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全国卓越联盟新高考押题模拟考试(一)地理试卷

2020届全国卓越联盟新高考押题模拟考试(一)地理试卷

2020届全国卓越联盟新高考押题模拟考试(一)地理试题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世纪90年代,日本针对农业面临的发展窘境,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即鼓励农户不仅种植特色农作物,而且从事集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旅游及文化推介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其内涵是指“1×2×3”,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日本发展“第六产业”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A.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B. 知名品牌的农产品C. 发达便捷的交通网D. 高精尖的技术水平2. 日本发展“第六产业”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农业生产规模与产量B. 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C. 加快乡村地区城市化步伐D. 振兴农村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3. 下列我国农业模式最接近“第六产业”内涵的是A. 以“3S”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精准农业B. 以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庄C. 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的杂交水稻种植D. 以林、草、粮、鱼为核心的立体农业【答案】1. B 2. D 3.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劳动力、政策,市场、科技等).【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第六产业”的概念,是鼓励农户不仅种植特色农作物,而且从事集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旅游及文化推介为一体的经营模式,说明特色农作物为关键,说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质量是得到市场认可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才能从事集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旅游及文化推介为一体的经营模式,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发达便捷的交通网、高精尖的技术水平是可以促进茶园发展的条件,而不是前提条件。

故选B。

【2题详解】“第六产业”是在现有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并不一定要提高农业生产规模与产量,A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信息,B错误;由材料中“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可知,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延长产业链,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振兴农村农业可以间接加快乡村地区城市化步伐,但这并不是主要目的,D正确,C错误。

故选D。

【3题详解】“第六产业”的内涵核心是依托农业,发展农业加工、销售,拓宽农业类型,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强调的是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

选项A、C强调农业科技,但农业形式较单一,排除AC;D选项的类型多元,但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不够,突出的是农业的因地制宜,排除D;B选项依托农业,结合第二、第三产业,突出农业的综合发展和产业链延伸,B最接近。

故选B。

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注入咸海。

图a为锡尔河流域示意图,图b为该河某地水文观测站测绘到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和降水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锡尔河流域冬春季节降水较多,主要原因是A. 地表径流处于丰水期,蒸发量大B. 西风活动频繁,输送水汽量较多C. 沙尘暴活动强度大,凝结核较多D. 亚洲高压增强,偏北风湿润多雨5. 该水文观测站观测到夏季径流量与降水量相关性较小,其主要自然原因是A. 冰雪融水补给B. 上游支流众多C. 降水分布平均D. 沿岸植被较多【答案】4. B 5. A【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4题详解】冬春季节,该地西风活动频繁,天山山脉阻挡西风气流,降水较多,B正确。

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冬季气温低,冰川融水量小,为枯水期,A错误。

锡尔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空气干燥。

降水量多少与水汽含量有关,凝结核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

偏北风气温低,水汽含量少,D错误。

故选B。

【5题详解】地位于亚洲内陆,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故河流径流量与降水量关系小,A对,上游支流和沿岸植被与降水关系大小的影响不大,降水分布不平均,BCD错误。

故选A。

下图中甲图为中纬度某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且图示天气系统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运动;乙图为甲图中MN -线气压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图示Q 地的风向为 A. 东南风 B. 东北风C. 西南风D. 西北风7. 甲图所示时刻A. ③地的降水概率较②地大B. ①地风力较④地小C. ①地气压较④地高D. ③地的气温较②地低【答案】6. A 7. B 【解析】【6题详解】由乙图可知,N 地较M 地气压高,甲图中等压线图是低压中心,MN 位于低压槽。

低压中心天气系统气流沿顺时针方向运动,说明该系统位于南半球,气流方向呈顺时针方向辐合,Q 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指南向北,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为东南风。

图示Q 地的风向为东南风,A 对,B 、C 、D 错。

故选A 。

【7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图示位于锋面气旋的右侧,MN 附近是暖锋。

该系统位于南半球,该系统沿顺时针方向运动,①②位于冷气团一侧,位于暖锋锋前,③④位于暖气团一侧,位于暖锋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甲图所示时刻③地的降水概率较②地小,A 错;①地靠近M ,气压变化小,风力小,④靠近N ,气压变化大,风力大,因此①地风力较④地小,B 正确;据图乙可以看出,N 气压大于M ,①地靠近低压中心(或靠近M ),④地远离低压中心(靠近N ),①地气压较④地低,C 错误;③地位于暖气团一侧,纬度低,气温高,②地位于冷气团一侧,纬度高,气温低,③地的气温较②地高,D 错误。

故选B 。

【点睛】利用乙图中气压状况,判断甲图是低压中心。

天气系统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判断是南半球的气旋。

锋面气旋右侧是暖锋,降水在锋前。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

某国际流行服装品牌企业,一年推出超过12万款商品,是同业的5倍之多,70%销往欧盟国家。

旗下400余位设计师,随时穿梭于米兰、巴黎等时尚重地,以掌握最新的潮流趋势。

生产基地位于西班牙,通过架设地下传送带网络,将高度自动化的染色、剪裁中心与周边500家代工终端厂连接,每天根据最新订单,把布料准时送达终端厂。

采取“多样少量”的经营方式,成衣从设计到柜台出售的时间一般为12天,每隔3周店内商品全部换新。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8. 该服装品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A. 高素质人才多,信息通达度高B. 市场需求大,交通运输便捷C. 土地供应充足,劳动力成本低D. 协作条件好,内部交易成本低9. 在该服装品牌生产基地,形成代工终端厂集群的主要目的是A. 节省建厂成本B. 共用基础设施C. 延长产业链条D. 缩短生产周期【答案】8. A 9. D【解析】【8题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旗下400余位设计师,随时穿梭于米兰、巴黎等时尚重地,以掌握最新的潮流趋势,高档时装属于技术导向型产业,体现了高素质人才多,信息通达度高。

故选A。

【9题详解】通过架设地下传送带网络,将高度自动化的染色、剪裁中心与周边500家代工终端厂连接,每天根据最新订单,把布料准时送达终端厂,代工终端厂集群有利于企业间的生产协作,缩短生产周期。

故选D。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 甲、乙、丙三地的典型植被依次是A. 荒漠、草原、荒漠B. 森林、草原、荒漠C. 森林、高山草甸、荒漠D. 草原、草原荒漠、荒漠11. 丁地降水量及其水汽主要来源组合,正确的是A. 大于300mm,大西洋B. 大于300mm,印度洋C. 小于300mm,北冰洋D. 小于300mm,印度洋【答案】10. D 11. A【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区域的植被分布。

根据图的相关信息可知图示区域为中亚地区,气候干旱是其基本特征,图中的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来看,甲地降水在300毫米左右,乙、丙的降水量都在300毫米以下,而且丙地比乙地更少,故甲、乙、丙三地的典型植被依次是草原、草原荒漠、荒漠,D对,ABC错。

故选D。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区域降水的来源。

丁的东南方向是海拔较高的山地,正处在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上,降水相对较多。

再从图上的等降水量线的分有来看,丁的降水处在300毫米以上,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A 对,BCD错。

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习方式之一。

下图是浙江省某县级城市(图中甲处)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后绘制的区域略图,下表为他们统计的“1991年和2008年图示区域各类用地比重变化(%)”情况。

(1)简要分析与乙城镇相比,甲城镇规模较大的主要因素。

(2)据表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显著的是哪类用地?这一变化会对城区气温和径流带来哪些影响?(3)考察发现,近年来该区域的黄铜矿资源被大量开采。

说出露天开采与加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4)为解决图示区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考察小组有成员提出可向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劳务输出。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甲处地形平坦开阔;位于河流入海口;`且有铁路经过,交通更便利;为该地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2)城镇用地比例大幅上升;农业用地(水田、旱地、林草地等)比例下降。

城市热岛强度加大,气温升高。

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3)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

(4)同意;为长三角提供充足劳动力;为该地区人们赚取劳务输出费;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

不同意;加剧上海等城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使该区人口流失,不利于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