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人们对和谐社会环境的追求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它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的体现,反映出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共同理想的特征。
大学生群体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大学阶段又是一个人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提高适应能力打下基础,不论是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是对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校园平安,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措施
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性虐;8月28日凌晨,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8月29日上午,21岁的浙江女大学生王金芳从家中出门办事,随后失联,当晚,被发现陈尸井里。
这都是今年黑色八月发生的惨剧,受害者均是女大学生。
为何女大学生如此容易被害?甚至有媒体做了一个实验:开豪车搭讪女大学生,结果5名学生中有4人上了陌生人的豪车。
报道一出,引起了哗然,又引起了新一轮的关于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问题的探讨。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
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要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治国,必须从大学生安全教育入手。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离不开校园主体,校园主体会对平安校园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
大学生是高校主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强弱、逃生自救技能的高低以及安全责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校园治安秩序的好坏,关系着校园和谐稳定与否。
(二)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的需要
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高峰期、关键期,也是提高安全教育水平的最佳时期。
多
数大学生是从中学校门直接迈进大学校门,初次独自面对社会,生活经验比较欠缺,人生阅历尚浅,思想相对单纯,对安全认识不足,对社会复杂程度缺乏了解。
同时,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在校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员进校服务,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
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要遇到的问题。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十分必要,是大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身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
(三)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如今校园安全事件频发的大环境,缺乏安全责任,缺少安全知识,无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逃生自救技能,已不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
大学生安全教育强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其实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致的。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育体制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安全观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学校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有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工作重心放在了对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许多学校都只是辅导员在开学入学大会、节假日前的班会、年级大会上面宣讲一下,没有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也没有规范的安全教育课程,学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
(二)安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
这种实用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上级不强调,就搁置一边;二是上级进行检查时,就集中力量应付,检查过后就万事大吉;三是发生重大案件和灾害事故时就急于抓,事情过后就放松不管。
这些做法最终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往往等到发生了事故才来总结、反思,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成为一阵风。
(三)高校安全教育与实际相脱节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内容不系统、效果不佳、不
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式化较严重。
在安全教育中,安全教育内容不系统,一般只注重某些安全教育的内容,像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其他方面的内容被忽视;并且教育的形式是通过几个讲座、图片展览、报告会或者消防演习的形式来开展,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使得教育没有实效性,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得教育停留在理论和形式上,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不佳。
(四)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时有大学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一些人身安全等重大问题,比如当年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件”,因此心理健康问题也应该是高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一步加强。
三、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措施
针对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要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教学改革。
从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一)改革高校管理制度,构建安全教育网络
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大学的育人功能是大学存在的最重要的方面。
学校各部门之间应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确保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在制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可行性,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反应,避免在实施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对立状态,学生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最后,教师要解放思想,改传统狭隘的管理观念为开放多元的管理理念,努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差距,以便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与背景,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和“教书育人”。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应两手抓
任何一个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设施存在隐患,二是大学生自身在安全意识、自救能力、安全防范技能、安全知识等方面欠缺,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掌握安全知识,了解安全法规、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的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落实领导负责制,签订安全防范责任状,完善安全实施,定期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定期召开学习安全会议,使广大师生注意安全教育问题,尽量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
芽状态。
只有高校的安全工作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高校的安全和稳定。
(三)安全教育做到真正的落到实处
以往许多高校的安全教育,无论是大会上领导讲话、小会上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宣讲或者说请的专家做的报告讲座,许多安全知识都有点泛泛而谈,说的都比较空泛,大多都是一些概念性的模块,很少有把安全知识怎么做、如何做的详细点子说清楚的,导致许多学生认真听讲后是有了安全意识,可是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怎么避免和解决。
因此,在今后的安全教育工作中,要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把教育内容更加详细化、小模块化,把“我该怎么做”教授给学生们。
比如,教育学生忌“游而无方”,为了保护自己,远游、出行前最好把已经决定好了的行程详细告诉家人或朋友,并时刻与家人或朋友保持联系,一上交通工具就把车牌号、驾驶人特征和所需时间报备父母,等等。
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安全素质也是大学生本身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
高校重视安全教育,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创建稳定、和谐校园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为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一种安全、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冯红爱.浅析高校学生安全问题[J].科技信息,2009(17):93-93
[2] 朱程.浅析大学生安全现状的成因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65-66
[3]陈韶成.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与轻[J].法制与社会,2012(22):229-230
[4]唐宏林.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