧有的伦理枷锁,达到一种回归本真的真正的人际关系。

三、海岛描写中透露的个体生命意识
四、大海景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及其来源
金庸:“我个人写武侠小说的理想是塑造人物。

……构思的时候,亦是以主角为中西,想象几个重要人物的个性,这个人有怎样的性格,才会发生则那个的事情。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类文化开端时的神话原型经反复地强调与重复,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积淀于人的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中,并且内在地制约着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而复现于文化之中。

五、大海景观的特色呈现与武侠小说的传奇性延展
第二章金庸小说草原大漠描写的跨文化眼光
一、草原大漠与男性人物的尚武、家国观念表现来源
金庸小说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这种家国挂念的选择问题。

郭靖萧峰
金庸擅长把人物“推向伦理和道德的边缘,制造人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高度冲突。

这样的冲突,引发出小说人物的痛苦抉择,对作者与读者而言,无疑也都是一种严酷的考验。


陈益源《金庸小说的不伦之恋》
郭靖是一个来往于两族的旁观者;萧峰是一个置身于两族中的亲身经历者。

二、区域文化与女性人物的性别、婚恋观念表现来源
游牧民族的女子大都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
也许由于陈家洛是汉人,或清廷就有意识地按汉人习惯与他相处。

但这种方式却适得其反,恰恰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三、地域文化意象与金庸小说的地域文化视野
第三章金庸小说春恨主题的审美继承
一、春恨主题的文本渊源及叙事表现
二、春恨叙事中春与男女情欲伴生的人类学内蕴
三、春恨文学意象的审美表现及其来源
第四章金庸小说与古代叙事文学中的比武招亲母题
一.金庸小说中的比武招亲描写
二.比武招亲:一个带有世界性意义的人类学母题
成婚考验
三、比武招亲仪式的程式、规则及旁观者反应
在中国这个家族制度无所不在的社会里,比武招亲,表面上是标举求婚女方武艺
高超和其家长、家族的自信,而其实质,也往往是为了自由选择原来的族亲——尤其摆脱旧有的地方势力、僵化讨厌的老关系体系的纠缠,透露出一种佳婿难求的无奈。

在外乡、外来优秀人才中选择姻亲的一个合理化举动,也是旨在解决旧有矛盾纷争的一种巧妙办法和合理借口。

这种冲突不仅包含男主角内心冲突的延续,还有招亲本身与外在社会规范的抵触,其合法性与男女主角个人道德的评价问题,与“三纲”的冲突与消解等,每多需要“天意”、“宿命”来接受。

因此,从小说母题角度来看,作品表现比武招亲程式、规则及旁观者反映,其必要性在于,可以用带有喜剧狂欢意味的渲染,冲淡一些冲突的紧张,使得更为饱满地、充盈“好看”地迎合平民意趣的东西。

四、比武招亲的团伙内部整合效益之表现来源
如果我们从社会、家庭人伦关系角度看,比武招亲,实际上也是创造一个让大家便于接受,给顽固包办的女方家长一个“台阶”下的机会,在婚姻自主与父母包办两者之间来一个折中,从而借助于比武的仪式在一定的风险系数下,将女方个体有局限的自由选择行为合理化。

五、比武招亲特定情境下女性性别意趣描写来源
所谓比武招亲,基本上显示了女性情爱要素向狭义争竞母题的介入,以及狭义英雄伦理与女性情爱心理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金庸及港台武侠小说对传统复仇观念的新突破
一、“儿子长大后复仇”母题及来源
培育儿子这一复仇火种,亲母或乳母角色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女性”醒悟嫁仇“母题及来源
母题:某妇被害夫仇人骗娶、生子;若干年后特定情境下真相大白;某妇当机立断后手刃仇人、杀子,后告官;复仇后,妇自杀。

同一模式的古今对比表明:中国古代传统的复仇观与伦理观,在复仇文学表现中对骗婚者、仇怨双方复仇之外的其他情感,往往采取的是漠视、不予承认的态度,人物过于趋于理想化、类型化;而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则充分注意到当事人人性的复杂性多向性,强调人的个性气质和社会化过程,特定人生境遇往往可在某种程度上冲淡、改变既定的复仇信念,仇恨也可以被男女情爱、亲子之爱等情感所牵扯。

三、“友情与仇怨“母题及来源
四、“仇家子女间的爱”母题及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仇家子女间的爱“较为稳定的母题模式是:大多呈现出女性先入爱河,主动表露并争取,似乎总是在强调仇家女儿的多情多义,这不能排除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在其决定作用。

在传统社会里,女性在佳婿难求的黄金岁月,遇到一见钟情的优秀男子颇不容易,当然要珍惜,侠女们以其带有江湖文化的野气,较少受到礼教拘束。

在提倡报私仇的文化圈中,对于神父家族世仇的青年男女,似乎命运注定使他们不具有正常的据爱婚姻权利,在选择中横下了禁忌。

吴笑笑说偏偏选中了”仇家子女间的爱”来体现”禁忌——违禁——违禁后果——仕途克服禁忌——能否成功摆脱禁忌“这一内在结构支配下的世界性民间故事母题模式,让爱与仇之间展开激烈的冲突,以此表现人性至情同伦理规定禁忌的矛盾。

也正在那些个体情爱与群体使命的尖锐对立冲突中,爱情这一人类最美好哦的感情能给你才显得弥足珍贵,变得真正个人化了、私情化了。

复仇规则还要不要坚持?
五、“错认仇人,因误会而导致复仇”母题及来源
第六章金庸小说中爱恨情仇的多重表现及其来源
一、爱情遭拒,女性主人公变态复仇
何红药、李莫愁、康敏、梅芳姑《侠客行》
二、主人公利用爱情进行复仇
苏联哲学家沃伦比约夫《爱情的哲学》:爱情和人性是同义语。

所以冒犯了爱情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冒犯了人性。

三、特定情境中以爱情消解仇怨
孤独之侠
复仇文化圈中的固有逻辑早已固化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民俗习惯
四、女主人公为爱情而复仇
第七章大雕意象的外域渊源与金庸小说的异国情调
一.大雕意象的人格化、多重意蕴与文本功能
赋予大雕超凡的能量,在特定人物弯弓射雕时突出其豪情。

危时舍身救人,为人解难
充当武侠习武连技陪伴的“亦师亦友”角色。

写大雕报仇,以此突出其通人性知人情。

以大雕作为禽类代表,以其雌雄生死相殉,烘映人世的夫妻至情。

二、大雕意象的本土文化依据
三、大雕意象的外来文化渊源
四、大雕意象的民国武侠小说来源
第八章金庸小说动物求医报恩母题的佛教文献溯源
一.猿求医及看守秘笈故事的文学史渊源
二.虎、象、狼求医故事的文学史渊源
三.侠代动物疗伤母题的佛经渊源
四.旧派武侠小说动物报恩的生态美学表现
第九章金庸小说冰蚕意象母题的文本来源
一.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及朱眼冰蟾描写
二.民国就拍武侠小说对于冰蚕描写的开创之功
三.冰蚕崇拜的叙事文本来源
四.冰蚕描写的形象学创作方法及成因
神物崇拜驱毒能力
第十章《神雕侠侣》动物描写的来源及其内蕴
一、通过“武化动物”达到动物的女人化
二、金庸笔下动物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三、动物描写与武侠小说的传奇性延展
第十一章金庸笔下动物大军描写的中外文本渊源
一、动物列阵与佛经故事中的相关图景
二、金庸小说中动物与人亲密关系的佛经及本土来源
三、“闪电貂”、花狐貂、埃及獴与北方多闻天王的银鼠
四、怪兽描写的“异国情调”与区域文化风光
第十二章金庸小说化尸术母题的外来影响
一.化尸术描写及化尸药的构成
二.化尸术母题的印度及西域文化渊源
三.金庸武侠小说对于母题的创获
第十三章金庸小说“过目不忘”母题的中外文献来源
一、金庸系哦啊说“过目不忘”母题表现种种
直接化用、母题弱化、母题化嵌、母题变形、母题延伸
二、过目不忘母题的西来佛教文化溯源
三、过目不忘、过耳不忘的联系及母题严谨历程
四、过目不忘、过耳不忘的性别色彩及其意义
女性惊人记忆力的拥有及使用,往往会伴随着沉重代价的付出。

五、对于过目不忘内蕴的其他解释
国人对个体背诵能力的崇拜相关
何宗思《中国人格病态批评》
第十四章金庸小说寻宝、夺宝母题的佛经文学来源
一、金庸小说寻宝母题的多样化运用
武功夺宝与计谋夺宝;当事人机缘得宝,“巧”;得宝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机缘得宝者具有美好品行,弱势地位
二、文学母题史的佛经与本土文本溯源
三、宝之真谛及其第母题伦理价值的审美创新
四、藏宝图:“寻宝之宝”的价值、公用及来源
第十五章金庸小说声音伤人母题的佛经文献及文学史来源
一、金庸小说声音伤人描写的种类
二、声音表现在小说塑造人造和营造情节的作用
三、明清小说发声摒弃和巨吼女将描写
四、民国武侠小说特别是还珠楼主的母题新创
五、声音伤人描写的额外来佛经渊源
第十六章金庸小说“图画唤起真相”母题的佛经及本土文学渊源
一、图画——醒悟知真相的必要媒介及其文本表现
二、画像似真母题的本土及佛经文学渊源
三、金庸小说对于“画图唤醒”母题的继承与突破
四、金庸小说对于武侠小说的文类突破和母题超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