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图表类材料选择题解题模板题型特征:(1)近几年高考大量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了命题形式。
(2)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巧:1.“三看”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3.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高考真题:1.(2019全国I卷,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
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B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是从事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2.(2019全国II卷,35)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
3.(2019浙江选考卷,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四十年代。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生铁产量从1825年之后迅速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
机械化生产催生了大工厂制度的出现,B选项排除。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选项排除。
工业革命的进行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D选项排除。
4.(2018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约1/5),大部分都是由朝廷任命、上供或者少供,由朝廷驻重兵(区别于“拥重兵”),功能主要是“防骄藩”(防范骄纵的藩镇)。
结合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延续“百余年”的信息可以判断出,D选项正确。
A、B根据材料都无法得出。
C选项片面解读了材料,这一时期的“藩镇”设置吸取了“安史之乱”的教训,对其权力进行了限制,但“藩镇”对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依旧存在,只是比之前有所降低而已。
5.(2018全国Ⅱ卷,33)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欧洲向美洲贩运奴隶数量(单位:百万)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答案】A【解析】奴隶贸易属于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A项正确。
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错。
材料给出的是“欧洲”的信息,并非英国一国从事奴隶贸易,且“日不落帝国”的产生原因有很多,黑奴贸易只是之一,故C错。
奴隶贸易达到极盛,主要是因为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需要,因此D项错误。
6.(2018全国Ⅲ卷, 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浪潮,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7.(2018全国Ⅲ卷,31)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8.(2018全国Ⅲ卷,34)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答案】C【解析】美国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是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中订立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不断下降,劳资矛盾加剧,经济危机不断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与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9.(2018北京卷,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 )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B【解析】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的增多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与商人地位提高无直接关系,故①错误,②正确;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1862—1911年市镇数量明显增多,这与近代列强侵略,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材料中时间是1911年,这时并未建立民国政府,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0.(2018北京卷,22)读图9,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答案】D【解析】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同时将欧洲作为其市场,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最终是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占据上风,并未对其经济造成损害,故B项错误;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属于美国在太空领域的科技成就,但是并未给美国带来经济效益,故C项错误;1955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结果持续到1975年,使美国陷入战争泥潭,导致美国财政赤字严重,故D项正确。
11.(2018海南卷,6)表1 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时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国家印尼8 51 251泰国 1 4 85马来西亚 1 7 216合计10 62 552表1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17~19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故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
12.(2018江苏卷,10)右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
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答案】C【解析】全面内战爆发是1946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是1947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B项错误;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材料中“1948年11月”相符,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D项错误。
13.(2018天津卷,11)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A.①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四次会议是一一对应的,再结合所学来加强区分判断。
①项应该是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当时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剥削阶级等被改造为劳动者,阶级会提得较多,但不会是第一位,由于当时三大改造还未完成,革命思想也会提得较多,故A项错误;②项应该是中共十二大,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当时文革结束还只有6年,革命会提及较多,现代化建设已经开始,经济、发展是主旋律,会提及多,故B项正确;③项应该是中共十四大,十四大实际是落实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会提得多,阶级会提得少,故C项错误;④项应该是中共九大,当时处于文革时期,阶级斗争思想占主导,阶级、革命提得多,建设、发展提的少,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