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二章形形色色的植物第一节在实验室观察植物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植物学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在实验室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的观察活动,重点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

通过对植物各器官的观察,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理解植物根、茎、叶、花等器官的外部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是块茎与块根的区别。

学生分析学生对植物的根、茎、叶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有一些错误观念,例如:认为植物生长在地下的部分都是根,还有可能对“节”认识不准确。

设计理念对于“根”的教学,通过学生用肉眼的观察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并且通过多次观察,从经验得知叶片是网状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直根系而叶片是平行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须根系。

这一部分多采用发现法、讨论法,要注意结合知识链的相关内容。

对于“茎”的教学,多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可以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指认出枝条上各部分的名称。

此时一定要强调茎的特点(即茎上有节)。

对于“叶”的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

因为学生往往对特别的物体感兴趣,课下很有可能已经阅读过有关内容,完全可以以示范的力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2.说出茎的特点。

3.说明叶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4.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技能性目标尝试收集课内外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养成观察植物、爱护植物的好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洗净的完整的小麦(或狗尾草)和白菜(或蒲公英)的根系万年青枝条(带顶芽,没有侧枝)马铃薯、甘薯等变态茎和变态叶的图片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实物或图片教学过程:方案一引言:在我们身边生长着高低不同、形态各异的植物。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开始认识它们了,让我们从身边的植物开始走进生命世界吧。

展示:月季花及野花(颜色不鲜艳)(备注:也可以用图片代替)问题:你认识它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手中拿着月季花)?学生:花(月季花)问题:那另外一个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手中拿着野花)?学生:这两个都是花,只不过月季的花大、颜色鲜艳,而这个野花的花小、颜色不鲜艳,使你误认为它不是花。

那植物的其它部分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呢?展示:狗尾草和蒲公英的根系(也可用其它符合条件的根系代替,也可用图片代替,在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利用课本上的配图)活动:四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照图2-1,认识根系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判断手中的根系属于何种根系,有什么特点?两种根系有什么区别?学生:…(一般情况下,能够观察到根系包括的根数目很多,能够发现直根系明显的主根以及须根系的形态特点)教师:指出根系是一株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

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类型(引导学生总结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过渡:植物的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之分,那植物的茎有什么特点呢?发放:万年青(或杨树)的枝条活动:同桌两个人合作,对照图2-2,找出枝条上的节、节间、叶和芽等结构,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问到侧枝,暂时不要回答,引导他们思考)。

学生讨论完毕以后,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拿着枝条分别指出所要找出的各部分结构,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有可能分不清节和节间,此时,最好请其他学生给与指正,或者教师在学生描述时加以指导)多媒体:展示马铃薯、甘薯、荸荠、藕的图片(或相关的挂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实物)活动: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茎,并陈述理由讲解:茎上有节,节是茎的特征,节上有叶和芽(时间允许可以补充有关芽的知识)思考:侧枝是由哪个结构发育来的?过渡:茎上有叶,叶有什么特点呢?讲解:完全叶由叶片、托叶和叶柄三部分构成活动:对比图2-3中的几种叶与完全叶有何不同?各抒己见这些变态叶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几种虫媒花(例如:月季花)和几种风媒花(例如:狗尾草的花)问题:这是植物体的哪一部分呢?(可能有的学生会把风媒花误认为是植物的其它部分)阅读:课本上“小辞典”活动:根据多媒体上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图片以及你生活中见到的实例,填写21页的表格,同桌写完以后可以讨论、交流意见(教师要控制好时间),然后全班交流意见。

讨论:我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你知道下面的问题吗?1 植物的根系是怎样适应周围的环境的?你能举出哪些例子?2 植物的根系对环境又有何影响呢?3 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变态茎和变态叶吗?思考:课本上的“想一想”总结:参看知识链和实际用方案二引入:以植物某种器官两种不同的形态引出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题。

展示:植物的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实物或图片(多媒体或挂图)也可以利用课本图2—1 活动: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找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区别。

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他对直根系和须根系的理解,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注意引导他们从积极的方面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发放:万年青枝条(两人一桌,每桌一支),让学生了解枝条上生有什么结构。

活动:请一名同学在讲台上指认出万年青的叶、芽、节和节间等结构,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请其他同学对这名同学的活动加以评价。

教师:适时指出节是茎的特点展示:马铃薯、甘薯、荸荠、藕的图片(或相关的挂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实物)活动: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茎,并说明理由。

从而加深对“茎上有节”的认识。

教师:讲解完全叶的构成展示:关于变态叶的图片(多媒体或挂图)或者充分利用课本上图2—3活动:找到植物的叶子发生的变化,讨论它们为什么发生那样的变化。

教师:适时介绍变态的含义发放:月季花和狗尾草的花(或者展示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图片)阅读:课本21页“小辞典”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把昆虫和风比喻成人类的媒婆,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活动:同桌讨论总结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并填写21页表格。

教师:结合知识链,引导全班讨论得出结果。

然后,概括根、茎、叶和花的特点,引出“大家谈”的内容。

学生:讨论“大家谈”的内容。

教师:结合“实际用”引导学生加深对植物根系作用的认识引申:怎样保护植物呢?你有哪些措施?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信念课外活动:通过课外阅读或者网络了解植物根、茎、叶和花的其它特点或者类型。

第二节校园植物调查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实地调查课。

“调查”作为一种广义的探究活动,是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一生物学问题进行调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做的就是指导和组织工作。

《校园植物调查》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进行植物的调查活动。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安排、自己制定计划、分工合作,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植物以及校园植物对环境的不同作用,使学生对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

教学重点:调查的一般方法和调查的实施,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的表达与交流。

教学难点:调查活动的组织教学。

学生分析(1)有《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具备观察植物、记录植物特征的能力,完全能够完成《植物调查记录表》以及给植物归类的任务。

(2)第一次实地调查活动,学生也许会误认为此类课等于玩,所以一定要明确活动的任务性、科学性、严谨性并且强调活动时的纪律性,组织性和安全性。

设计理念开放式教学:开放的教学空间与时间以及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2、识别校园常见植物,描述其外部形态、功能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并学会给植物分类。

3、举例说明植物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技能目标:1 、运用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校园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以及生活环境。

2、尝试植物调查的一般方法3、尝试制定校园绿化方案4、尝试交流探究结果。

5、尝试调查报告的编写。

情感性目标:1、体验探索自然奥秘,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同热爱校园,热爱植被,热爱大自然的风尚。

3、养成与人分工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形成集体主义观念。

课时安排二课时本节由于内容较多,可安排 2 课时完成。

课前先让小组预习,提前制定调查计划(调查目的、调查场所、调查路线、调查小组的人员分工)。

第一课时用大约二分钟说明调查注意事项,然后在校园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按照课本24页《植物调查记录表》完成调查记录;第二课时,各小组完成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各小组进行交流、老师、同学给予评价。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预先进行周密考察对学校内植物的种类、数量、生活环境和用途有清楚的了解。

2、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探究竟1制定)学生准备:1、提前预习课本24页探究竟1、2,组成小组,每组5人,组长负责制,组员分工(记录员2名、观察员2名、汇报员1名等),制定调查计划(按照探究竟1制定)2、纸、笔、放大镜、太阳帽等3、学生上课提前在操场集合。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人:同学们,我们来到这个可爱的校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校园吗?你了解我们校园的一草一木吗?你知道在我们校园中,到底生长着多少植物吗?这需要同学们通过调查得出结论。

今天我们就对校园植物进行一次调查。

教师活动:下面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调查计划进行调查。

调查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填写植物调查记录要认真、实事求是,记录特征时要抓住特点。

2、调查过程中如出现不认识的植物,可以先记录特征和生长环境,采集标本,调查完毕后在老师指导下认识或查阅资料再完成记录。

3、注意安全。

对于有毒植物及带刺植物不要接触,不尝野果、野菜。

4、组队员之间要善于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活动时要有纪律性,组织性,爱护植被,热爱校园。

实施计划1、实施调查时,实行组长负责制,组员按照分工负责。

2、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于自己一时不能答出的问题,应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作到课后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

3、课后了解调查情况,如有没完成任务的,让其课下完成。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在黑板上列出评分标准:调查有一定数量且客观真实3分,对调查结果的分析3分,制定校园绿化方案3分,临场发挥1分。

教学过程:课程引人:上节课我们对校园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那我们的调查活动是否就结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任何一项调查活动还要包括资料统计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

这个结论与见解仁者见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对于结果的分析,侧重点不同则观点不同,所以结论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今天这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各小组对调查结果要进行统计整理(如课本25页给植物分类),最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就学校绿化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从美观角度或校园植物作用方面出发尝试制定校园绿化方案,最后将小组意见在班级内交流、评分。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上台交流每小组交流后,请学生评价,评委根据评分标准打分,课代表算出平均分写在黑板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