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学校成员的态度ppt课件
管理心理学学校成员的态度ppt课件
事物无非六种价值,理论的价值、实用的价值、美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权力的价值、宗教的价值。通常情况下,主体 对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大的事物持肯定态度,反之则可 能持否定态度。
精品课件
四、不正确的态度-偏见
❖ 偏见是主体在缺乏充分根据的情况下对态度 对象持有的不公正态度。对自我的否定性偏 见,是妄自菲薄,对他人的否定性偏见叫歧 视。
精品课件
❖ (三)认知理论 ❖ 1、平衡理论 海德创立。该理论着重分析由一个认知与两
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关系。三者具有态度上的联系。反映 在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构中的这个三角关系可以是平衡的,也 可以的不平衡的。 ❖ 2、和谐理论 奥斯古德创立。该理论认为,态度的改变朝 着与主体的参考框架保持和谐的方向,它主要涉及三个变量: 一是主体对信息源的态度。二是主体对信息源所评价的概念 或问题的态度。三是信息源关于概念的主张和实质。 ❖ 3、失调理论 费斯定克。费氏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由认 知因素构成的,这些认知因素就是思想、信念、观点等认知 因素之间或者是相关的或者是不相关的,相关的因素可以是 协调的,也可以是失调的。
精品课件
第四节引导学校成员态度的策略
精品课件
一、中介策略
❖ 又称台阶策略,即在原有态度与要形成的新的态度 之间设置中介环节,以便原有态度有过渡的桥梁。 态度的改变关系到自我涉入。自我涉入即主体对原 有态度的信奉程度。其深浅取决于:第一,是否为 主体自由选择的态度,高自由选择的比低自由选择 的自我涉入深。第二,是否公开表示了态度,公开 表示了的比没有公开表示的自我涉入深。第三,是 否采取了行动,采取了行动的比没有采取行动的自 我涉入深。
❖ 总之,态度是主体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 对特定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就是认识特定对象,并产生相应 的感情体验。而反应倾向就是行为意向
精品课件
二、态度的成份
❖ 态度是由认知、感情、意向三种成份构成的。 ❖ 态度的认知成份是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叙述的内容主要包
括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 态度的感情成份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感情体验。它主要表现
❖ 偏见的特点:一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 为根据。二是受刻板印象的制约。三是含有 先入为主的判断。
精品课件
五、态度的表现
❖ (一)语言表现 当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时,人们就可能表现出自己的态度。这里所 说可能,还要区分:首先,语言表达的意见 不一定都表现态度。其次,语言内容与语调 不一致的情况。
精品课件
二、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
❖ (一)学习理论 ❖ 学习理论认为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也是一
个学习过程。因此,它既适用于其它方面的 学习,也适用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 1、经典条件反射的观点 ❖ 2、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 ❖ 3、示范和观察学习的观点
精品课件
❖ (二)功能理论 ❖ 功能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有深层的心理根源,
第一节态度概述
精品课件
一、态度的定义
❖ 态度是个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数个相关联的信念的组织。这个 定义强调的是内在信念的组织,偏重于态度的认知因素
❖ 态度是对抽象或具体的对象或主张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反应。 这个强调赞成与否,喜欢与否,偏重于态度的感情因素。
❖ 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织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 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个定义强 调的是行为反应的准备,偏重于态度的意向因素。
而态度的功能与心理根源是一致的,也就是态度能 满足个体特殊的心理需求。卡兹认为人们的态度主 要发挥着调节、自我防御、价值表达、认识四种功 能。史密斯等认为态度的四种功能:社会适应、外 化、对象评估、表达的品质。结合起来分析:1、 调节或社会适应的功能。2、自我防御或外化的功 能。3、认知或对象评估的功能。4、价值表达的 功能
❖ (二)感情表现 ❖ (三)行为表现Fra bibliotek精品课件
第二节态度的测量
精品课件
一、量表测量
❖ (一)李克特量表 ❖ (二)语义差异量表
精品课件
二、其它测量
❖ 自由反应法 即测量者给出开放式的问题或 刺激物,不提供任何可能的答案,要求被测 者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答案
❖ 行为观察法 ❖ 生理反应法。其做法是通过检查被测者的生
精品课件
❖ (二)微观过程 ❖ 该过程是指特定态度的形成或改变过程。这也是主
体在与态度对象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认识态度对象, 产生感情体验,形成反应意向,并做出行为反应的 过程。其中认知、感情、意向、行为的关系不是简 单的前后相继关系,而是交互影响的关系。凯尔曼 提出了态度形成与改变过程的“服从”、“同化”、 “内化”三阶段说。 ❖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是相互依存、 辩证统一的。宏观过程指导、调节微观过程,微观 过程表现、充实宏观过程。
精品课件
三、态度的性质
❖ 态度之所以区别于其它心理现象,是因为它有独特的性质。 ❖ 态度的对象性。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特定的对象性关系。 ❖ 态度的内在性。态度是内隐的心理现象,有时人们不能从外
部直接观察它,只能通过人的行为间接地推知。 ❖ 态度的持久性。任何态度的形成都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孕育,
因此,态度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持久性。 ❖ 态度的工具性。价值是态度对象对主体的意义。一般来说,
为尊敬与轻视、同情与排斥、喜欢与厌恶等。 ❖ 态度的意向成份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
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 ❖ 不过,态度的三种成份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即认识是一回事,
感情与意向却是另一回事。研究证明,态度的三种成份之间 关联程度不尽一致。一般来说,感情与意向的相关高于意向 与认知、感情与认知的相关,因此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感情成 份是态度的核心。
理变化测定其态度,因为态度可以引起机体 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精品课件
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精品课件
一、态度形成与改变的过程
❖ (一)宏观过程 ❖ 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宏观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方面。
个体对事物的反应就具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在这种情况下, 个体就必须改变态度或形成新的态度,以求与社会的一致。 态度与社会的适应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一方面, 态度是适应环境的产物,而且是适应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另 一方面,已经形成的态度使人具有了倾向性和反应的相对稳 定性,这客观上制约这人们对社会影响的接受已经改造。 ❖ 态度的形成过程正是一种形成和改变不断交替的辩证发展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