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功能不全习题

肾功能不全习题

第十七章肾功能不全[学习要求]1.掌握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重点概念。

2.重点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经过、少尿的发病机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对机体机能代谢的影响3.熟悉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尿毒症时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4.了解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分类及防治原则。

一、选择题A型题1、少尿是指24h尿量A.<100mlB.<300mlC.<500mlD.100---200mlE.<400ml2、无尿是指24h尿量A.<300mlB.<200mlC.<100mlD.<400mlE.<500ml3、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机制与下列哪项无关A.肾血管收缩B.肾血管内凝血C.肾小管阻塞D.肾小球超滤系数升高E.肾小管原尿返流4、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A.水中毒B.氮质血症C.高钾血症D.代谢性酸中毒E.稀释性低钠血症5、下列哪项不是ARF时内皮细胞受损的特征表现A.内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B.内皮细胞窗变小变少C.内皮细胞释放舒血管因子减少D.内皮细胞释放缩血管物质减少E.激活血小板聚积6、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不正确的有A.自由基产生增多B.A TP减少C.还原型谷胱甘肽增多D.Na+- K+- ATP酶活性降低E.磷脂酶活性增高7、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病因为A.慢性肾盂肾炎B.慢性肾小球肾炎C.肾小动脉硬化D.全身性红斑性狼疮E.尿路结石8、在肾功能衰竭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较重的氮质血症B.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的20%~25%C.酸中毒D.多尿、夜尿E.有轻度贫血9、慢性肾功能衰竭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尿蛋白增高B.血浆尿素氮增高C.碳酸氢钠重吸收增多D.代谢性酸中毒E.血磷增高10、下述哪项不是造成肾性贫血的原因A.毒性物质抑制红细胞生成B.促红素生成减少C.毒性物质使红细胞破坏增加D.出血E.消化道铁吸收增多11、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血小板功能异常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C.凝血物质消耗增多D.血小板数量减少E.纤溶系统功能亢进12、昼夜尿比重固定在1、010时标志着A.肾稀释功能障碍B.肾浓缩功能障碍C.肾浓缩稀释功能障碍D.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E.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13、输尿管结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时GFR降低是因为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B.原尿回漏C.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D.囊内压升高E.以上均不对14、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A.肾血栓形成B.休克C.汞中毒D.挤压综合征E.泌尿道结石15、引起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A.急性肾小球肾炎B.全身性红斑狼疮C.泌尿道结石D.汞中毒E.异型输血16、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血流减少明显的部位是A.髓质肾单位B.皮质肾单位C.肾间质D.肾盂E.肾小管17、肾血流自身调节的范围A.8、0 — 10、7KPa(60 — 80mmHg)B.8、0 —17、3KPa(60 — 130mmHg)C.10、7 — 21、3KPa(80 — 160mmHg)D.17、3 — 21、3KPa(130 — 160mmHg)E.5、3 — 10、7KPa(40 — 80mmHg)18、引起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是A.急性肾缺血B.急性肾小球肾炎C.异型输血D.全身性红斑狼疮E.以上都是19、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的临床表现中不正确的是A.少尿B.无尿C.等渗尿D.管型尿E.尿钠浓度降低20、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的机制是A.近曲小管[Na+]升高B.远曲小管[Na+]升高C.近曲小管[K+]升高D.远曲小管[K+]升高E.远曲小管[Ca2+]升高21、原尿返流是由于A.肾小管阻塞B.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基膜断裂C.尿量减少D.原尿流速减慢E.肾间质水肿22、非少尿急性肾功能衰竭中下列哪一项不正确A.尿量不减少B.GFR下降不严重C.尿钠较高D.肾小管部分功能还存在E.肾小管尿浓缩功能障碍23、防治肾前性ARF的病理生理基础是A.尽早进行透析治疗B.治疗原发病C.维持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D.纠正酸中毒E.控制氮质血症24、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常见的酸碱紊乱类型为A. 代谢性酸中毒B. 代谢性碱中毒C. 呼吸性酸中毒D. 呼吸性碱中毒E.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25、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肾功能恢复得最慢的是A.肾小球滤过功能B.肾血流量C.肾小管分泌功能D.肾小管浓缩功能E.集合管分泌功能26、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较早出现的症状是A.少尿B.夜尿C.严重贫血D.肾性骨营养不良E.高钾血症27、下列哪项与肾功能密切相关,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A.血清NPN浓度B.血浆尿酸氮C.血浆肌酐D.内生肌酐清除率E.尿蛋白28、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快速纠酸后会发生手足搐搦是由于A.血中结合钙减少B.血中游离钙减少C.促进血磷升高D.抑制肠道吸收钙E.抑制骨骼脱钙29、慢性肾功能衰竭时,钙和磷的代谢障碍为A.血磷升高,血钙升高B.血磷降低,血钙降低C.血磷升高,血钙降低D.血磷降低,血钙升高E.血磷升高,血钙正常30、尿毒症病人呼吸有氨味的原因是A.酮体产生增多B.口腔细菌繁殖增多C.硫醇增多D.尿素经唾液酶分解产生氨E.胃酸分泌增多X型题1、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可出现A.代谢性酸中毒B.高钾血症C.氮质血症D.高钙血症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可能会出现A.低钠血症B.高钾血症C.低钾血症D.脱水3、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肾前因素有A.休克B.严重伤烧C.感染D.低钾血症4、急性肾功能衰竭引起水中毒的原因有A.体内分解代谢增强,内生水增多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醛固酮分泌增多D.肾排水减少5、肾血管收缩与哪些体液因素有关A.儿茶酚胺增多B.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C.PGE2合成增多D.肾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活性增强6、关于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尿量正常或增多B.氮质血症C.尿钠增多D.代谢性酸中毒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时引起高钾血症的原因有A.排钾减少B.酸中毒C.组织分解代谢增强D.醛固酮分泌增多8、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正确的有A.血液中毒性物质抑制红细胞生成B.红细胞破坏增多C.出血D.铁的再利用障碍9、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引起低钙血症的原因有A.血磷升高B.1、25—(OH)2D3减少C.肠道磷酸根与钙结合形成难溶物D.肠粘膜受损,钙重吸收减少10、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A.钠水潴留B.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C.高钾血症D.肾产生降压物质减少11、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原因是A.高磷血症B.1、25—(OH)2D3减少C.低钙血症D.酸中毒12、ARF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有A.ATP产生减少B.自由基增多C.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D.磷脂酶活性增强13、慢性肾衰出现多尿的原因是A.渗透性利尿B.肾小管上皮细胞对ADH的反应减弱C.肾脏浓缩尿的功能降低D.残存肾小球滤过率升高14、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代谢性酸中毒主要由于A.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氨障碍B.肾脏泌H+泌NH3减少C.呕吐丢失大量碱性物质D.酸性代谢产物的蓄积15、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可发生A.低钠血症B.脱水C.休克D.低钾血症16、对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正确的是A.严格控制水钠的摄入B.处理高钾血症C.纠正代谢性酸中毒D.控制氮质血症二、名词解释:1、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答案】由于GFR急剧减少,或肾小管发生变性、坏死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理过程,往往出现少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水中毒等综合症。

2、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答案】指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及引起肾血管收缩的因素均会导致肾灌流不足,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3、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答案】肾本身的一些器质性病变和肾毒物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4、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答案】由于从肾盂到尿道的尿路急性梗阻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5、氮质血症(azotemia):【答案】肾功能衰竭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含氮的代谢终产物如尿酸、尿素、肌酐等在体内蓄积,血中非蛋白氮含量增加。

6、原尿回漏:【答案】ARF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基膜断裂,尿液经断裂的基膜扩散到肾间质,使间质水肿,并压迫肾小管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使肾小管受压,阻塞加重,称原尿回漏。

7、矫枉失衡(trade-off):【答案】指机体GFR降低的适应过程中发生的新的失衡,这种失衡使机体进一受到损害。

8、健存肾单位(intect nephron):【答案】在慢性肾疾病时,很多肾单位不断遭受破坏而丧失其功能,残存部分肾单位轻度受损或仍属正常称之为健存肾单位,其发生代偿性肥大,增强其功能来进行代偿。

9、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答案】任何疾病使肾单位发生进行性破坏,在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后,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因而体内逐渐出现代谢废物的潴留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三、简答题1、试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产生多尿的机制有何不同。

【答案】:ARF多尿期产生多尿的机制:⑴新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浓缩功能未恢复;⑵蓄积的大量尿素经肾小球滤出而导致渗透性利尿;⑶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阻塞解除。

CRI时,⑴由于多数肾单位遭到破坏,流经残留的肥大的肾小球的血量呈代偿性增加,滤出的尿量超过正常量;⑵同时原尿中溶质多,流速快,通过肾小球时未能及时重吸收,从而出现多尿;⑶当肾小管髓绊受损时,髓质的高渗环境破坏,尿浓缩障碍。

2、试述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尿渗透压有何改变。

【答案】CRI早期,肾浓缩功能减退而稀释功能正常,因而出现低密度尿,尿相对密度最高只能到1、020,即为低渗尿,随病情发展,肾浓缩、稀释功能均告丧失,终尿渗透压接近血浆晶体渗透压,尿相对密度固定在1、008~1、012,即为等渗尿。

3、试以钙磷代谢为例阐述矫枉失衡学说。

【答案】矫枉失衡是指机体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适应过程中发生的新的失衡,这种失衡使机体进一步受到损害。

当肾损伤时引起肾单位减少,机体内血磷排出减少,刺激PTH 释放,抑制磷的重吸收,PTH增多还可影响机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如:神经传导障碍,皮肤瘙痒等,因此这种矫枉失衡使肾功能衰竭进一步加剧。

4、肾性贫血是如何发生的?【答案】肾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为:(1)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2)红细胞破坏增加;(3)血液中潴留的毒性物质抑制骨髓造血;(4)出血倾向致失血;(5)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致铁、叶酸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白蛋白的合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